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具有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2000多年,一直在政治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各朝各代对于儒学思想都会赋予新的理解。
但是儒家思想在诞生之初,实在是比较艰难,长达几百年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一直到大汉王朝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让儒家思想走上了历史新高度,那么在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究竟是怎样的?
儒家学说
1,儒学思想的起源
儒学思想的起源,要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东周王室大权旁落,周天子成为一个无实权的称号而已,所以西周时期制定的礼教制度早已被破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礼崩乐坏。
在如此尴尬下的东周,看着麾下的诸侯国一步一步地壮大,最终好几个诸侯国直接称王,导致东周的社会开始动荡不安。
周天子这位天下共主没了实际权力,整个王朝也没有向心力,这时不仅权力被瓜分,很多效忠周王室的诸多知识分子都走向基层民间,在各地推行自己的学识,逐渐很多人都得到了知识的洗礼,于是思想也处于比较开放的状态,一下子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其中儒家学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2,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对于君主讲究施行仁政,对于百姓讲究做到仁爱,这是孔子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道德标准。
还有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所谓义,原来是指“宜”,所以主要是指行为适合于礼,而孔子用“义”来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标准。
礼,则是指政治和伦理的范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就是以“礼”作为当时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智,是指人们要知道、要求了解,所以同“知”,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孔子也认为智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知识。
信,是指与人交往要做到诚实不欺,要做到言行一致;孔子还把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统治阶层要讲信用,百姓才会反馈真情而不欺瞒上面。
另外恕,是指做到包容、宽恕;忠,指忠于国家、忠于百姓、忠于组织。
孝,则有孝、大孝、中孝、小孝之分,至孝是小孝是指养父母之身,中孝是指养父母之心,大孝是指养父母之志,至孝是指养父母之慧。至于“悌”,则是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
秦朝时期其实儒学不算衰落
为什么说秦朝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不算衰落?因为秦始皇只是“焚书坑儒”,但没有胡乱的杀儒学大家,依然在使用儒学大家。
首先,来看一下“焚书坑儒”的起因经过,这个事件的起因根据史书记载是说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召集文武百官和七十位博士在咸阳宫进行一场头脑风暴,焦点是是否应该废除分封制,所谓博士,是儒学大家被秦朝封的官职。
在这场辩论大会上,秦朝当时的仆射周青臣就使劲地夸赞秦始皇的功劳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潜台词就是秦始皇的决定肯定是对的,应该全力支持。
但当时博士之一的淳于越就提出异议,他也肯定秦始皇伟大的功绩,不过他说废除分封制是不明智的,学习商周的制度是必需的,因为儒学讲究恢复周朝礼乐制度,所以一直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才是最先进的。
秦始皇也没有反对,而是基于淳于越的观点继续讨论,最后秦朝丞相李斯则发表言论说到:即便是上古圣贤三皇五帝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所以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制,周朝还不是终结在分封制上面,所以完全没必要学习商周。
与此同时李斯还谏言,说应该禁止以古非今之事出现,还强调除了秦朝规定的思想书籍,其他任何一家言论都应该烧毁,但是唯独博士家的除外。秦始皇听后,非常认可,于是在全国范围内“焚书”。
这里已然表明秦朝还是尊重儒家,也继续任用儒家学者,但是不喜欢用过去的思想来套用并议论当下的政事,而且焚的是除法家以外的百家思想流派的书籍。而且在《史记》中记载都没有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是说秦朝“焚诗书、坑术士”。
不过后来因为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而引发一起事故,的确坑杀了四百六十多人,史记中也是说抓寻方士而坑杀的,具体有什么样的人也没有详细记载,即使有儒学学者,也是正常,但是秦始皇并不是针对儒家。
如果纵观整个事件,秦始皇是不喜欢人们用过去的思想来反对它现在做的事情,因为它要统一一切方面,不希望有威胁他集权的可能。
后来秦始皇去世,胡亥即位,秦二世胡亥依然重用博士,例如在陈胜吴广起义时,胡亥特意召集30多位博士商量对策,由此可见,秦二世之时,儒家学者在秦朝中央依然有着重要地位。
通过对这件“焚书”事件的了解,可以发现秦始皇并没有有意针对儒家一派,而是针对很多思想学派,目的就是禁止以古非今。因此儒家才能在汉朝实现历史性发展,不然早已没有儒家的生存空间。
汉朝时期儒学思想的兴起
众所周知,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一直推行黄老之学,即道家思想,讲究“无为而治”,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突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首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实也比较简单,当时的汉朝经历秦朝末年的战乱才统一天下,汉朝的统治者只有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且还选择不过多干预,就是希望百姓在不造反的前提下自由发展,从而让汉朝恢复国力,走向富强。
虽然总体来说汉朝前期的无为而治促使了文景之治,但是一样存在弊病,例如汉景帝时期的七王叛乱,就是因为无为而治,导致封国实力发展壮大,而不满足于现状选择挑战皇权。
同时表明西汉初期推行的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所以发展至汉武帝时期,想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要有一套适合的政治思想,而儒家学说在当时就非常符合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应用,因而儒家思想在这一刻走向历史性高度。
其次,为什么是儒家符合统治者需要,而不是法家、墨家之类的,例如秦朝不是一直推行法家吗?都说汉承秦制,为什么不继承法家?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秦朝就是前车之鉴,不想重蹈覆辙,法家的严厉酷刑在某个时刻某个重犯身上的确合适,但是天天用法家思想针对天下万民,恐怕不出几年汉朝就会走向灭亡,这一点汉武帝这位雄才伟略的大帝看得非常清楚,因此汉朝不可能再选择法家思想。
而墨家的思想,用现在的话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封建集权制度下的一代传奇君主,汉武帝可不会头脑发热使用理想主义来治国,既不利于中央集权,也不利于实际发展。如此分析下来,只有选择儒家,那选择儒家的优势在哪?
