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和蜀国,分别是三国时期最强和最弱的两个国家,魏国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打仗的时候也不会面对和诸葛亮那样缺粮的问题,可以说占了很多的优势,可即便如此,到最后灭掉蜀国,前后也花了四十三年的时间,这么多的时间才灭掉了蜀国,而蜀国在各方面似乎都没有优势,为什么还会要这么长时间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却中途而死感到遗憾。历史上,诸葛亮无疑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他谋略出众,才华过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还可以预料天机之秘密,实在不一般啊。可惜,蜀汉国力弱小,根本就不足以支持他北伐曹魏之战争,每次北伐均因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兵。可以说,诸葛亮北伐失败,不是自己能力不行,而是国力弱小使然。
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刘备集团占有荆州大部,再加上窃取刘璋益州地盘,实力不断飙升,碾压东吴,居第二。但是,因为关羽大意丢失荆州基地,刘备集团就只剩下益州这巴掌大的地方了,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弱之一方,不说与曹魏抗衡,与东吴对抗都吃力。毫无疑问,曹魏是三国中实力最大之一方,占有中原产粮区不说,辽东、河西、西域等地也在其统治范围内,实力碾压“吴蜀联盟”。因此,魏国打仗从不缺粮,前线士兵有需要,大后方立刻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那么,既然不缺粮,为何曹魏花了43年才灭掉弱小的蜀汉呢?
1、蜀汉前期人才多,不但不好打,还时常被对方攻击
关羽丢失荆州后,刘备表面上假装伤心一阵子,而后直接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当了土皇帝。就在刘备称帝前一年,北方的曹丕强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当皇帝,建立了曹魏政权。此时,虽说没了荆州这块地盘,但蜀汉集团之实力也是不容小嘘,尤其是牛人比较多,诸葛亮、赵云、李严、蒋琬、魏延等,无不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之人物。尤其是诸葛亮,此人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行军打仗,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诸葛亮在世时,曹魏不说能灭蜀国,敢主动进攻就不错了。反而是诸葛亮主动出击,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攻为守。

2、蜀汉占据先险要之地,防守容易,进攻则很难
诸葛亮死后,蜀汉集团没了这位大腕,实力大损,按理说应该很容易消灭,只要司马懿大军一到,谁能阻止。但是,蜀汉集团不但没有快速灭亡,而且姜维还能十次北伐,斩获不小,继续保持对魏国的战略压力,实在有意思。在此,就不得不说蜀汉集团得天独厚之优势了,即是占据“天府之国”,北面有阳平关、剑门关之天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东面则有巴山之险峻,有长江掩护。如此之地形,蜀汉自己也不容易打出去,但魏国想打进来也很困难,即使前锋能顺利抵达成都,只要后续部队被拦住,依然有全军覆没之危险,至于后来邓艾偷渡成功,那是刘禅太无能,手中有一副好牌,硬是要投降,实在没办法。
3、“吴蜀联盟”成立,曹魏两面受敌,力不从心
三国中,魏国无疑是最强大的一方,实力碾压“吴蜀联盟”,但若想将其顺利消灭也并非易事。为了应对曹魏集团之威胁,吴国、蜀国采取了“抱团方式”,结成牢固的攻防同盟,即使是关羽被杀、夷陵大战后,双方依然继续维持同盟关系,共同抗拒曹魏。所以,曹魏集团的对手不只是割据益州的蜀国,还有盘踞东南一带的吴国,是两面受敌,两面作战,往往会力不从心。诸葛亮北伐期间,孙权曾统帅10万大军御驾亲征,攻打合肥,觊觎中原,若不是张辽等拼死抵抗,东吴大军一旦突破合肥防线,魏明帝曹叡估计要成亡国之君了。所以,魏国若要进攻蜀国,则不能不防备吴国随时进犯之可能,要考虑到大后方问题。

4、魏国内部争权夺利,没精力顾及蜀汉
