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韩信的命运除了与知己萧何息息相关之外,还有两个女人。
她们一个是救他性命的漂母,一个是结束他性命的吕后。
韩信和吕雉,一个是顶尖的战神,一个是汉宫的女主人,本来应该没什么交集,但吕雉却给韩信的人生打上了死结。

吕雉杀了韩信,后世人便很自然地把杀功臣的罪按到刘邦身上,认为是刘邦担心韩信功高震主,所以让吕后出面背锅,解决这个烫手山芋。
毕竟,吕雉一个后宫女人,竟然明目张胆地干政,杀了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汉高祖刘邦竟然还没什么反应。
这就不得不引人遐想,韩信究竟哪里得罪了吕雉?又或者说,刘邦为何“默许”吕雉杀韩信呢?
韩信之死
公元前196年,吕后用计将韩信诱骗至未央宫,在未央宫内的钟室内,她命人将韩信吊在一口大笼子中,并让十几个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活生生的将韩信刺死。
这个情节出自一部野史小说《西汉演义》,在《史记》里对韩信遇害的说法是: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韩信被吕雉“请君入瓮“之前,正值西汉开国功臣陈豨反叛,刘邦为了早日解除逆贼的威胁,故御驾亲征平叛。
刘邦都亲自率兵出击了,另一边的韩信却装病不去,他还私下派人密报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
按照韩信的计划,只要等到陈豨的消息,他便让家臣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然后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千防万防,家贼难防”,韩信的计划被他的家臣给举报,那位家臣跑到刘邦的老婆吕后面前告密,揭发了韩信谋反的内幕。
吕雉是个聪明又狠辣的女人,此时刘邦出征不在家,她决定先发制人,铲除韩信。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吕后没有直接去找韩信,而是绕了一个圈子,先找来了萧何,让萧何出面去请韩信。

毕竟,萧何对韩信有着知遇之恩,两人又是铁哥们。派萧何去传话,韩信肯定不会怀疑。
果不其然,萧何一见到韩信,就对他说:刘邦打败陈豨回来,请韩信去庆功。
韩信一听,内心瞬间绝望,但脸上还是挤出了笑容。
萧何的话传达完毕,韩信也收拾衣着,准备进宫。
韩信进宫后,他没有见到凯旋而归的刘邦,而是看到笑得张牙舞爪的吕后。
吕后早已等候韩信多时,见韩信踏进宫门,吕后便开口道:“韩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谋反罪,陛下念与你有恩,特让我来杀你。”
韩信心里虽然乱如麻,但好歹也是行兵打仗多年见惯了生死的,他丝毫不怵地高声答道:“当年陛下允诺我五不死,你怎么杀我?”
韩信这话并非忽悠。当年他立下大功,刘邦就给他赐下承诺,也就是“五不杀”: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见光不杀,见铁不杀。
吕雉又是一声冷笑:“陛下没有办法,本宫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么地方!”
韩信环顾四周,发现宫门已全部关闭,窗户也被黑布覆盖,黑漆漆的一片。
他又抬头往上看,殿内的吊顶被黑绸盖上,黑压压地不见天日(见天不死),往下看并没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见地不死),此时刘邦也不在场(见君不死)。
韩信厉声说道:“那又如何,天下没有杀我韩信的刀!”
吕后仿佛早就猜到他会说这句话,立马回击道:“杀你自然是用不上这些,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么会召你进来。”
说罢,宫内人启动机关,用早已埋好的陷阱将韩信吊起,韩信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内,不见天日,脚离地面。
吕后又让宫女拿着早已准备好削尖的竹子,对着韩信一顿击杀,最后韩信被竹子刺死。
韩信临死前说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一切皆是天意啊!”
韩信死后,吕后又诛杀了韩信三族。
韩信的死,看上去有点戏剧性,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在韩信活着的时候,就发生了几件可以说是十分“诡异”的事情。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甚至还有人怂恿刘邦,干脆把韩信坑杀了得了。
面对这些建议,刘邦并未直接表态,而是沉默不语。

