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王粲怎么读?——从姓名到生平的文学巨匠解码

王粲怎么读?——从姓名到生平的文学巨匠解码

时间:2025-07-08 16:21:47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东汉末年的文坛星空中,王粲(wáng càn)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建安七子之冠冕”的盛誉照亮了那个动荡的时代。然而,这位才高八斗的文学家,其姓名读音却常被误读为“wáng zàn”或“wáng cān”。

一、字音溯源:从字形到正音的考证

王粲的“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第四声“càn”,其释义包含“鲜明、明亮”与“美玉”之意。这一读音在古代文献中亦有迹可循:

声韵依据:在《广韵》中,“粲”属“清母翰韵”,对应现代汉语的“càn”;

历史误读:因“粲”与“赞(zàn)”“餐(cān)”形近,常被混淆。但王粲好友曹植在《王仲宣诔》中明确称其“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其中“华”与“粲”均含光明璀璨之意,侧面印证“càn”为正音。

二、家世显赫:从太尉曾孙到曹魏重臣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人。其家族堪称东汉末年顶级士族:

曾祖父王龚:汉顺帝时任太尉,位列三公;

祖父王畅: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名士领袖;

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长史,深得朝廷重用。

尽管出身名门,王粲的仕途却充满波折。初平四年(193年),17岁的他因长安局势动荡南下荆州,投奔同乡刘表。然而,刘表以“状貌不扬,身体孱弱”为由未予重用。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王粲力劝刘表之子刘琮投降,由此进入曹魏集团,历任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等职,最终获封关内侯。

三、文学成就:从“驴鸣送葬”到“七子之冠冕”

王粲的文学造诣堪称建安风骨的典范,其成就集中体现在赋、诗、散文三方面:

赋作巅峰:代表作《登楼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羁旅之愁与壮志难酬,被誉为“抒情小赋的里程碑”。文中“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的描写,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融为一体;

诗歌革新:其《七哀诗》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烈笔触,真实记录了汉末战乱中百姓的苦难,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新风;

散文典范:为刘表代笔的《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与《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以“金木相济”的比喻劝解袁氏兄弟内斗,被张溥赞为“词章纵横”。

王粲的文学地位亦获同时代人高度认可:

蔡邕初见王粲时“倒屣相迎”,称其“有异才,吾不如也”;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其与孔融、陈琳等并称“建安七子”,并评价“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更以“七子之冠冕”定论其文学地位。

四、逸闻轶事:从“过目不忘”到“驴鸣送葬”

王粲的传奇人生不仅体现在文学成就上,其生平趣事亦为后世津津乐道:

记忆力超群: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曾观碑文一遍即能背诵,观人下棋后能凭记忆复盘,连棋子位置都分毫不差;

驴鸣送葬: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王粲病逝于随曹操南征途中。曹丕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并提议:“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回荡在葬礼现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独特的哀荣;

医者预言:名医张仲景曾警告王粲“眉毛脱落半年后将死”,劝其服用五石汤。但王粲因自恃身体强健未予理会,二十年后果然眉毛脱落,半年后病逝,年仅四十一岁。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赵悼襄王是昏君吗?——从历史功过看战国末代君王的复杂面相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