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何乔新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人物生平
替母守丧
父亲何文渊,是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授御史职,历任山东巡按、四川巡按、刑部右侍郎,督察两淮盐税、吏部左侍。而景泰年间代宗的易储诏书中“父有天下传之子”语出自文渊,有人传言朝廷下令逮捕文渊,其父自缢而死。
时年何乔新已考中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任南京礼部主事,回乡奔丧。同乡人曾任侍郎的揭稽曾经师从文渊,而与何乔新兄弟不和,他就诬奏文渊死实际是由于被诸子逼迫而自杀,又逼嫁父亲爱妾。何乔新也揭发揭稽任巡抚时曾经举荐黄,并且代为起草易换皇储疏。两人都被受审。文渊妾为此断指,为何乔新兄弟诉冤,官司得以缓和。英宗也以揭稽所犯之事先前已赦免,就释放他不再问罪。事完以后,何乔新又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改任刑部主事,调任广东司郎中。锦衣卫兵犯法,何乔新按律处理,一点也不宽恕。都指挥袁彬托他办事,何乔新执意不从。袁彬发怒,派人找诬告他的把柄,一无所得。由此何乔新名声大震。
陕晋赈灾
成化四年(1468年),他调升福建副使。所辖寿宁的银矿被非法开采,聚众千余人,到处劫掠,何乔新募兵出去,擒获其首领。福宁豪族尤氏杀人,出入带着保镖和武器,拒捕二十年。福清薛氏经常出海与异国商人做生意,事发后,策谋叛乱。都被何乔新捕捉杀掉。福安、宁德银矿很久就无矿可开,有关部门仍征收矿税,很多百姓以致破产。何乔新出来说话,减税三分之二。兴化百姓自洪武初曾向官府租用耕牛,直到这时每年仍要求纳租税,乔新上奏予以免除。清流、归化里界于沙县、将乐之间,依恃地势险要,而不交赋税,何乔新告诉都御史设置归化县,此地百姓才开始受到约束。何乔新调升河南按察使。河南发生大饥荒,按旧例,救济借贷到秋季为止,何乔新说:“秋季,是说可以依靠秋收,今年秋季能依靠吗?”于是救济到第二年麦熟才停止。都御史原杰到南阳招抚流民,带何乔新前去协助。以前,项忠驱赶流民过头,流民一听说原杰到了,更是躲进山谷。何乔新亲自前往招抚,登记簿籍的有六万多户。升任湖广右布政使。荆州百姓为徭役所苦,何乔新验实人口贫富,分为九等,使百姓得到好处。
成化十六年(1480年),何乔新被提升为都察院右副御史,巡抚山西。边地军民总是出塞伐木捕兽,他说:“这些人一旦遇到敌人,必定泄露边防情况以求生都是敌贼的向导。应该不许擅自出塞,有违犯的罪及守将。”宪宗下诏同意。敌人侵犯边塞,何乔新同参将支玉在灰沟营设埋伏,击斩大量敌人,升左副都御史。
年成不好,何乔新奏免杂税以及户口盐税的十分之四。他弹劾佥事尚敬、刘源拖延调查审判,请求皇帝命令天下审判官员,案件拖延半年以上的要论官员之罪。宪宗称好,立即下诏。召何乔新任刑部右侍郎。山西发生严重饥荒,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何乔新受命前去赈济,求活三十万多人,安置十四万户流离失所的人家。回朝,正逢发生安宁宣抚使杨友想夺嫡弟播州宣慰使杨爱的爵位,而诬告杨爱有异谋的事件。何乔新前去调查,与巡抚刘璋一起洗清杨爱的冤屈。杨友被削官安置他府,播州人于是相安无事。

直言相谏
孝宗即位,万安、刘吉等憎恨乔新刚直正派,将其调到南京任刑部尚书。沿江的芦洲全被宦官侵占,假托给皇帝备办进用之费,何乔新被调离朝廷,宦官怀恩觉得这事不公平。一天因事到内阁中说“:新君登位,应当任用正直的人,为什么调走何公?”万安等无话可说。不久刑部尚书杜铭被罢免,众人都认为应由何乔新代替,而刘吉代替万安任首辅,始终憎恨何乔新,许久不以他补任刑部尚书。改年号为弘治后,采用王恕的举荐,才召何乔新代替杜铭。何乔新奏道:“旧制,派遣官员调查案情,以及实行逮捕,必须携带详细批文,到所在官府验察后才执行。近来只用一般传帖而不合符契。应该恢复旧制,以防矫诈。”孝宗立即批准了。这时刘吉仇视正直人士,频繁制造大案件,何乔新一律依据法律纠正。刘吉愈加仇恨他。几次寻找借口削去何乔新俸禄。成化二年(1489年)夏季,京城大水,何乔新请求抚恤受灾人家,又考虑到刑法失平,奏陈律文当变更的几件事,刘吉一概加以阻拦而不实行。大理丞官职缺人,御史邹鲁图谋升迁此官,而何乔新推荐郎中魏绅。时逢何乔新舅家与乡人打官司,邹鲁即诬告何乔新接受贿赂包庇舅家人。刘吉从宫中取旨将其舅家人下诏狱,何乔新于是上疏要求返乡。不久,追根究底终归拿不出证据,邹鲁因诬告被停发俸禄,也同意何乔新退休。
晚年生活
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上奏:“何乔新始终保持节操,中间只有接受亲戚送礼之嫌疑,而被勒令辞官,这样进退不明的处理实在可惜。请前往调查,如该官无病则予以任用,如有病就加以慰劳,以留存对故旧的恩惠,保全进退的节操。”孝宗不答应。后来朝廷内外许多官员上疏推荐何乔新,孝宗始终不再起用。成化十五年(1503年)何乔新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江西巡抚林俊为彭韶及何乔新请求赐谥号,吏部也提出此请求。孝宗下旨令呈报何乔新退职的原因,给事中吴世忠说“:何乔新的学行、施政办事都很不错,忠诚,勤奋,刚正耿直,年龄越大越如此。御史邹鲁挟私仇诬告他,他一词不辩,坦然退职归乡,闭门著书,少与人来往,士大夫没有谁不赞赏他的品行。正德十一年(1516年),广昌知县张杰又为何乔新说话,才赠封何乔新为太子太保,准予其子袭何乔新官爵。第二年赐谥号文肃。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太子朱标因风寒骤逝,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朱元璋推入权力继承的漩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势的君主之一,朱元璋在继承人选择上展现出惊人...