曹操英明一生,在力量弱小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四处奔波的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而后以“天子”之名义讨伐各路诸侯,最终统一北方,也奠定了曹魏帝国之基业。但是,曹操在临终之前却犯下一个大错误,就是选择冢虎司马懿作为曹丕的辅政大臣,曹丕驾崩前又选择司马懿作为曹叡的托孤大臣。可惜,曹丕和曹叡都是短命鬼,硬是没能熬过司马懿,均英年早逝了。曹叡死后,曹真、曹休等有能力的曹氏宗亲也先后去世,曹氏家族只剩下曹爽这草包了。为此,司马懿便开始觊觎曹魏最高权力,甚至想取代曹氏,帝制自为。所以,曹魏内部司马懿集团与曹氏集团之间的斗争相当激烈,最终爆发“高平陵事变”,曹爽坐拥大权却被司马懿击败,曹魏内部权力格局就此发生改变。司马家族掌权后,忠于曹魏之势力便起来反抗,内战爆发,曹魏自然无心顾忌处在边陲之地的蜀汉集团了。
总而言之,曹魏集团确实很强大,打仗也从来不缺粮食,但若想迅速消灭割据西南的蜀汉集团并非易事。诸葛亮死后,曹魏迎来灭亡蜀国之最佳机遇,但内部斗争太激烈,只能暂时对蜀国采取守势。不过,司马家族掌权后,魏国很快就重兵攻打蜀国,降服刘禅,拉开了三国统一之序幕。
在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中,储君的成长环境往往决定着王朝的未来走向。作为蜀汉开国之君刘备的嫡子,刘禅在太子时期便已构建起独特的权力网络,其核心班底由霍弋、费祎、董允...
刘备 刘禅 2025-11-12 赤兔踏尘:吕布的武力神话与自信底色东汉末年,虎牢关前金戈铁马,一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的武将横戟立马,方天画戟在阳光下泛着寒光。这个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用三十回合独战关羽、张飞联手的...
关羽 吕布 2025-11-12 江东谋略群星:孙权七大谋士的命运轨迹与历史回响东汉末年,江东集团在孙氏兄弟的开拓下崛起,孙权继位后以“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为纲,构建起庞大的谋士体系。这些谋士或以战略眼光定鼎三分,或以权谋之术平衡朝局,...
孙权 周瑜 2025-11-12 忠义与权谋的碰撞:关羽若投曹能否领衔“五子良将”?在三国历史中,关羽以“忠义无双”的形象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而曹魏阵营的“五子良将”则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代表曹军外姓将领的最高成就。若关羽未守荆...
关羽 张郃 2025-11-12 狂士之殇:彭羕的野心与诸葛亮的政治预警在三国乱世中,彭羕的命运堪称一场因性格缺陷引发的政治悲剧。这位身高八尺、容貌魁伟的益州名士,曾因才华横溢被刘备破格提拔,却又因恃才傲物、口无遮拦,最终被扣上“谋...
诸葛亮 刘备 2025-11-12 刘巴反对刘备称帝: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激烈碰撞在三国乱世中,刘巴以“清高孤傲、才智超群”的形象独树一帜。他一生拒绝刘表、北投曹操、远遁交趾,最终在刘备的“三族之诛”威胁下被迫归附。然而,当刘备于公元221年...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11-12 曹操“不称帝”的深层逻辑:权力博弈中的理性抉择东汉末年,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崛起,官至丞相、封魏王,掌控汉室实权近三十年,却始终未迈出称帝的最后一步。这一选择引发后世诸多猜测:有人认为他忌惮名声受...
曹操怎么死的 2025-11-12 赵云与四位女性的纠葛:为何仅与糜夫人关系成谜?赵云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与四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始终是历史与文学的争议焦点。其中,他与糜夫人的关系最为扑...
赵云 2025-11-12 孙权最后的北伐希望:为何被陆逊扼杀于萌芽?公元241年春,魏明帝曹睿病逝,新帝曹芳年幼,东吴朝堂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北伐的激烈争论。零陵太守殷礼力主“吴蜀并举,三路伐魏”,孙权亦心动欲亲征,试图抓住这“主少...
孙权 2025-11-12 孙皎:东吴宗室中的仁义将星,以轻财聚人心铸就江东屏障在三国纷争的烽火中,东吴政权不仅以长江天险为依托,更以宗室将领的忠诚与智慧筑起坚实防线。孙皎(?—219年),作为孙坚之弟孙静的第三子、孙权的堂弟,虽未如周瑜、...
孙权 周瑜 2025-11-12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