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清代人口吗?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清代人口是为何从5千万,之后迅速增长到4亿的?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明代末年,户籍人口也就只有5千万左右,可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户籍人口已经高达了4亿人左右。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清代也有“人多力量大”的精神吗?
其实人口爆棚,肯定是客观条件的改善所导致的。就跟我们目前遇到的处境一样,要想大家生三胎,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不提上来,谁愿意遭这份罪呢?
清代也是一样,精神条件、政策条件和物质条件,的确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
第一,清代的户籍制度,比明代宽裕太多了。
很多人怀念明代,其实你要是完全知道明代的户籍制度,肯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因为明代的户籍制度,绝对是历史上最严苛的户籍制度。
朱元璋夺取天下以后,开始总结元代的失败。他认为元代之所以灭亡,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对老百姓的管理太松散。像他这种农民出身的后代,既能够去做和尚,还能够去当兵,这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
为此老朱开始做出改革。他将全国所有人,按照职业划分户籍。比如有民户、军户、匠户等等。
其中民户就是农民。而且世世代代都要做农民,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种地,给朝廷缴纳农业税,每年再抽一段时间给朝廷义务劳动。
军户就是当兵的,而且是世世代代都要去当兵的。这就有点儿世袭制度的意思了。
匠户就是手工业工作者,世世代代都干这行。他们主要负责给朝廷、官府等机构做手工业方面的服务。
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一个人是很难脱离自身的户籍的。这就有点儿印度那边高种姓和低种姓的区别,是基本无法改变的。
此外,你要想出一趟远门,超过1百里就必须要到官府开具路引,要不肯定给你当流民抓起来。此外明代法令规定:
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啥意思?也就是说农民的行动范围,一般只有1里地左右,早出晚归,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而且鼓励大家互相监督。
要是现代人被扔到明代,除非你是管人的那帮人,否则你肯定郁闷死。种完地想到镇上喝两杯,对不起,不可能!一帮邻居坐等着举报你!
清代就完全不同了,由于他们入关时比较残暴,导致大家特别反感他们。因此他们在户籍制度上就松弛了许多。
比如说移民这一块儿,你不需要在当地买房,也不需要缴纳相应社保,就可以把自己的户口迁徙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你愿意来,改行干啥都可以。而且完全不限制阁下的自由,带着“身份证”,只要你有足够的路费,满世界随便你逛。
这么一来灵活性就大太多了,老百姓们的娱乐活动就增加了不少,其实这么做有利于GDP的提升,不过当时他们也不在乎这玩意儿,洋人发明的东西,他们一向都瞧不起。
精神文明的提升,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有滋有味,因此便创造了生孩子的精神条件。
第二,康熙年间永不加赋、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彻底奠定了人口爆棚的政策基础。
如果说,宽松的户籍制度,是生孩子的精神条件的话,那么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就是生孩子的政策条件。
永不加赋:
康熙以前的封建时代,是根据家庭总人口数量来交税的。家里有几口人,那么就要交几口人的税赋。这可把穷人们给逼死了,因为人家家里没几亩地,甚至于没地,可是有好几个小孩,刚生了三胎,你说他们拿什么来交税呢?
