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宋朝 >  叶绍翁最著名的五首诗:江南风物中的文人雅趣与人生哲思

叶绍翁最著名的五首诗:江南风物中的文人雅趣与人生哲思

时间:2025-08-07 16:12:55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南宋江湖诗派代表诗人叶绍翁,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江南风物,在七言绝句中注入理趣与哲思。其诗作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又暗含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下五首诗作,堪称其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一、《游园不值》:一枝红杏的哲学突围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经典之作,以访友不遇的寻常场景,演绎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哲学。前两句通过"屐齿印苍苔"的细节,展现诗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后两句笔锋陡转,将无形春色具象化为冲破围墙的红杏,暗喻新生事物不可阻挡的蓬勃力量。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使寻常春色升华为永恒的哲学命题,衍生出的"红杏出墙"成语,更成为突破束缚的象征符号。

二、《夜书所见》:秋夜童趣中的孤寂诗学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此诗堪称动静结合的典范。前两句以梧叶声、秋风声构建萧瑟秋境,后两句笔锋突转,用儿童夜捉蟋蟀的童趣画面,冲淡羁旅愁思。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萧萧梧叶"与"一灯明"的明暗对比中达到极致。诗人通过孩童的纯真视角,反衬出成年人世界的沧桑,使秋夜孤寂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三、《嘉兴界》:数字美学中的水乡画卷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这首描绘浙北水乡的杰作,以惊人的数字比例展现地域特征:"九分芦苇一分烟"的夸张手法,将江南平原的生态特征凝练为视觉符号。结句"撑出南邻放鸭船"如水墨留白,通过动态小船激活整幅平野图景。数字运用与动态描写的完美结合,使静态风景充满生活气息,堪称江湖诗人善写风土的典范。

四、《西湖秋晚》:残荷意象中的暮年哲思

"畏客长撑屋后船,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此诗以西湖暮秋为背景,通过"畏客长撑"的隐士心态与"荷叶无多"的残败意象,构建出萧疏的意境。末句"又同鸥鹭过残年"将物我交融推向高潮,鸥鹭既是自然生灵,又是诗人精神投射的载体。这种将人生暮年与自然衰败相映照的写法,使残荷意象超越季节更替,成为生命轮回的永恒隐喻。

五、《烟村》:寻隐不遇的理趣迷宫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这首充满禅意的作品,紧扣"寻而不见"的主题展开。首句"闻犬吠"制造听觉期待,次句"寻不见"形成叙事张力,后两句通过"桥断溪回"的地理转折与"碧桃三数花"的视觉惊喜,完成从期待到顿悟的情感升华。看似平铺直叙的叙事中暗藏峰回路转,完美体现宋诗"以理入诗"的审美特征,与《访隐者》形成题材互文,但因意象更鲜明被多部宋诗选本收录。

艺术共性:江湖诗派的现代启示

这五首诗作共同呈现出叶绍翁独特的艺术特质:在题材选择上,他既关注《游园不值》的哲思命题,也捕捉《夜书所见》的童趣瞬间;在表现手法上,既有《嘉兴界》的数字美学创新,也有《烟村》的叙事结构探索。这种"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使他的诗作既能在文人圈层引发共鸣,又能为普通读者所喜爱。正如《四朝闻见录》展现的历史洞察力,其诗歌同样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思考——当我们在《西湖秋晚》中读到"又同鸥鹭过残年"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南宋文人的暮年心境,更是人类面对生命流逝时的永恒叩问。

人物: 宋江 分享 上一篇: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