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战国时期的楚国,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当年出国可是拥有半壁江山的,但是最后还是灭亡了,依旧还是没有统一天下。毕竟,楚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大国,最强时期占据了当时的半壁江山。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中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楚国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
1. 楚国在文化上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
2. 当时南方人口稀少, 虽然疆域广大, 但事实上并没有人口优势shu和科技优势.
3. 楚庄王的时代中原地区的主要对手是晋国, 实力同样出众.
4. 进入战国时期, 中原/关中地区抢先改革, 实力进一步提升. 楚国一直和三晋为敌, 空耗实力.
5. 楚怀王时期决策屡次失误, 开始走下坡路.
6. 后期战和不定, 没有长远决策, 最终被灭.

楚国出现了一位非常英明 神武的国君楚威王,可能大家没有听说过这位君王,但是他的儿子大家就知道是谁了,没错,他的儿子就是客死秦国的楚怀王,也是楚国由强盛到衰退的国君。楚威王在位期间,大展宏图,任用昭阳君 屈原等贤臣。与越国交战,采用昭阳君之计,一举歼灭越国十几万大军,越国主力被楚国所灭,后来越王自杀,越国土地尽归楚国,后来楚威王陆陆续续的灭掉了百十个小国,楚国的疆域得到了前所没有的扩大。楚国全盛时期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大半,秦岭淮河以南全归楚国,秦岭淮河以北被其他几十个国家瓜分,此时的楚国有一统天下的趋势。
首先,早在西周建立时,因感念楚人出兵帮助灭商的缘故,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让他到丹阳建立了最初的楚国(方圆五十里)。但是,对于不断扩张的楚国,早在春秋时期就陆续吞并了周边的小国,成为一个地方数千里的大国。到了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对于当时的楚国,可谓坐拥半壁江山,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秦始皇消灭楚国。
对此,在笔者看来,针对楚国面积辽阔,却无法和秦国争天下的问题,第一个原因是楚国当时主要处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但是,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长江以南地区的人口非常稀少,不少还是蛮荒之地。换而言之,楚国虽然坐拥半壁江山,但是实际的人口却没有那么多,这促使楚国的兵力相对于秦国没有什么优势。同时,地域辽阔的楚国,因为士族卿大夫的分散,促使楚国王室的权力没有秦国集中,其凝聚力也无法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相提并论。
再者,相对于秦国、齐国、燕国、韩国、魏国、赵国这六国,楚国可以说是变法最不彻底的一个诸侯国。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各个诸侯国为了走向强化,纷纷进行了变法,比如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齐国早在管仲时期就进行了变法等。与此相对应的是,楚国吴起变法九年而亡,屈原想变法而不得。楚悼王重用吴起变法,变法九年而有小成,将楚国的疆域扩大到今湖南、广西等地。但是,吴起被杀害后,其变法却没有延续下去。对于变法的抗拒,成为楚国无法和秦国争天下的重要原因。
最后,相对于秦国,楚国也出现了楚威王、楚悼王等有作为的君主,但是,楚国的昏君却让这一明君积累的成果不断流失。比如楚怀王在位期间,贸然进攻秦国导致楚国丧失了大量的兵马和土地。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最终死在秦国。此后,楚国从战略主动彻底变成战略被动,失去与秦争夺天下的资格。就战国后期来说,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对于秦始皇以及之前的几位君主,不少都很有作为,但是,楚国后期的国君,大部分都毫无作为。对此,在笔者看来,国君上的差距,也是导致楚国失去和秦国争天下资格的原因之一。

2、楚国是怎么灭亡的
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
但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迁都至更东面的寿春。
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
秦王政亲政后,知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欲灭楚,惨败。
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前223年,大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
到了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土地,楚国彻底灭亡。
战国末年,秦国以铁血之势横扫六合,而“人屠”白起作为秦军最高统帅,以伊阙之战斩首24万、鄢郢之战焚毁楚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的战绩,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石。然而...
白起 2025-11-07 商鞅之死:变法强秦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制度惯性公元前338年,咸阳城头飘着初冬的寒意,商鞅被车裂于市,九族尽诛。这位用二十年时间将秦国从西北边陲弱国推向战国霸主之位的改革者,最终倒在了自己亲手铸造的法治利刃...
商鞅 2025-11-07 孔融:从“让梨神童”到争议名士的双重人生四岁让梨的典故,让孔融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典范。这个被写入《三字经》的故事,塑造了孔融“谦让守礼”的完美形象。然而,当我们穿透历史滤镜,会发现这位孔子二十世孙...
孔子 2025-11-07 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与战略转折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将星璀璨。在秦国东进的征程中,白起以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伊阙之战,奠定了其“战神”地位。这场战役不仅成为白起军事生涯的起点,更深刻改变...
白起 2025-11-06 齐桓公只是次子,为何能荣登大统?在春秋乱世的风云变幻中,齐桓公吕小白作为齐僖公的次子,本无继承国君之位的天然优势,却最终登上大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一传奇经历背后,有着诸多复杂且关键的因素。...
齐桓公 2025-11-05 商鞅的三步进阶法:从魏国失意者到秦国变法核心的崛起之路商鞅,这位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商鞅变法”将秦国从西陲弱国推上统一六国的轨道。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魏国公叔痤府中蛰伏六年未获重用,却在入秦...
商鞅 公叔痤 2025-11-04 孟尝君的功过:从“战国四公子”到历史争议人物作为战国时期齐国宗室、齐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然而,他的政治生涯与个人行为却充满争议:既有礼贤下士、化解危机...
孟尝君 田文 2025-11-04 英雄末路:赵国名将廉颇为何客死楚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以“攻城野战之大功”闻名诸侯,却在晚年背井离乡,最终在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溘然长逝。这位曾让秦军闻风丧胆的“赵之良将”,为何会流落异国?...
廉颇典故 2025-11-04 公子光:从弑君者到春秋霸主,一代枭雄的传奇人生公子光,即后世所称的吴王阖闾,其身世在史籍中存在争议。《左传》《世本》记载其为吴王余眛之子,而《史记》则明确其为吴王诸樊之子。这一分歧背后,隐藏着春秋时期吴国王...
阖闾 2025-10-31 李悝与商鞅:变法双璧为何仅一人名垂青史?战国时期,魏国李悝与秦国商鞅先后掀起变法浪潮,二者均以法家思想为根基,通过制度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然而,历史长河中,商鞅之名如雷贯耳,李悝却逐渐隐入史册角落。这种...
商鞅 2025-10-28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