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则天和李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会把武则天和李治合葬?这里边有什么秘密吗?
神龙元年(公元705)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代女皇武则天病逝于长安城内的上阳宫中。武则天在去世前留下“祔(fù)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等遗诏。这句遗诏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去掉自己的皇帝称号及宗庙,与唐高宗李治同葬乾陵,并改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
我们都了解,武则天生前是有过篡唐建周的举动,而且她去世前的身份也一直是大周皇帝。那么作为后继之君的唐中宗李显,又为何要把他与父亲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难道李显就不怕若干年后有人以此来攻击他不尊重先皇,不尊重李唐社稷吗?关于武则天去世后,李显为何要将他与李治合葬这个问题,笔者个人有以下三个看法:
其一,父亲是亲人,母亲也是亲人
我国自秦汉之后,历朝历代都奉行以孝治天下,因而上至皇帝下至黎民,都是要遵守孝道的约束。诚然,武则天是有过篡唐建周的暴行,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她是李显的母亲这一既定事实。
而且在古代有个特殊的规定,那就是父母如果有犯错的迹象,作为孩子就该进行三次劝导,而如果三次劝导结束后父母依然不肯悔改,那孩子非但不能伤害父母,反而得跟着父母一同犯错。
因而即使武则天做错了事情,李显依然要将她奉为自己的母亲,并听从她的大部分安排。
前文提到,武则天在去世前曾留过下归陵的遗诏,而这份遗诏则意味着,如果李显还认武则天为自己的母亲,那么服从遗诏的内容就是板上钉钉的。我们都了解,唐高宗李治在生前是绝对不会留下,不允许武则天跟自己合葬之类的话。因而李显作为儿子,听错母亲的遗诏而将她与父亲李治合葬,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其二,证明自己的地位,巩固自己的权势
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相信大家都了解,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指,如果要发生皇位更替之类的事情,那么在继承权的选择上,就应该是以嫡子为先,而嫡子则指的是皇帝与皇后所生的孩子。这里或许会有朋友好奇,难道说武则天当年不是皇后,或者说李显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孩子?这里并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们要站在古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去观察。
武则天确实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但她这个皇后是后来封的,在她之前李治还有一个姓王的皇后。因而算起来,那位被武则天打压下去的王皇后,其实才是李治真正的元配皇后。所以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如果要证明自己的地位,那么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只有正牌皇后才拥有和皇帝亡而同穴的权力。
此外,唐中宗李显能坐上这个皇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神龙政变”的帮助,而这场政变虽然帮他继承了皇位,却没能帮他及时清除朝堂上被武则天所任命的众多官员。
因此,李显如果要坐稳这个皇帝位置,就必须笼络那些曾经作为过武则天嫡系的大臣。可为他们加官进爵又不现实,所以李显就只能通过重视武则天来达到这个目的,毕竟他们那些人都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看到李显如此重视武则天的遗诏,那自然会了解这是什么意思。
其三,彰显皇帝权威,达成本人心愿
前文提到,“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成功复位,并二度登基称帝。但既然是政变,那自然会有两方势力,即拥立的一方和被打压的一方。作为刚刚登基的新皇帝,李显当时的处境显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因为他必须得小心权衡双方的共同利益,毕竟二者任何一方的突然发难,都会对他这个暂时还没有多少实权的皇帝造成巨大影响。
唐中宗复位距离武则天去世并留下归陵的遗诏,前后相差大概为半年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半年时间足够李显来平衡双方的共同利益,原因是,这半年里拥立的一方和被打压的一方,都没有太大的动静和太出格的举动。
而如果要证明李显确实已经平衡了双方的关系,那么发布一道能同时对双方都造成影响的诏命,则不失为最佳选择。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显之所以要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除却前两个原因外,还有这个彰显自己皇帝权威的可能。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唐中宗李显本人,其实对于武则天和武家并没有特别深的仇恨,比如他在武则天退位后,每个月都会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去朝见武则天,并在平时也经常独自一人而前往上阳宫觐见武则天。
小标题中提到的“本人心愿”,是指李显心中想要缓解李家与武家的矛盾。根据史料记载,李显在登基之后,对于李家与武家的联姻看得非常之重,这里最著名的莫过于安乐公主(李显最爱的女儿)下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而既然要缓解李家与武家的矛盾,那么按照武则天的遗诏来将父母二人合葬,则不正是一个拉拢武家的绝好机会吗?
最后,关于武则天去世后,李显为何要把她与李治合葬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给出的答案是,这里没有任何秘密,主要是因为有这三个比较明显的原因。第一,父亲是亲人,母亲也是亲人,所以李显有理由按照母亲武则天的遗诏,来完成父母二人的合葬;第二,证明自己地位,巩固自己权势,这个是指合葬父母二人,既能显示自己皇室的正统地位,还能巩固自己作为统治者的无上权势;第三,彰显皇帝权威,达成本人心愿,这个是指合葬父母二人,不但能彰显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还能顺带完成自己想要李武两家永远修好的心愿!
参考资料:《唐书》《旧唐书》《续资治通鉴》等。
在唐代武则天时期,有这样一位官员:他两次拜相却始终低调谨慎,举贤荐能却从不显露恩宠,临终焚稿只为避免是非牵连他人。他就是陆元方(639—701年),字希仲,吴郡...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8-08 武士彟之“彟”:读音考辨与历史回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的名字常因“彟”字的读音引发争议。这个承载着唐代开国功臣身份的姓氏,其读音背后不仅涉及汉字音韵的演变规律,更折射出历史人物形象...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8-08 权力与欲望的交织:太平公主与张易之的历史纠葛在武则天统治的盛唐宫廷中,太平公主与张易之的关系始终笼罩在权力阴影与情感迷雾之下。这对相差二十余岁的男女,以美貌、才情与权谋为纽带,在神都洛阳的深宫中演绎了一段...
武则天有男宠吗 太平公主 2025-08-04 薛绍与慧娘:虚构与真实交织的千年情殇在唐代历史与文学的交织中,薛绍与慧娘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既承载着真实历史的厚重,又浸润着文学想象的浪漫。薛绍作为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驸马,其生平有...
武则天有男宠吗 太平公主 2025-07-30 古代殿试资格考:从寒门学子到天子门生的晋级之路殿试作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高层级考试,自唐代武则天首创至清末废止,历经千年演变,其资格审核体系既承载着皇权对人才的最终裁决,也折射出科举制度“逐级筛选、优中选...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7-30 上官婉儿的诗:宫廷与自然的双重变奏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上官婉儿以“巾帼宰相”的身份独树一帜。作为武则天与唐中宗时期的宫廷核心人物,她不仅掌控诏命、品评诗文,更以32首存世诗作构建了独特的文学...
武则天有男宠吗 上官婉儿 2025-07-29 李治为何钟情武则天:权力、情感与政治的交织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爱情故事,始终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这位以“永徽之治”奠定盛唐基础的皇帝,为何会对大自己四岁、曾是父亲唐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倾心不已?...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07-28 李治为何痴迷武则天:权力、情感与性格的交织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的痴迷,是唐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这段跨越伦理与权力的情感,既非单纯的男女之爱,也非简单的政治联姻,而是情感需求、权力博弈与性格互补共同...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07-24 张柬之:大器晚成的唐室中兴名相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至唐中宗时期的关键政治人物。他以八旬高龄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7-23 破局与桎梏:日本首位女天皇推古的婚姻困局与政治突围在东亚君主制历史中,日本推古天皇(554-628年)以“世界首位女性皇帝”的身份独树一帜。这位比武则天早近百年登基的女天皇,其婚姻选择与政治生涯交织成一幅充满矛...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