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当初不同意皇太极的和谈,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不绕圈子:不是崇祯不同意和谈,是朝廷的键盘侠们不准他同意。
不单单是跟皇太极和谈这事,整个明朝末期几乎没有办成一件正经事,原因基本上都一样:空谈误国。
说起明朝末年的状况,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乱。但梳理其过程,源于女真强势崛起后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公元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宣布告天七大恨,正式在辽东反明。明朝在全国组织起20万大军,加上朝鲜、女真叶赫那拉部,一共24万兵马,随后兵分四路、由杨镐担任总指挥前去镇压,结果却因武备废弛、大意轻敌、指挥不当等诸多问题,惨遭萨尔浒之败;
接下来,明朝先后委任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经营辽东,从实际表现而言,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对付女真都相当有心得,但明朝廷政策极不稳定,上述操持边事的大员要么被撤、要么被杀,人事的反复折腾,进一步消耗了明军的实力;
为了应对糟糕的辽东战局,明朝不断对内加码征集军费。万历初年,明朝征税总额大概400万两左右;萨尔浒之后的几年里,增加了500多万;而崇祯年间的十多年里,陆陆续续增加了1700多万两之多,老百姓苦不堪言;
加上北方常年爆发灾荒,层层压力之下,流民四起、经济崩盘,明朝内部大乱。
虽然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末的乱局根本上是由腐败的政治、困顿的经济导致,但辽东的战事无疑是点燃这些矛盾的导火索、催化剂,无底洞一般的军费消耗几乎把民力燃烧殆尽,而且最要命的是:看不到扭转战局的希望。
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西汉初年,数十年的战火让中原疲惫不堪:“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因此,面对匈奴的外部袭扰,刘邦在尝试以武力解决未遂后,立即改变策略,此时几十年间,西汉统治者都延续了和亲的策略,默默稳固统治、积蓄力量后发起了全面反击;
隋朝末年,东突厥强势崛起,隋末群雄纷纷向其称臣借力,连李氏父子也不例外;随着唐朝统一中原,突厥的胁迫、勒索也越来越严重,动辄十几万铁骑漫山遍野入侵;玄武门事变后,他们甚至兵临长安城外。面临羞辱,李世民鉴于“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选择了赠送钱财、达成和平盟约;却在短短三年后抓住对方的内部问题发动致命一击、一雪前耻。
当然,也有反面例子。五代时期,石敬瑭以赠送燕云十六州、自称儿臣为代价,获取了契丹的支持、建立后晋;石重贵即位后,不甘受此奇耻大辱,与耶律德光掀桌子开战。虽然有大臣认为,鉴于后晋国力枯竭、军民疲惫,而且契丹上下一心、无机可乘,建议忍辱负重,先恢复国力、再寻衅反击;但架不住一众主战派的拱火,石重贵坚持硬碰硬,结果导致耶律德光南下灭亡后晋,几乎提前上演了靖康之耻。
即使不看历史、只参考当下,我们也能发现,在涉及到一国安危的事务层面,军事从来都不是唯一选项,只要能解决问题,政治、经济手段都是备选方案,韬光养晦、积蓄实力,充满了顶级政治家的智慧。
客观来说,当明朝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现状持续了数十年,通过“议和”来缓解外患、节省大量的军费,从而腾出手来减轻民间负担、整顿内忧,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神奇的是,无论朝野,一直没人提这事;公元1640年,时任兵部尚书 陈新甲提出了这一思路,向来硬气的崇祯眼看着局面越来越不可收拾,默许了这一方案,并且密令陈全权办理。当时,考虑到攻入关内没啥指望,皇太极也想缓口气,双方几乎谈妥,大概是开通互市、赠送金银百万两、皇太极自降国格等等条款。
这跟历史上的渭水之盟、澶渊之盟等等和谈方案类似,条件看起来挺憋屈,但如果算算账,其实会发现挺划算,毕竟当时的明朝为了应付战事每年的消耗何止千万,更别提千千万万将士的性命。
然而,由于陈新甲保密工作不到位,议和的消息传出,朝廷顿时炸了锅,无数官员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强烈反对向眼中的“鞑虏”低头。眼看群情激奋,崇祯不得不低头认怂,杀了陈新甲以泄众怒。
其实类似的事件不止一例。名将孙传庭受命对付李自成时,鉴于军备不整、粮草不足的情况,于关中屯田练兵、积蓄实力,但朝廷的言官却纷纷指责他按兵不动、心怀不轨,搞得崇祯也疑虑重重;在他们的轮番逼迫下,孙传庭自知有去无回,但他情愿战死、也不愿再次面对文官们的羞辱:“往不返矣,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 !”,只得仓促出击,结果“传庭死,大明亡”;
当李自成渡过黄河、逼近京城,有人建议召回吴三桂的野战军救急,但却被一群文官扣以自蹙国土的帽子、迎头痛骂;随着形势越来越危急,有人建议崇祯南迁,也有人主张派皇太子在南京做最坏的打算,但他们随即被打上奸佞的标签。可怜的崇祯及明朝皇室就这样被捆在京城束手待毙,明朝在没有任何应急方案的情况下、眼睁睁走向灭亡。
对于这些善于以反对意见胁迫皇帝的文官,历史上有个形象的称呼:“魏博之牙军,成都之突将”,指的是唐朝末期藩镇的亲兵,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视大局,要么以武力自立节度使,要么赤裸裸地造反,搅得局面不可收拾。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前期的明朝,虽然加强了君主集权,但帝王贤明、亲自理政,下面有一群踏实肯干、勤勤恳恳的官员,学校教育、官员升迁体系正常有序,宛如一个运行良好的机器;
