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李景隆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为您讲解。
李景隆,出身名门,是明朝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身份、地位是无比的崇高。他的父亲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祖母曹国长公主是朱元璋的二姐。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明初开国功臣,自朱元璋起兵时,就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战元廷,击陈友谅,败张士诚,征北元,是战功赫赫。朱元璋绘制功臣画像,挂于功臣庙时,位次第三,配享正殿,死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赐葬钟山。其地位仅次于中山武宁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高于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
按理说,出身于名将之家的李景隆,在明初一代名将李文忠的教导下,他的能力定然也不会弱到哪去,所谓“虎父无犬子”!老爸这么厉害,儿子能弱到哪去呢?
可是,事实上却事与愿违。
与他父亲李文忠相比,在军事上,李景隆就是草包一个,是毫无能力可言。彼时,靖难之役时,朱棣一听前来讨伐他的建文军统兵大将士李景隆,与身边众将是大笑道:“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说李景隆就是一个纨绔子弟,素不知兵,缺少谋略还骄傲自大,外表看起来凶猛其实没什么勇气。
不得不说,朱棣的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靖难之役,李景隆的表现,完全就是草包,是毫无军事能力可言!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刚刚被任命为建文军前线统帅的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时,就立刻将前线所有的建文军集中在一地,共计50万,进抵河间驻扎。此时,朱棣见李景隆居然盲目的就将前线的所有军队集中在一块,意欲与他决一死战,他是大笑不已。要知道,彼时建文军刚刚打了一场败战,是军心尽丧,且军粮、物资奇缺,这时初掌大军的李景隆最应该做的是整兵休整。
可是,愚蠢的李景隆,他居然在军心还未恢复,军粮、物资还未到位之时,就突兀的将前线军队全部集中在一起,妄图与朱棣决一死战,这完全就是在自寻死路。
《孙子兵法》有云,兵法有六败: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话说,遇战事时,作战军队有六种必败的情况,即走、驰、陷、崩、乱、北。力量强弱相等,而妄图以一击十曰“走”;兵卒强横,而军官软弱曰“驰”;军官蛮横,兵卒孺弱曰“陷”;主将不能服众,偏将拒不服从军令,擅自行动,将帅不和曰“崩”;将帅儒弱不严,管教不明,兵卒没有规矩,不听将领曰“乱”;将帅不能判断敌情,用劣势的兵力去对付优势的敌人,用弱兵去打强敌曰“北”。凡有这六种情况,其军队必败无疑。
当时,这六败,李景隆是犯了走、陷、崩、乱、北等五败。首先是“走”,建文军多是南方人,对于北方霜雪气候是很不适应,再加上粮草不足,御寒物资又没有及时送到,建文军在北方是多有冻死现象,因此建文军数量虽多,朱棣军数量虽少,可是在天气的干扰下,两军力量是相当的,李景隆妄图以一击十,这根本不可能。
其次是“陷”,李景隆所集结的军队多数都是刚经历过败战的,军心早已是尽失,已是乌合之众,是一触即溃。接着是“崩”,李景隆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他能当统帅,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身份,因此底下的将士多有不服者,如此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
再是“乱”,李景隆这人骄傲自大,是求胜心切,刚愎自用,可是他又没本事取胜,是智信不足,仁勇俱无,因此根本就无法约束手下将领,整个建文军尽是乌合之众,丝毫不团结。最后是“北”,在如此昏庸无能的李景隆的带领下,是军心动荡,人心不齐,你说建文军岂能打的过上下一心的朱棣军呢?
李景隆兵犯五败。这也难怪,当朱棣得知李景隆的部署后,是大笑不已,因为在朱棣眼里,李景隆必败无疑。
正如蔡东藩所说:“ 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矢尽剑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军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杀回,转致败溃,是景隆之咎,固无可辞”,靖难之役,朱棣能够在建文百万大军的追击堵截下,一步一步做大,就是因李景隆的无能,若不是素不知兵的李景隆的统兵无能,朱棣岂能做大?李景隆前后丧师数十万,使得攻守形势逆转,朝廷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最终让朱棣攻破南京,登基为皇。
更为可恶的是,建文帝如此相信李景隆,即使他被朱棣打的溃不成军,建文也没有想过要杀他,依旧重用他,让他掌兵。可是,就算这样,李景隆却是没有丝毫的报恩之心,他非但没有以死报建文器重之恩,最终还出卖了建文帝,成为压死建文最后一根稻草。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不久,即兵至金川门。此时,李景隆见朱棣已兵临城下,他不但不思抵抗,反而是联同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致使南京陷落,建文帝不知所终。只能说,李景隆不但是草包一个,还是一个忘恩负义的草包。
当然,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朱棣登基后,最初因念及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所以是赐予他无上的荣华富贵,先是授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同时每当朝廷议大事时,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但是,朱棣本就看不上李景隆,更何况李景隆还是出卖主子换得现如今高位的降臣,最初给他高位,只是为了安抚建文旧臣和那些朝廷勋贵。因此,一旦朱棣将天下稳固后,李景隆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借口建文年间李景隆曾“至邸受赂”,下旨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不久,又借口李景隆在家中有谋逆之举,下旨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自此,李景隆是终生不能出家中一步,直至永乐末年郁郁而终。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国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变革,其核心在于学习胡人的服饰与骑射技艺,以此增强赵国的军事实力。这一变革不仅使赵国逐渐强大起来,更在中国古代军...
2025-05-21 东夷人的祖先溯源:探寻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东夷人,作为华夏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其祖先的起源地一直是学术界和历史爱好者关注的焦点。通过考古发现、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东夷人的祖先来源有...
2025-05-21 清朝皇室爵位等级排列:森严体系下的权力与荣耀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皇室爵位制度严密且复杂,不仅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宗室成员的管理与控制。一、宗室爵位概述清朝皇室爵位主...
2025-05-21 闻仲历史原型之谜:探寻商末忠臣的真实面纱在《封神演义》这部古典神魔小说中,闻仲作为商朝太师,以其忠诚、勇猛和智慧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位人物呢?一、闻仲:小说中的...
2025-05-21 吴王僚:昏君与否的历史审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吴王僚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君王。他的统治时期,吴国经历了诸多变故和挑战,这些事件对吴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吴王僚究竟是昏君,还是被后世误解...
2025-05-21 殷洪殷郊倒戈助纣:封神世界中的命运悲剧与人性挣扎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殷洪与殷郊作为纣王的嫡子,本应是伐纣阵营的核心力量,却在关键时刻倒戈相向,转而帮助纣王对抗周军。这一戏剧性的转折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
2025-05-21 高适之诗:边塞烽火中的壮志豪情与人生哲思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空中,高适以其独特的边塞诗风,成为了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诗作,既有金戈铁马的壮阔,又有细腻入微的情感,展现了盛唐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与家国情...
2025-05-21 牛僧孺:中国象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革新者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牛僧孺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与文学造诣闻名于世,而他在中国象棋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却常被忽视。尽管“发明象棋”的说法存在争议,但通过多方史料考证...
2025-05-21 雷横的结局:梁山英雄的悲壮谢幕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雷横作为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之一,以其独特的性格和传奇的经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关于雷横的结局,却充满了悲壮与无奈...
2025-05-21 许美人的生命轨迹与终年之谜在历史长河中,许美人这一称谓往往与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紧密相连。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与多样性,关于许美人的具体身份及寿命,存在多种说法。一、许美人的多重身份与...
2025-05-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