朱元璋多少岁 朱允炆下落 2025-11-20 铁血帝王与仁德贤后: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共生传奇在历史长河中,明太祖朱元璋以铁腕治国、严刑峻法著称,其屠戮功臣、大兴文字狱的举措常被后世诟病为“残暴”。然而,这位冷峻帝王对发妻马皇后的深情却如春日暖阳,贯穿其...
朱元璋多少岁 马皇后 2025-11-19 朱元璋:开国之功耀千古,千古一帝缘何难?在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朱元璋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他从一介布衣崛起,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其开国之功不可磨灭。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对于“千古一帝”的...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8 明朝功臣命运:从朱元璋到明英宗的权力漩涡与悲剧轮回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功臣群体的命运始终与皇权紧密交织。从朱元璋以“高鸟尽,良弓藏”的逻辑清洗开国功臣,到明英宗复位后权臣的跌宕沉浮,明朝功臣的结局仿佛陷...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8 从“天命预言”到血溅朝堂:朱元璋与算命师的权力博弈1358年的婺州城外,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术士刘日新凝视着朱元璋的面相,突然伏地叩首:“将军龙瞳凤颈,他日必登九五!”这个预言在八年后成为现实,但当朱元璋坐拥江山...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8 火攻破敌定乾坤:明初名将郭兴的传奇人生在明朝开国的风云岁月里,无数英雄豪杰如璀璨星辰般闪耀,郭兴便是其中一位凭借卓越军事才能和果敢决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将。他以火攻之计助力朱元璋大破...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7 功高难掩猜忌:廖永忠之死的深层剖析在明朝开国的风云岁月里,廖永忠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将星。他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为明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这位战功卓著的将领,最终却落得个坐...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4 猛将傅友德:从战场战神到权力祭坛的悲剧在明朝开国的风云岁月里,傅友德宛如一颗耀眼的将星,以其超凡的勇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历史的天空中划出一道璀璨而悲壮的轨迹。朱元璋曾赞誉他“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朱元璋多少岁 傅友德 2025-11-14 朱元璋推行藩王制度:多重考量下的历史抉择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朱元璋推行的藩王制度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对明朝的政治、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制度的推行并非偶然,而是...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4 朱元璋问政张恒:一问三不知的代价与治吏逻辑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朝堂上,一场看似寻常的述职汇报,却因朱元璋的突然发问掀起惊涛骇浪。当武官张恒以“职责仅在训练士兵”为由,对民间疾苦一问三不知时,这位...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