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官渡之战北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官渡之战后北方真的完全平定了吗?
前言: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出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后,北方大势基本已被曹操掌握,曹操稳居北方地区,但是事实真如此吗?袁绍在官渡之战溃败之后不久病逝,但是袁氏家族后继有人,袁家的残余势力依旧盘踞在北方,但是单单是这些势力还不足以掀起太大波浪,真正让曹操忌惮放心不下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势力。
一:曹操为何一定要走北征乌桓这条路?
官渡之战后,北方地区看起来已经风平浪静了,其实不然,官渡之战后,仍有三股势力在北方暗流涌动,对曹操构成威胁,俗话说:“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鼾睡”,曹操当时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趁着兵强马壮之时南下进军,一统江东,另一个就是平定北方,“攘外必先安内”,曹操很明智地选择了后者。
那么威胁曹操的三股势力到底是什么呢?首先第一股势力就是袁氏集团的残余势力,袁绍虽然离世,但是袁家根基尚在,冀青幽并四州在袁绍死后分别由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掌控,并且袁绍多年经营河北,为人宽厚,深得百姓信赖,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靠着袁氏家族的威望,如果曹操不斩草除根,那么袁氏集团很有可能死灰复燃。
第二股势力:三郡乌桓。乌桓是原本盘旋在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早期叫作东胡,后来被强大的匈奴打散,一支逃到了北方的乌桓山,随后就以乌桓自称,乌桓是一支典型的游牧民族,多次迁徙在北部各地,在汉朝期间常常辗转在长城以内的十个郡。
乌桓原本只是一个族群,并且很分散,本身对于东汉王朝是没有太大威胁的,但是非常巧合的是,在东汉王朝衰落之际,恰逢乌桓强盛时机,在官渡之战前后,乌桓内部出现了一个名叫蹋顿的首领,他将辽东郡辽西郡和右北平郡实行了一统,史称三郡乌桓,对东汉王朝构成威胁。
并且乌桓的地盘紧挨袁绍,袁绍又一直厚结乌桓,虽然后来曹操取得了冀青幽并四州,但是袁绍的两个儿子逃到了乌桓,投靠蹋顿,如果利用袁绍的恩望和家族的名声招来贤士,再加上乌桓的铁骑,那么将会是一股十分强大的势力。
第三股势力:左右摇摆的公孙康。公孙康是辽东太守,他的家族世代都在辽东,公孙康虽然表面上没有参与袁家与曹操的斗争,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就是曹操的盟友,后来的事实证明,公孙康是一个是见风使舵的人,曹操大败乌桓,公孙康伺机而动亲自送出袁绍两子,那么反过来如果当时曹操是溃败的一方,公孙康很有可能就是曹操的敌人。
二:北征乌桓这场战役有多困难?
乌桓是游牧民族,拥有着非常强悍的骑兵势力,步兵在面临骑兵的冲锋时是很难抵挡的,并且游牧民族的人天生就有一股野性,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北征战役,同时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场对抗,意义重大。
主动出击攻击敌人腹地,那么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行军,士兵们千里奔袭,昼夜操劳,后勤问题一定要有保障,所以曹操在战前就已经开通了两条水渠专门运输物资,但是当时恰逢雨季,道路泥泞不堪,行军困难,所以行军速度很慢,对曹军来说就是:路难走,仗难打。
乌桓的势力中心在辽东柳城地区,柳城也就是现今的朝阳市,乌桓的全部势力范围大致都在现在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和河北的北部地区,曹操最初制定的进军路线是沿着平坦陆路一路前行,然后直抵柳城,攻克乌桓,但是当时暴雨连绵,进军属实困难,并且乌桓也得知消息在沿路设下埋伏,正当曹操困扰之际,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田畴。
田畴是辽东当地人,并且对乌桓很是憎恨,所以他主动为曹操出谋献计,亲自为曹操制定了一条新的行军路线,简单来说就是放弃原先的道路,从北部山区小道一路长行,绕到白狼山,随后进军柳城,曹操采纳了田畴的意见,并且还放出假消息说自己由于道路难行已经撤军了,蹋顿收到消息后就放松了警惕,但是曹操此时已经连夜行军直逼柳城,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
三:白狼山之战!成就北征的一场决胜战
白狼山并不是计划中的战役地点,曹操的计划是一路隐蔽行军直抵柳城同乌桓展开决战,乌桓则认为曹操会走滨海道直抵柳城,谁都没有料到最终的决战地点会是白狼山,因为曹操还没有走到柳城,就在半路和乌桓大军相遇了,乌桓很懵,曹操则很怕,因为乌桓全部是铁骑,而曹操为了加快行军,前面全部是轻骑,没有重装。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原本是打算等后方大部队集结完毕再同乌桓开战,但是曹操手下的大将张辽站了出来,并且力劝曹操要抓住机会趁其不备打他个突袭,在张辽的劝说下曹操同意了,并且对张辽委以重任,张辽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他带领手下轻骑突袭乌桓,乌桓一度陷入混乱。
