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鲁肃,恰恰是代表着当时东吴政权内,如何对待刘备的两种办法:强硬派和妥协派。所以,如果周瑜没英年早逝,问题无非是,东吴集团如果执行周瑜的计划,必然是和刘备火并。周瑜又不是傻子,不会真的会在刘备在江南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挥军伐蜀。
其实周瑜一直的主张很清楚,就是先解决刘备,如果孙权听周瑜的,刘备去见自己就扣下,然后逐步消化刘备集团,这是软的一手。周瑜所谓的伐蜀,其实就是找借口和刘备开战而已,这是硬的一手。
历史上周瑜的计划,明显是被东吴史官把最关键的那一部分,火并刘备给抹掉了。周瑜不可能无视刘备阻拦进川是很对的,所以这里就有很大蹊跷了。无论怎么评价周瑜,他也是当时第一流的人杰,怎么可能真把他计划中最明显的阻碍刘备集团真当空气?要知道这之前他还强调刘备枭雄,关张熊虎之将,要把刘备扣下呢。
因此,如果刘备去见孙权那会儿,真把刘备给软禁扣下,然后胁迫关张跟从自己进川,这个取蜀计划,至少是个虽然冒险,但是是可以冒险一搏的计划。而在刘备已经回去的情况下,周瑜无视刘备必然的阻拦,空谈进川,这根本不像是一个正常能被孙权通过的计划,而是空谈了。
就算周瑜当真脑子进水了,无视刘备空谈,但是孙权也好,东吴其他重臣也好,都不可能无视刘备的存在啊。孙权肯定会问周瑜,刘备阻拦你你怎么办?周瑜可能说刘备肯定不会阻拦吗?就算周瑜说的出,孙权也得信啊。周瑜自己会相信吗?之前之后强调刘备枭雄的可是他啊。如果周瑜立刻哑口无言,或者只能用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来敷衍孙权,那周瑜凭什么让孙权同意他执行这个计划呢?
所以我们不能不怀疑,吴国方面史书记载,是不是遗漏了一些周瑜的规划。刘备阻拦怎么办?我想史家对此避而不谈的最大可能是,周瑜准备提前玩吕蒙那一套,搞闪电战火并刘备,然后入川。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史料,哪怕是裴注《三国志》,其实都是极度缺少的史料。对比下宋明清各朝那种浩瀚的史料,最大可能是,孙权后边为了突出他多善良多仗义,借了南郡,完全是刘备不仗义。因此,才故意把这段「同意周瑜刘备火并,然后进川取蜀」的记载从自家史书上抹掉了。不然,孙权后边吹自己多仗义,对比这会同意周瑜火并刘备,就不是笑话吗?
考虑到当时竹简保存信息并不方便,考虑到三国时期史料的匮乏程度,考虑到这里涉及的是最高层内部讨论的绝密档案,孙权要去掉这个记载,难度并不高。
因为很多人对刘备集团、包括诸葛亮、关羽的喜爱,往往倾向于低估周瑜,以为他敢想火并刘备,实施天下二分计划,是不自量力。实际上,周瑜是流传千古的人杰,艺高人胆大,别人当刘备当世枭雄,忌惮万分,而他就敢把刘备当一盘菜,准备一口吃下去。
当初敌强我弱,他都敢逆流迎击曹操。如今孙强刘弱,以他的自信自负,他自然坚持收拾刘备了,正如日后刘备坚持和刘璋、和孙权火并一样。周公瑾可是志在天下的男人,没有这种自信,那还是那个以寡敌众对抗顺流而下的曹操大军的周公瑾吗?那么,周瑜有没有火并刘备集团的能力?江陵之战打了一年,是否代表他陆战水平不行?
首先,江陵是荆州最重要的坚城之一, 储备又充足, 而且是毫发无损的被曹操接收,曹操北归留下防守的曹仁等将领又不是庸才,背后还有襄樊援军源源不断的支持。
在三国时期,攻城战从来是苦战,孙权打不下合肥,曹操打不下濡须,诸葛亮打不下陈仓,刘备自己还不是在一样培城困了很久?因此,作为最终胜利者,周瑜的陆战能力绝不能片面低估。这个时候, 孙强刘弱,孙权集团如何对待刘备,自然容易产生争论。孙权的决策也是不断变化的。乐观的可能,孙权以可以承受的代价把刘备火并掉,从而彻底控制荆州,然后更可以进攻益州,从而真正实现第一个南北朝对峙,然后大举北伐。
悲观的可能,孙刘激战后,两败俱伤或者一死一伤,最后便宜了曹操。到底哪个结果会成真,因为周瑜死了, 没能火并,甚至没能完成战前准备,就已经去世了,也就永远没有答案了。我们只知道,在周瑜死的时候推荐鲁肃代替自己,实际就是放弃了他自己的战略计划。
这是因为,周瑜经过这段时间知道这个战略计划不可能实现,但是自己难以转舵,正在找办法,正好他死了。还是周瑜相信除了自己,东吴无人能执行火并刘备的计划?还是那句话,我们永远不知道了。
当然, 说到历史上的周瑜之死,很多人把周瑜当傻子,把孙权当脑残,然后脑补出一个大敌当前,孙权嫉贤妒能,毒计暗害周瑜的故事,比如电视剧《新三国》的剧情,然而纯粹脑补历史,毫无可信度。 只能说,因为周瑜的死,确让孙刘开战延缓了几年。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后来刘备大举进攻刘璋,大举进攻孙权,实际都是蜀汉版本的周瑜计划而已,总之,曹操大敌当前,不但不必弱弱联合,对抗曹操,反而要弱弱兼并,因为弱弱合纵,总有可能被强者瓦解,只有弱弱兼并变强,才能真正和曹操对抗……
总之,成了,那就是刘备进川,别管卑鄙也好,对付盟友也好,都是英明神武。输了呢?那就是刘备进攻孙权,火烧连营八百里了……说白了,总有人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历史,自己喜欢的人,去火并盟友,以小博大,以弱胜强,都是英明神武的体现,成功了,那自然是算无遗策,失败了,那是壮志未酬。而自己不喜欢的人呢?火并盟友成功了,那是鼠目寸光愚不可及,失败了呢,那自然是脑子进水了。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战略博弈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都督先后执掌东吴军政大权,他们或以火攻破曹,或...
周瑜 吕蒙 2025-09-30 刘备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表里”之辨——从战绩差异看战略与战术的互补性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鲁肃接任周瑜: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选择公元210年,赤壁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却在巴丘病逝,年仅36岁。这位以火攻破曹、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军事奇才,临终前却将兵符交予一位“资历尚浅”...
周瑜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赤壁风云中的“双面棋子”:蒋干两次误曹与结局之谜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江面,火光冲天,战船连环的曹军在烈焰中崩解。这场奠定三国格局的战役中,蒋干以两次“神助攻”成为历史焦点——他既是周瑜反间计的执行者,...
周瑜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王连:从南阳县令到蜀汉重臣的传奇人生在汉末三国乱世中,王连(字文仪)以南阳郡为起点,历经刘璋、刘备两代政权,最终成为蜀汉政权中掌管经济命脉的核心人物。他的仕途轨迹与历史选择,既折射出乱世中士人的生...
刘备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