而有钱的地主家庭,有七八个小老婆,还有几十个儿女,这都不算事儿,因为人家家里的地有上万亩。收入比例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这么一来穷人死活不肯生孩子,不就很正常了嘛!康熙也意识到了人口负增长的危险,所以在康熙五十年,出台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主要意思就是,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基础,以后增加的丁数,就不需要再承担赋税。简答来说,你家里原来有3个男丁,以后如果再生1个出来,这1个就不需要交税,也不需要服徭役。如果老人去世了,那么新增加的这1个补上就是了。
这下子老百姓就开始沸腾了,一个个火急火燎地回家生孩子去了。因为孩子多了不仅不加税,反而能成为家里的免费劳动力。
摊丁入亩:
雍正觉得这力度还不够,索性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这就更牛了,过去按照人口收税,雍正改革以后,不按人口来了,咱们按照家里的田产来。
家里拥有田产多的,那就多交税,少的就少交税,家里没田产的,那就不用交税。简答来说就是杀大户,救小户。这下子老百姓们再一次炸裂,连夜唱起了:今天是个好日子。顺便再回家造娃了。
这一政策,把全国各地的地主们打击得够呛,地主阶级多数还都是读书人,所以他们用笔杆子把雍正描绘成了一个大魔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人口爆棚时期,其实就是从康熙晚年到雍正初年开始的,可以说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红薯、玉米、土豆等大产量农作物的传入。
精神条件和政策条件,其实都不是最主要的条件。人想要活下去,吃喝才是最重要的。以古代那种粮食产量,想要养活几亿人,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康熙之前的封建时代,能达到五六千万人,就很不错了。这是客观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农作物产量就这么点,那个时候又没有伟大的袁隆平老爷子在。
可是从明代末年,红薯、玉米、土豆等大量产农作物逐渐引入中国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农作物的产量相当大,而且很容易生存,落地就能生仔,而且收获周期也短,是绝佳的果腹之物。
在生存面前,就先别考虑好不好吃的问题了。很显然,这些东西味道虽然一般般,但是绝对可以养活大量的百姓。吃的粮食增加了,人口增加的物质条件也就具备了,又不是养不活,干嘛不多生两个呢?
总结:现代社会生仔的要求就更高了。
由于目前咱们处于内卷化达到极致的社会,所以生一个孩子的条件其实是非常高的。除了精神条件、政策条件和物质条件以外,还有很多要求。
比如说教育、医疗、营养、成长等各方面,都让家长们操碎了心。如果能够把18岁以前,孩子的这一切都给妥善解决了,那肯定会再次迎来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江南地区温热病肆虐,传统“伤寒论”体系难以应对时疫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代名医叶天士(1666—1745)以“天医星”之誉崛起,其医学著作不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10 薛生白的医学著作:温病学派的璀璨明珠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南园俞家桥畔的扫叶庄内,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正伏案修订医书。他便是与叶天士齐名的温病大家薛生白(薛雪),其笔下《湿热病篇》的条文,正以“三禁”原...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叶天士 2025-09-04 永琪未逝:一场被历史改写的皇位继承猜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26岁的和硕荣亲王永琪病逝于兆祥所。这位被乾隆帝誉为“于诸子中更觉贵重”的五阿哥,其生命戛然而止于权力巅峰的前夜。若将历史时...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04 清代画家席佩兰:诗画双绝的才女传奇在清代乾隆年间的江南水乡常熟,一位名叫席佩兰的女子以诗画双绝的才情惊艳了文坛。她不仅以画兰闻名,更以诗作成为清代性灵派女诗人的代表人物,与丈夫孙原湘、师长袁枚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席佩兰 2025-09-03 康乾盛世: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与历史困局“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史观对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662—1795年)的概括性评价,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而被视为清朝统治的巅峰。然而,这...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29 暗夜星辰的陨落:解码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的真实死因在清代乾隆末年的金陵城,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伏案疾书,窗外风雨如晦,案头《历算简存》的墨迹尚未干透。这位29岁便香消玉殒的奇女子王贞仪,其生命终章的真相,在200...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王贞仪 2025-08-28 清朝状元柳敬亭:历史迷雾中的虚实之辨近年来,关于“清朝状元柳敬亭”的传说在网络与民间口耳相传,甚至被演绎为“乾隆钦点状元”的传奇故事。然而,通过梳理正史、方志、文人传记及学术考证,这一说法实为历史...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8-26 洪熙官与方世玉:江湖传奇中的真实与虚构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江湖画卷中,洪熙官与方世玉宛如两颗璀璨星辰,他们的故事被后世小说、影视反复演绎,成为中华武术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符号。然而,当剥离艺术加工的层层面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方世玉 2025-08-25 翰林风骨:王尔烈殿试夺魁后的传奇人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北京贡院内,44岁的王尔烈以二甲头名进士身份完成殿试。这位来自辽东的布衣书生,以"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q...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王尔烈 2025-08-22 甘国宝:两度戍台的清代名将,海峡两岸的守护者在清朝乾隆年间的风云变幻中,甘国宝以文武双全的才华和勤政爱民的品格,成为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他两度担任台湾挂印总兵,以铁腕治军与仁政安民并举,在巩固海疆...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甘国宝 2025-08-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