第一,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忠义孝悌,其中的“忠”,强调要忠于君上;“仁”强调仁爱;“孝”其实广义上是强调为国为民,就是对父母的大孝;而且这一系列的思想核心都是强调一个人要讲究人伦道德,遵守人伦道德。
这样的思想正是君主中央集权所需要的,作为统治者当然希望百姓们忠君爱国、遵守人伦道德、不争不抢,这样管理起来实在是舒服惬意。
儒家思想的核心还强调为人要安分守己,不可僭越。这一点非常符合封建君主的心理,作为古代帝王最厌恶行僭越之举的人,最喜欢安分守己的人。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其中三纲中的“君为臣纲”,就是在告诉世人,皇帝至高无上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点,是古代帝王最希望见到的局面,所以儒家才是符合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诞生是时代所造就,秦朝的一时缓慢发展,也是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但是在秦朝并没有衰落,而是没有成为主导思想,秦朝两代帝王依然重用儒学的学者。
在汉朝能发扬光大,并且能确立为后世2000多年的政治指导思想的地位,都是儒家思想符合封建社会君主中央集权的发展需要,即使没有董仲舒,一样有其他人向汉武帝提出,或者是汉武帝自己发现,这是时代发展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春秋时期,卫国夫人南子因与孔子的短暂会面及复杂的政治纠葛,成为后世史书与文艺作品中争议不断的人物。然而,在聚焦其生平轶事之前,一个基础却常被忽视的问题亟待厘清:...
孔子 2025-07-30 孔伋:孔子嫡孙与儒家道统的承继者在中国儒家思想传承的谱系中,孔伋(字子思)的身份与思想地位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孔子直系后裔,他不仅承载着家族血脉的延续,更在战国初期完成了儒家道统从“祖述...
孔子 2025-07-30 苌弘籍贯考辨:资阳与资中的历史地理纠葛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苌弘作为孔子之师、东周著名学者,其生平事迹与学术贡献早已载入典籍。然而,关于他的出生地究竟属于今日四川资阳还是资中,却在历史文献与地方文化认...
孔子 2025-07-28 周公辅佐的是哪位王?——从历史脉络看周公旦的辅政传奇周公旦,作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其辅政事迹贯穿周武王、周成王两代君主,不仅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根基,更以“元圣”之名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典范。...
周公 2025-07-23 原宪桑枢:一扇门轴背后的精神坚守在《庄子·让王》的记载中,一扇用桑木制成的门轴,将一位隐士的清贫生活与超凡精神境界紧密相连。这扇门轴的主人,正是孔子弟子原宪;而“原宪桑枢”的典故,也成为中国古...
孔子 2025-07-10 孔子的学生宰予:在质疑与思辨中探寻学问真谛在孔门弟子群体中,宰予是一个极为独特且充满争议的存在。他因“昼寝”事件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然而,这位看似“差生”的弟子,实则在孔门学问...
孔子 2025-07-09 曾子:儒家圣贤的德行典范与千年传承的智者形象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即曾参,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孔子晚年嫡传弟子、宗圣,更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构建者。他以“躬行君子”的实践精神,将孔子的仁学思...
孔子 2025-07-03 子贡赎人与孔子的批评:一场跨越千年的义利之辩春秋末年,鲁国的一道法令在贵族间掀起波澜——凡赎回在诸侯国为奴的鲁国百姓,可凭收据至官府领取赎金。这道本为鼓励善行的政策,却因孔门弟子子贡的一次善举,引发了孔子...
孔子 2025-07-01 仲由:从市井豪侠到儒家亚圣的蜕变之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县),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他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以刚勇好义、直言敢谏著称,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2025-06-26 子产与孔子:时代先驱者的年龄之谜在春秋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子产与孔子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闪耀着光芒。然而,关于他们之间的年龄差,却因历史记载的缺失而成为一个谜团。生卒年份的考证与...
孔子 2025-06-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