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东晋第八位皇帝(372年1月6日-9月12日在位),晋元帝司马睿幼子,晋明帝司马绍异母弟,母为简文宣太后郑阿春。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生平
早而岐嶷
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异母弟,母为郑夫人(即简文宣太后郑阿春)。司马昱幼年聪慧,深得其父宠爱。当时著名的学者郭璞就评论司马昱说:“振兴晋朝的,一定是这个人。”司马昱成年后,清虚寡欲,擅长玄学。
受封琅玡
永昌元年(322年)二月,元帝下诏封司马昱为琅玡王,以会稽、宣城两地作为司马昱的食邑。
咸和元年(326年),司马昱的母亲郑阿春去世,当时年仅七岁的司马昱,非常悲伤,所以请求晋成帝司马衍让自己为母亲服重丧,成帝怜悯他而允许,于咸和三年十二月(328年)徙封司马昱为会稽王,并拜其为散骑常侍。
入朝辅政
咸和九年(334年),迁任右将军,加侍中。
咸康六年(340年),升任抚军将军兼领秘书监。
永和元年(345年),因晋穆帝司马聃年幼,便由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摄政。当时朝廷征皇后之父、卫将军褚裒入朝想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但吏部尚书刘遐、卫将军长史王胡之劝褚裒道:“会稽王司马昱德行昭著、素负雅望,是国家的周公,足下应把国政交给他。”褚裒于是坚决推辞,返回藩镇。褚太后便拜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
当时一同辅政的何充意图引用桓温来镇服庾爰之,但丹杨尹刘惔却认为桓温有不甘为臣的志向,便对司马昱说:“不能让桓温占据地形便利的地方,对他的地位、封号也应当经常贬抑。”于是劝司马昱自己出镇长江上游,让自己任军司,司马昱不听。刘倓又请求自己前往,也不获准许,于是任命桓温为安西将军。
抗衡桓温
永和二年(346年),骠骑将军何充去世,褚太后命诏司马昱总理朝政。
永和三年(347年),桓温攻灭成汉。此后,他权威日盛,名声大振,连朝廷对他也惧怕三分。司马昱认为扬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对他也推崇佩服,便以他作为心腹,让他参与朝政,想以此与桓温抗衡。从此殷浩与桓温便逐渐开始互相猜忌,彼此间产生了异心。司马昱在此后大量援引会稽人士及玄学同好进入中央,来制衡桓温。这些人对穆帝、废帝时期对外战争或内政,都产生诸多影响。
永和七年十二月(352年1月13日),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获准,于是率军四五万人顺长江而下,驻扎在武昌。朝廷十分恐惧,抚军司马高崧为司马昱写信责备桓温,他才返回镇地。同年(352年)七月,司马昱升任司徒,但他推辞不肯担任。
殷浩连年北伐,屡屡被打败,军粮器械消耗殆尽。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借朝野上下对殷浩的怨愤,趁机上书列举殷浩的罪行,请求将他黜免。司马昱不得已,只得将殷浩贬为庶人,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从此,朝廷内外的大权都集中在桓温手里。
升平二年(358年),当时穆帝已到始冠之年(二十岁),司马昱意欲还政于穆帝,但穆帝不许。
兴宁三年(365年),司马昱听说冠军将军陈祐放弃洛阳,便与桓温在洌洲会面,共同商议征讨事宜。不久,哀帝司马丕驾崩,此事搁置起来。哀帝崩后,由琅玡王司马奕即位,褚太后以琅邪王绝嗣为由,再封司马昱为琅邪王(作为储君),又封司马昱之子司马曜为会稽王。司马昱不肯受封,尽管被封琅玡却未去会稽王之称。
太和元年(366年)十月,司马昱进位丞相、录尚书事,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荣誉,又赐羽葆、鼓吹及持班剑的武士六十人,司马昱又坚决辞让。
太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370年),在桓温北伐失败后,司马昱与桓温在涂中会面,共同商议之后的行动。
登基为帝
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372年1月6日),大司马桓温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并于同日率百官到会稽王府奉迎司马昱,司马昱在朝堂更换服装,戴平顶头巾,穿单衣,面朝东方流涕,叩拜接受皇帝的印玺绶带,即日便即位为帝,改年号咸安。桓温临时住在中堂,分派兵力屯驻守卫。
忧愤辞世