但到了中后期,不断有皇帝深居简出、对朝廷事务事不管不问,宦官擅权现象层出不穷,官僚逐渐不敢、不愿负责;同时,科举制逐渐僵化,经义取才沦为八股文,导致选拔出的官员大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懂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才实干,所以人们感慨:“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即八股文造成的破坏比秦朝的焚书坑儒严重多了。
文官队伍整体塌方,偏偏明朝官员又向来以在朝廷里提反对意见为荣,于是逐渐沦为 “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些人只管找茬,自己却提不出有效解决方案,而且专门坑那些真正解决问题的实干家,结果明朝廷一事无成,在不断的内讧、自我否定中走向了灭亡。
而随着清军入关,大开城门的迎客的,偏偏也是这群人,“头皮痒、水太凉”可谓千古笑柄。
在女真族的历史长河中,布喜娅玛拉(即东哥)与皇太极的名字常被并提,但二人是否真正有过情感联结或婚姻关系,需从历史与文学两个维度进行辨析。一、历史真相:布喜娅玛拉...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0 和硕公主与固伦公主:清朝皇室嫡庶之别的具象化符号在清朝的公主等级体系中,“和硕”与“固伦”不仅是两个封号,更是皇室嫡庶制度的具象化符号。自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仿明制确立公主等级制度以来,这两个封号始终承载着...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09 八旗:清朝统治的基石与枷锁八旗制度,作为清朝最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既是满族从部落走向帝国的军事利器,也是最终拖垮王朝的沉重枷锁。这项起源于白山黑水间的制度,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完...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8-28 八旗每一旗有多少兵马?深度解析清代八旗兵力配置清代八旗制度作为满族统治的核心军事与社会组织,其兵力配置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存亡。从努尔哈赤初创四旗到皇太极扩展为二十四旗,八旗的兵力规模与组织结构始终处于动态...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8-07 德因泽与皇太极:权力棋局中的隐秘博弈在清朝开国史上,德因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边缘人物。这位无姓氏记载、未生育子女的庶妃,因举报大妃阿巴亥与代善的暧昧关系而名留青史。然而,这场看似偶然的宫廷风波背后,...
皇太极的皇后 代善 2025-07-22 豪格结局:权力漩涡中的悲剧英雄在清朝初年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命运如同一颗流星,短暂地闪耀后便坠入黑暗深渊。这位战功赫赫的肃亲王,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含冤而死,其结局不仅是个人的...
皇太极的皇后 豪格 2025-07-17 孙承宗的结局:忠烈殉国与历史悲歌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军分两路大举南侵,皇太极亲率大军直逼保定高阳。这座河北小城,因一位七十六岁老人的存在,成为明清战争史上最悲壮的注脚——明末名臣孙...
皇太极的皇后 孙承宗 2025-07-08 索尼:康熙朝的忠臣之辩与权力密码在清朝初年的政治棋局中,赫舍里·索尼的名字始终与“权臣”“忠臣”的争议相伴。这位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元老,以首辅大臣之姿主导了少年康熙亲政的关键转折,却...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6-20 代善为什么要杀儿子和孙子:清初权力漩涡中的亲情绞杀在清初皇权更迭的血雨腥风中,礼亲王代善亲手处决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的事件,堪称满洲贵族内部权力斗争最惨烈的注脚。这位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的“铁帽子王”...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6-13 松锦大战:明朝错失的战机与必然的败局松锦之战是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至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间,清帝皇太极发动的一场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精锐、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战略决...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6-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