在交战过程中张辽更是一马当先斩了乌桓首领蹋顿,首领一死,乌桓大军人心混乱,不战自败,白狼山之战大胜,北征乌桓也基本取得了胜利。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中原王朝大败北方夷狄的一场大战,此战也让张辽声名鹊起,载入史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狼山之战的意义远超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两股势力的斗争,不管哪一方取胜都是中原王朝的内部斗争,但是白狼山之战代表的是中原王朝和外族的斗争,如果曹操战败,那么北方很有可能会被夷狄侵犯,好在曹操取得了胜利,打败了乌桓,平定了北方,曹操在北征途中还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你了解吗?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湖北当阳长坂坡的黄土被铁蹄踏碎,曹操五千虎豹骑与刘备残军展开了一场关乎存亡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不仅成就了赵云“单骑救主”的千古传...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9 三国沮授:被低估的顶级谋士与乱世忠魂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袁绍凭借“四世三公”的家世与河北四州的基业,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在这场权力博弈中,一位来自广平的谋士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与刚直的性格,在历...
袁绍 2025-09-17 三国杜氏为何嫁给秦宜禄:乱世中的命运抉择与政治棋局在三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杜氏——这位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美人”的女子,其婚姻轨迹始终与权力博弈、人性挣扎紧密交织。她先嫁秦宜禄,后被曹操纳为妾室,甚至引得关羽两...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7 赤壁之战:谋略交织的经典战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江赤壁的江面上火光冲天,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大破曹操二十万大军,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不仅改写了三国格局,更因其精妙的谋略运用成为军...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7 曹松是谁的儿子:历史迷雾中的家族探寻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曹松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曹操、曹植等曹氏名人般如雷贯耳,但他以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晚唐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曹松的身...
曹操怎么死的 曹植 2025-09-15 关羽为何在华容道放过曹操:忠义、恩义与战略的交织建安十三年(208年)冬,赤壁战火未熄,曹操率残军逃至华容道。当这位曾以“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枭雄,面对关羽横刀立马的阻截时,却因一句“将军别来无恙”触动了对方心...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5 杜畿:乱世中堪比萧何的曹魏能臣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岁月里,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在这璀璨星河中,有一位被曹操赞誉为“堪比萧何”的能臣——杜畿。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治理才能和...
曹操怎么死的 萧何 2025-09-11 荀彧之死:理想与权谋的终极碰撞公元212年,曹操首席谋士荀彧在寿春离世,终年五十岁。这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王佐之才”,其死因在《三国志》《后汉书》《魏氏春秋》等史籍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9 张邈陈宫弃曹投吕: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的关键转折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兖州大地风云突变。曹操麾下重臣张邈与谋士陈宫突然倒戈,联合“飞将”吕布发动叛乱,一举夺取曹操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兖州。这场变故不仅改变了曹...
曹操怎么死的 张邈 2025-09-03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