后来,刘邦架不住陈平的劝说,便以“伪游云梦”为理由,假装去巡游云梦泽,他来到韩信的封国附近,将韩信给生擒了。
韩信好端端地被生擒,他自然是十分不爽,对着刘邦就是一顿嚷嚷,还说了“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等阴阳怪气的话。
听完韩信的一肚子牢骚,刘邦也并未生气,只是对他说了一句:“有人告发你谋反。”
之所以说这事“诡异”,主要在于刘邦的反应。如果刘邦真想杀韩信,自然不会跟他说这些个废话。
而更“诡异”的是,就在韩信被五花大绑带回洛阳后,刘邦又赦免了韩信的罪过,仅仅是将他的爵位降为了淮阴侯。
韩信被贬后,又发生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儿。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他心情实在是郁闷。尤其是当他得知周勃、灌婴等人,当下的爵位级别和他是一样的时候,他就更郁闷了。
郁闷之余,韩信就决定出门溜溜弯,散散心。结果,他转来转去,跑去拜访了舞阳侯樊哙。
樊哙是吕雉的妹夫,也就是刘邦的“连襟”。他得知韩信来访,立刻恭敬地跪在家门口恭迎韩信。而且,樊哙还称韩信为大王。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史记.淮阴侯列传》
樊哙这谦逊有礼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尊重韩信了,但问题恰恰就出现在樊哙的谦逊态度上面。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啊,以韩信当时淮阴侯的级别,并没有樊哙高,樊哙如此跪地恭迎,属实没必要!
莫非樊哙是韩信的兵法小迷弟,崇拜韩信的带兵本事?
那也不至于,要知道,樊哙可是敢跟项羽吹胡子瞪眼的“猛人”。
即便是抛开这些不谈,樊哙喊韩信为“大王”,这也明显不合适。
樊哙跟随刘邦多年,不可能不了解“大王”的分量。更何况,韩信不久前刚被人告发“谋反”,这个时候称呼韩信为“大王”,那不明摆着不把刘邦当回事吗?
樊哙的种种反常,若是换一种思路的话,应该就很好理解了。
那就是,樊哙是得了吕后的授意,要替吕后笼络韩信,好让韩信加入吕后的集团。
如果韩信答应的话,那么必然会裂土封侯,而地位自然就在樊哙之上,所以,樊哙才会这么恭敬并称呼韩信为大王了。
当然了,吕后笼络的不只有韩信,还有“汉初三杰”的另外两位,以及英布和彭越这两大诸侯王。
吕后这么做,就是想把对刘邦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才,统统拉到自己的麾下。
至于吕后为何要拆自家男人的台,那是因为她心里积下了太多的怨恨了。
都是夫妻之间 “共患难易,同享福难 ”,吕雉当年下嫁给刘邦的时候,她是吕家的千金小姐,而刘邦还是个身无长物的混小子。这也就罢了,关键婚后刘邦依旧不改懒散习性,经常在外呼朋唤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
吕雉一个人在家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公婆,养育子女,还要时不时地给刘邦收拾烂摊子。
后来刘邦因遣散了服徭役者,没有尽到押解之责,遂成为了通缉犯。吕雉又变身“间谍”,不时给外逃的刘邦传送消息,还要不时地送衣送饭。

刘邦一逃,吕雉就成了“留守妻子”,她不仅一个人扛起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还要背负“罪犯”之妻的压力。
再往后,刘邦起兵,与项羽你争我夺,而吕后则在家提心吊胆,结果不仅没盼来好消息,自己还被项羽抓了去扔进了大牢。
至于在牢中都经历过什么屈辱,这史书上没说,但看官们也能想象得到,肯定是受了不少委屈的。
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刘邦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响应下,杀死沛县县令,吕雉才被救出。
当她再次见到刘邦时,刘邦身边已有了年轻貌美、能歌善舞的江苏女子戚姬。他带着她四处征战,俨然已有取代她这个正室夫人的趋势。
吃苦和失宠这些委屈对吕后来讲,还不是最扎心的。
最让她难受的是,刘邦被戚夫人吹了枕边风,想废了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扶植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婚姻带给的吕雉的委屈,她都可以忍,但儿子是她的底线和软肋,她必须要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是要拉拢人心,尤其是那些对刘邦起到大作用的人。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汉初三杰的两个,也就是张良和萧何,成功地加入了吕后的阵营。张良更是给吕后献计,帮助太子刘盈请出了“商山四皓”,使得刘邦对刘盈刮目相看,从而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当然,吕后自然忘不了“汉初三杰”的另外一个人,也就是功勋卓著的韩信。
自然而然地,吕后就将拉拢韩信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妹夫樊哙。
樊哙借助韩信前来拜访他的机会,将韩信一顿猛夸之后,必定把吕后的意思和盘托出,以便让韩信“入伙”。
不过,吕雉的如意算盘在韩信面前却打错了。
韩信从樊哙家里出来后,他所说的一句话:“生乃与哙等为伍!”
意思是说,与樊哙为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韩信这句话,乍一听是韩信狂妄自大,看不起对他恭敬客气的樊哙。但实际上,他是看不起樊哙与吕后“同流合污”,并且还想笼络他的做派。
从韩信的结局来看,韩信自然是因此得罪了吕后,导致自己落了个惨死,家族被诛的结局。
韩信的死,也少不了萧何的助力。
历史也无数次地证明: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想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是一件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事儿。而如今,亲自将韩信追回来的萧何,又要亲自把他送上“路”,有点滑稽,又有点悲凉。
韩信之死将萧何也推上了历史的断头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成了一个永恒的笑话。

