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13岁嫁人到36岁去世,李世民为什么对她如此念念不忘?李世民是个好皇帝,但是他为了得到皇位却太过狠心,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不放过。都说帝王是无情的,他想当皇帝,所以就必须绝情,兄弟之间的情谊在此刻变得一文不值。虽然说为了当皇帝,他用了一些手段,但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也算是弥补了杀掉兄弟的罪过。
殊不知一个男人能够在事业上一帆风顺,跟他的后方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春秋时期大器晚成的晋文公,他能够成就一番霸业,他背后的女人可谓是功不可没。
可以说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除了手下有一批能臣武将外,温良贤淑的长孙皇后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之妻、文德皇后长孙氏,其正史形象无一例外是“千古贤后”、“皇后楷模”。例如,李世民钦定的《文德皇后哀册文》中给予她 “匹宋逾子,比齐越姜”的评价,意为长孙氏是超越先秦时代几位著名贤女的理想妻子;编撰唐书的史官更是毫不吝惜地向她献上“贤哉长孙,母仪何炜”的至高赞美。
虽然他是一位无情的皇帝,但是对于自己的妻子长孙皇后,他却一直都很有情。人们只知道他构造了一个繁盛的大唐,却不知道这其中有很多功劳都与他的妻子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哪个君王会一直爱一个女人,可是李世民却一直都爱着他的妻子长孙皇后。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女人能让李世民一直都这么爱呢?
年少时就嫁给李世民,陪伴李世民多年。长孙是在8岁的时候就被李渊许给了李世民。13岁时嫁给李世民,成为李世民的正妻。别看他年纪小,但是毕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女子。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十分体贴照顾李世民,有这样的贤内助,李世民自然很开心。后来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她也就成了秦王妃。李建成是太子,但是相比于弟弟,他在处理事情,等各方面都有很多不足。
而李世民常年带兵打仗,掌握了很大的兵权,有兵权在手说话底气比太子都硬,这让太子心里感到害怕。于是他在很多方面都故意针对李世民,导致李世民和父亲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差。而这个时候长孙氏一直想尽办法调节他们父子的关系。虽然关系不好,但毕竟是父子,而且李世民善战,李家的江山还要靠像李世民这样的人才能守得牢,再加上长孙氏在中间调节,他们的关系倒也不至于差到互相都不能忍的地步。以至于后来即便发生了玄武门事变,心爱的大儿子被杀掉,李渊也没能把李世民怎么着。
时长督促李世民,让李世民时刻保持清醒。李世民成了皇帝以后,自认为大权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始变得有些骄傲浮躁。这时候,身为妻子的长孙皇后开始督促李世民。他告诉李世民,虽然证据稳定了,但是不能因此就安于现状,只顾享乐,要有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防隐藏的祸患。
李世民听了她的分析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开始重视将士们的操练。经常举办一些骑马射箭的比赛,让将士们时刻不忘操练。身在后宫,无法参与朝堂政治,但是为防止李世民在国家大事上犯错误,她鼓励魏征积极进言,对于李世民不当的措施即使给予建议。魏征确实没辜负她的一片苦心,在朝堂上但凡觉得有问题他就及时向李世民提出来,防止李世民做出错误的决定。
处理问题客观理智,顾全大局,即使是自己的哥哥也丝毫不偏心。李世民十分宠爱长孙皇后,自然也不会亏待了她的家人。他曾经对长孙皇后说想让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担任重要的职位。但是长孙皇后听他这么说不但没有感激,反而提出了反对。李世民非常不解,她为什么不愿意让自己的哥哥得到重用。长孙皇后告诉李世民,自己是皇后,如果她的哥哥担任重要的职位,肯定会有人觉得哥哥是靠关系才得到重用的。即便担任了要职,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服气,甚至会被人说她想学吕后把持朝政,朝中的局面也会因此陷入混乱。为了大局,哥哥还是不要担任要职为好。
长孙皇后对于丈夫的事业一直以来都是全力支持的,作为皇后,她对于内宫治理上的优秀自不必多提。护俾忠良,赞成帝治更是十分出色。长孙皇后对于太宗是十分了解的,她知道丈夫为君不易,虽然李世民在纳谏方面做得已经是非常出色,但总有疏忽不及的地方,况且善始善终对于任何人而言都不是易事。于是她常常劝说丈夫要始终记得容纳良言。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身染重病,唐太宗决定大赦囚徒为她祈福,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唐太宗便答应了她,不再释放囚徒。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重,不治而逝,时年36岁。阴廷内外无不掩面叹息。长孙皇后遗言要求死后薄葬,唐太宗答应了她,一切陪葬器物皆用土器、木器,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呢?恐怕和她生育太多子女有关。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女性生育太多女子,子宫变薄,腰部受损,非常伤身,甚至影响寿命。长孙皇后产下长子李承乾时,年仅十八岁。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留下了三男四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四女: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
也就是说,她从十八岁到三十六岁的十八年间一共生了七个孩子,相当于两年多生一个孩子。如此密集地生孩子,再加上她曾患有“气疾”,身体又如何吃得消!
长孙皇后虽然只是个女子,但是她却很有头脑,是一个优秀的贤内助,李世民宠爱她可能就是看到了她的优点吧。可正是她太贤惠,导致操心太多,最后积劳成疾,三十多岁就去世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鲍照:李白诗歌精神与艺术血脉的源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代诗人李白以“诗仙”之名傲立巅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若追溯其艺术血脉的源头,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身影...
李白 2025-09-18 杜甫:诗史长河中的永恒灯塔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中,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以1400余首传世诗篇照亮了盛唐转衰的历史天空。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文学...
杜甫 2025-09-17 尤俊达是好人吗?——历史与文学交织下的复杂镜像在隋唐英雄的传奇叙事中,尤俊达(原型为唐朝名将牛进达)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隋唐演义》中绿林总首领“铁面判官”,又是历史中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开国将领...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7 诗仙的笔墨:李白诗歌数量与创作传奇的考证在盛唐的月光下,李白以诗为剑,劈开了中国文学史的苍穹。这位自称"谪仙人"的诗人,一生游历四方、纵酒狂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
李白 2025-09-17 沈珍珠之死:权力、贞洁与帝王心术的残酷交织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七月,安徽寿州崇善寺内,一名自称太子李适生母的女尼广澄,在接受朝廷盘问后被乱鞭打死。这场看似荒诞的“假冒案”,实则撕开了安史之乱后大唐...
李适 2025-09-17 李世民未亲养新城公主:礼制、现实与情感的交织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伉俪情深,二人育有七名子女,其中新城公主作为幼女,自出生便承载着父母无尽的宠爱。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幼年却未由父亲亲自抚养,...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09-17 温大雅能否跻身凌烟阁:一场权力、伦理与历史叙事的博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元勋而设立的“功臣博物馆”,其入选标准不仅关乎军功政绩,更暗含政治派系平衡与皇权合法性建构的深层逻辑。温大雅作为唐初重...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7 李贺:中唐诗坛的“鬼才”之光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这位仅存世27年的诗人,以其瑰丽奇谲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李白 李商隐 2025-09-16 郭子仪之死:功高不震主,忠良终得全——驳“灭九族”谣言之真相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以“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功绩载入史册,其八十五载人生横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历经安史之乱、吐蕃入侵、仆固怀恩叛乱等重大危机,始终以...
郭子仪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