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陆逊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陆逊四次北伐无一败绩,为何不选择消灭曹魏?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手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等到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也即其他诸侯基本上都告别了汉末三国历史的大舞台。在三国之中,虽然蜀汉的国力相对较弱,但是,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先后有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对此,可能很多人要问了,蜀汉都可以北伐中原,为何实力超过蜀汉的东吴,却不北伐曹魏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吴历史上,实际上对曹魏发起了多次进攻。其中,就陆逊北伐来说,甚至取得了三胜一平的战绩。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陆逊北伐指的是陆逊4次参与的东吴与曹魏的作战。陆逊四次对魏作战未尝一败,战绩辉煌,战果丰硕。于敌境中来去自如,可见其过人的军事才能。那么,问题来了,陆逊四次北伐无一败绩,东吴怎么不趁机消灭曹魏呢?
陆逊第一次北伐
首先,就陆逊第一次北伐来说,实际上就是著名的石亭之战。公元228年,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对此,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故治今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桐城境)。在石亭之战中,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对于石亭之战来说,直接导致曹魏大司马曹休病逝,还为孙权正式登基称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陆逊第二次北伐
公元236年,陆逊与诸葛瑾进攻襄阳。此战,陆逊与诸葛瑾立下计策,令诸葛瑾率领水军,自己率领兵马向襄阳进发。敌人素来害怕陆逊,赶紧回城。诸葛瑾引水军出,陆逊队伍整齐,张拓声势,敌人不敢交战。在此基础上,东吴成功斩杀了上千曹魏士兵。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并率支党来依附陆逊。
陆逊第三次北伐
东吴中郎将孙布用诈降之计引诱魏将王凌,王凌中计,率领大军前来迎接孙布。孙权派遣大军在阜陵埋伏,准备袭击王凌,王凌最终察觉到了吴国的阴谋,率军逃走。在陆逊第三次北伐时,曹魏大将满宠整军前往杨宜口,想要夹击陆逊。陆逊得知曹魏援兵东下支援便在夜里撤退,满宠未能得逞。因此,对于陆逊第三次北伐来说,既没有取胜,也没有吃到败仗,可以说是和曹魏打了一个平手。
陆逊第四次北伐
赤乌三年(另有记载为赤乌二年与赤乌四年),陆逊拔邾城(邾县故城,今湖北黄州府黄冈县治),筑城置戍,以为重镇,常驻3万之众。其地始为吴有,魏人息志。由此,对于陆逊四次北伐曹魏来说,取得了三胜一平的战绩,可谓无一败绩。不过,陆逊和东吴并没有趁机消灭曹魏。究其原因,实际是非常无奈的,也即这是因为东吴不具备消灭曹魏的实力。
一方面,这是因为东吴的实力和曹魏之间存在太大的差距,只要后者不犯严重的错误,前者根本没有可乘之机。虽然从地图上来看,蜀汉和东吴的疆域,并不比曹魏少多少。但是,在人口和兵力上,蜀汉、东吴之和,也远远比不上曹魏。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在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后,曹魏的人口超过400万人,兵力则超过40万人。与此相对应的是,蜀汉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人口不到100万人,兵力更是只有10万人。至于孙权建立的东吴,人口超200万人,兵力超20万人。
虽然东吴的兵力强于蜀汉,却仍然不到曹魏的一半。更为关键的是,曹魏当时控制的黄河流域,科技、文化等比较先进和繁荣,而东吴的大部分疆域,在三国时期都是人烟稀少的偏远之地。因此,在整体实力存在巨大差距的背景下,东吴想要消灭曹魏,必须要后者出现较大的内乱。不过,当曹魏爆发淮南三叛的时候,司马懿家族很快平定了叛乱,并没有给东吴趁乱消灭自己的机会。
最后,另一方面,虽然陆逊北伐的战绩非常好看,三胜一平,可谓无一败绩,但是,在规模上,除了第一次北伐时的石亭之战,余下几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进攻,这注定其对于曹魏的损伤,是非常有限的。或者说,陆逊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难以在战略上击败曹魏。并且,即便是第一次北伐,也只是造成曹魏一万人左右的阵亡,这和曹魏的整体兵力比起来,实在不能说是元气大伤。
进一步来说,对于陆逊北伐曹魏来说,更多的是为了自保,而不是为了消灭曹魏。也即这和诸葛亮北伐一样,都是攻势防御理念的体现。如果陆逊不多次北伐的话,那么曹魏就会集中兵力来进攻东吴,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被动的防御也是极大的消耗。于是,陆逊通过北伐曹魏,可以让后者疲于应付,从而难以集中人力和物力来进攻自己,这就是攻势防御带来的好处。总的来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陆逊都多次北伐曹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因为曹魏强大的国力,这些损失不至于伤筋动骨,最终也没有扭转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荀霬:三国乱世中的权力纽带与命运浮沉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荀霬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注脚。作为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魏武帝曹操之外孙、司马懿之婿,这位生于颍川颍阴的士族子弟,其人生轨...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28 七女共嫁一人: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博弈东汉末年,朝堂如棋局,诸侯如棋子。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掌控中枢,却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尽数嫁予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这一违背常理的决策,既是政治权谋的巅峰...
曹操怎么死的 刘协 2025-09-28 曹操处决吕布:先缢后斩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权力逻辑东汉末年,下邳城破之日,吕布被生擒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酷刑——先被缢杀,再遭枭首示众。这一流程远超常规斩首的刑罚规格,其背后既包含曹操对吕布的私人仇恨,更折射出汉...
曹操怎么死的 吕布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