再来说下刘邦,韩信之死,刘邦也并非完全清白。
当年萧何向刘邦大力举荐韩信,刘邦便姑且一信,给韩信封坛拜将。
成为大将军的韩信,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给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和萧何、张良齐名的汉初三杰。
后来,韩信又助刘邦灭掉了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一统天下。
平定了天下后,刘邦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韩信的势力过大,刘邦担心养虎为患。再加上他之前给韩信承诺的“五不杀”,现在想来后悔不已。

但君无戏言,刘邦整日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他只能不断削弱韩信,韩信从齐王变楚王,后来又从楚王变淮阴侯,最终成为了侯爷。
韩信这个人心气也高,他一路被贬,对刘邦也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变得不愿意搭理刘邦,反而跟陈豨联系日益密切,从而也酿成了之后的悲剧。
总而言之,吕后杀韩信的最大原因,并不是化身刘邦的“背锅侠”替丈夫解决心患。而是为了她自己。因为韩信不愿加入她的阵营,更不愿和她“同流合污”,导致了笼络计划失败,所以吕后就必须想办法把韩信“清除”掉。因此,韩信也就不得不死了。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进入胶着阶段,韩信手握30万精锐之师,坐拥齐地七十余城,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变量。项羽派武涉游说,谋士蒯通献上“三分天下”之策,甚至刘...
项羽 韩信 2025-11-19 寒门贵后:吕雉与马皇后的极端人生抉择在历史长河中,吕雉与马皇后皆出身贫寒,却最终贵为皇后,然而她们的人生轨迹却走向了两个极端。吕雉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手段狠辣;马皇后则以贤良淑德、仁慈宽厚闻名,成...
马皇后 吕雉 2025-11-18 韩信:智冠群雄却难逃悲剧,聪明一世为何糊涂一时?在秦汉交替的动荡岁月里,韩信宛如一颗璀璨流星,划破历史长空,留下无数传奇。他以卓越军事才能,助刘邦定鼎天下,被后世尊为“兵仙”,然而,这位智谋超群的军事天才,最...
刘邦 韩信 2025-11-17 兵仙之名非虚传:解码韩信军事才华的真实内核在楚汉争霸的烽火中,韩信以"兵仙"之名载入史册,其"背水一战""十面埋...
韩信 2025-11-12 萧何:三杰之首的治国脊梁与制度奠基者在汉初“三杰”中,萧何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治国才能,与张良的运筹帷幄、韩信的攻城略地并称。他虽未亲临战场,却以制度构建、资源调度与人才举荐,...
韩信 萧何 2025-11-11 韩信临刑前:弃楚投汉,悔与不悔的千年之问公元前196年,长安未央宫钟室,一代兵仙韩信被吕后以"谋反"罪名处死。临刑前那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
韩信 2025-11-05 刘邦去世后吕雉的惊天布局:秘不发丧背后的权力博弈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于长乐宫,这位开创大汉王朝的帝王溘然长逝。然而,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风暴正悄然酝酿——皇后吕雉竟秘不发丧,与心腹审食其密谋四天四夜,...
吕雉 刘邦 2025-11-04 权力的终章:武则天与吕雉家族命运的分野密码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与吕雉作为女性掌权者的代表,均以铁腕手段重塑了王朝格局。然而,两人死后家族命运却呈现截然不同的轨迹:吕雉家族在三个月内被彻底诛灭,而武则天家...
武则天有男宠吗 吕雉 2025-11-03 刘邦对戚夫人母子宠爱有加,为何不杀吕雉保全她们?汉高祖刘邦一生情感与权谋交织,对戚夫人母子的宠爱与对吕雉的复杂态度,构成了其晚年政治布局中最为矛盾的篇章。他明知吕雉心狠手辣,却未在临终前除掉这位发妻以保全戚夫...
吕雉 刘邦 2025-11-03 权谋棋局中的无奈之选:刘邦为何将江山托付忌惮的吕雉公元前195年,病榻上的刘邦凝视着吕雉的背影,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此刻正以雷霆手段镇压异姓诸侯王。他深知吕雉的野心与手段,却仍选择将帝国权柄交予其手。这...
吕雉 刘邦 2025-10-29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