桓温及后写了讲辞,打算向司马昱陈述自己废立皇帝的本意。但司马昱每接见他都不停流泪,令桓温战战兢兢,居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司马昱虽为皇帝,其实多受桓温牵制,“拱默守道而已”,又怕被桓温废黜。当时司马昱见荧惑入太微垣,因晋废帝被废时亦有同样天象,故此十分不安,甚至对桓温亲信也是自己昔日僚属的郗超问桓温会否再行废立之事。郗超断言道:“大司马正在对内稳定国家,对外开拓江山,臣愿用全家百余口来担保,不会发生不正常的事变。”等到郗超急于请假回去看望他的父亲(郗愔,忠于晋室)时,司马昱说:“告诉尊父,宗族国家之事,竟到了这种地步,是因为朕不能用道德去匡正守卫的缘故,惭愧慨叹之深,怎能用语言来表达!”接着便咏庾阐之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吟诵得潸然泪下,打湿了衣襟。司马昱也因而忧愤得病。
咸安二年七月甲寅(372年9月7日),司马昱因病重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连发四道诏令,桓温都推辞不到。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马昱立司马曜为太子。临终前,司马昱写了遗诏,要桓温依周公先例居摄,更写道:“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面对桓温的野心,此举几近让国。王坦之在司马昱面前亲手撕毁遗诏,司马昱说:“晋室天下,只是因好运而意外获得,你又对这个决定有什么不满呢!”王坦之却说:“晋室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怎由陛下独断独行!”司马昱于是命王坦之改写遗诏,写道:“家国事都禀报给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的旧例。”桓温看到后大失所望。同日,司马昱在东堂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十月初八(11月19日),葬于高平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
在战国风云中,秦宣太后芈月以铁腕与智慧执掌秦国四十年,其政治手腕与情感生活同样充满传奇色彩。晚年时期,一位名叫魏丑夫的魏国男子闯入她的生活,成为其晚年最受宠的男...
芈月 宣太后 2025-09-02 宣太后与秦始皇:跨越五代的权力纽带战国风云中,一位楚国女子以太后之姿执掌秦国权柄四十一年,另一位以"千古一帝"之名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宣太后芈八子与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陵 宣太后 2025-08-28 司马睿身世之谜:从宗室血脉到东晋开国之君在中国历史上,司马睿(276—323年)以东晋开国皇帝的身份被载入史册,但他的身世却因一则流传千年的传闻蒙上神秘色彩。这位在江南重建晋室、开创“门阀政治”先河的...
司马睿 2025-08-12 魏丑夫与魏伶优:权力漩涡中的悲剧终章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权力舞台上,秦宣太后芈八子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四十余年,其情感世界与宫廷秘辛亦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男宠魏丑夫与虚构角色魏伶优的命运交织,...
宣太后 2025-08-08 魏丑夫历史原型:战国权谋下的情感镜像在战国风云的褶皱里,魏丑夫的名字如一枚被岁月打磨的玉珏,既承载着秦宣太后芈八子晚年情感的炽热,也折射出权力场中人性与政治的微妙博弈。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临朝称制的...
宣太后 2025-08-06 宣太后与义渠王:权力博弈下的“情感迷局”战国时期,秦国与义渠的百年恩怨,因宣太后与义渠王的特殊关系被推向历史焦点。这段持续三十余年的纠葛,既是秦国化解西部危机的战略布局,也是宣太后以“色相为刃”的权谋...
宣太后 2025-07-24 权力天平的两端:魏冉与芈戎的权谋对决在战国中后期秦国的权力版图中,穰侯魏冉与新城君芈戎犹如双生子般缠绕共生。作为宣太后芈八子的异父长弟与同父幼弟,这对楚系外戚集团的核心成员,一个以铁血手腕开疆拓土...
宣太后 2025-07-14 芈月与义渠王:权力漩涡中的爱恨悲歌战国烽烟中,秦宣太后芈月与义渠王的关系始终是历史迷雾中争议最激烈的话题之一。这段持续三十余年的情感纠葛,既非单纯的风流韵事,亦非纯粹的政治阴谋,而是权力、生存与...
芈月 宣太后 2025-07-14 王与马共天下:解码东晋门阀政治的密码“王与马,共天下”——这句流传千年的民谚,将东晋王朝的政治格局浓缩为五个字。当晋元帝司马睿在登基大典上拉住王导共坐御床时,这一戏剧性场景不仅定格了君臣关系的非常...
司马睿 2025-07-10 宣太后被废黜之谜:权力游戏中的隐忍与妥协在中国战国时代的权力棋局中,宣太后芈八子堪称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统治者。她以太后身份主政秦国四十载,开创了“垂帘听政”的先河,却在其子秦昭襄王亲政后悄然退场。这位...
秦昭襄王 宣太后 2025-06-2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