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隆庆六年,有彗星划过天际,新皇帝刚刚继位还不到四个月,还未改元,便出现了这种事情,有客星出于阁道旁,其大如盏,光芒烛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向重视天人感应的封建时王朝,对于此种现象自然是不敢怠慢,为了消除彗星给人世间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小皇帝在帝师张居正的指导之下检讨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动,被迫做了很多扼杀孩童天性的事情。
彗星存在了两年多,而小皇帝也被约束了两年多。朱翊钧9岁登基,开启了明朝的万历时期,但是他的童年过得却并不如意,原因在于其有一位非常严苛且不通人情的老师,此人便是张居正。
而张居正,作为皇帝的老师,也是帝国最高的决策者,却并未真正理解教师的真谛,尽管他也在教书育人,但是他的这位学生却在其去世之后亲手下令,将其开棺戮尸,掘坟鞭尸。
当然,无需否认这里面有权力的斗争,但是更多的则处于皇帝被压抑,逆反的心理在一瞬间得到了释放,这种魔鬼心理一直萦绕在皇帝的脑海当中,使其一辈子都生活在折磨当中,难以释怀。
不禁感慨,张居正和万历皇帝这对师徒,双方可能都会感叹,真是遇人不淑呀。
古代没有有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凡是育人方面,都是秉持着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方针,最常见的就是私塾里打手板,但这种身体上的摧残,疼过一阵去,伤口会迅速弥合,可是作为皇帝,自然是打不得,张居正不便对皇帝拳脚相向,但是一些做法却深深刺痛了小皇帝的心灵,而这种精神伤害,给皇帝留下的阴影,恐怕一辈子都难以弥合。
对于皇帝的严厉管教,日讲官在给皇帝讲述《论语》,小皇帝把“色勃如也”中的“勃”读成了“悖”,小孩子念错字实际上很正常。可是小皇帝念错的话音刚落,张居正就在后面厉声说道,这个字念勃不念悖。
这话说出来把日讲官都吓了一跳,人家是皇上,九五之尊,他念错了字,您应该委婉地去纠正,您这直眉瞪眼地上来就纠正不怕皇帝跟你急了。皇帝还真没急,历史记载:悚然而惊。
把小孩子吓坏了,之所以会如此,自然是因为小皇帝功课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的,至于是何种惩罚,我们待会再谈。可以想见,张居正在小皇帝的心里,是多么惧怕。也可以想见,当一个人惧怕另一个人到了极点之时,下一步突破就在于恨了。
在小皇帝十五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叛逆心理应该是最强的年纪了。小皇帝写大字,自己觉得字写得挺好,就送给了内阁的一众官员,而这些官员看到皇帝赐字,莫不感恩戴德,向皇帝谢恩的同时,这把皇帝一顿夸耀呀,纷纷表示皇帝学业精进,字也写得非常不错。就在这个时候,张居正出来直接泼了小皇帝一盆冷水,字写得差不多就得了,没听说过把字写好就能把国治好的,李后主,宋徽宗都是附庸风雅的人,结果亡国了。
别人都在夸皇帝,张居正反而把皇帝奚落了一番,可以想见当时皇帝的心理阴影,不仅如此,张居正还把皇帝的书法课给停了,不得不说,张居正的情商堪忧。
也的确,张居正的情商确实不够,其实在整个张居正改革期间,张居正他所体现出来雷厉风行的手段,性格当中就透着极端的自信,靠着皇帝的信任,独揽大权,这样的人在朝堂之上该得罪不该得罪的人他也都得罪了,这也为其日后的惨像埋下了伏笔。
再继续谈这师生二人,小皇帝十八岁那年,正是好玩的时候,乾清宫管事太监孙海、客用引导着皇帝寻欢作乐,也是喝了些酒,皇帝让小内监唱曲子,小内监曲调未谐,小皇帝一怒之下,把这小内监一通鞭打还把头发割了下来。
这事让皇帝生母李太后知道了,事大了。将孙海、客用“杖而逐之”,然后李太后硬是把小皇帝罚跪,甚至说出来了废了你立你弟弟当皇帝的话来,最后在小皇帝不断地告饶声当中,李太后说我和张先生商量商量吧。
纵观这件事情,小皇帝的确是做错了,但是李太后就做对了么?显然没有,罚皇帝跪也就罢了,还要让皇帝丢尽了颜面,他本身就是在一个极度自尊的年龄里,更何况人是皇帝,把皇帝这样摔打,当作自己手中的玩物,皇帝不恨你们几个,恨谁去?
实际上,在皇帝的成长当中,大伴冯保和生母李太后两个人给皇帝灌输的消极思想不亚于张居正。李太后不是正宫皇后,但是通过张居正的鼎力支持和协调操作,在明穆宗去世之后,李太后的地位和明穆宗的皇后陈氏相同,或许是出于感激,李太后把皇帝全权交付于张居正,而且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使张先生闻,奈何!
天天拿张居正吓唬皇上,皇上自然是: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
还有冯保,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与张居正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同时对内在教育皇帝问题上也是沆瀣一气。冯保就如同是个奸细一般,皇帝一有出格的事,他要么告诉李太后,要么告诉张居正,这种打小报告的行为,即便是在现代学校里,每个班都会有这么一两个,而且成为班级内部痛恨的对象。
万历对他也是恨呀,有一次小皇帝写字,冯保为其研墨,张居正在一旁看着,本来是挺温馨的一个场景,结果皇帝写着写着,拿起砚台,把墨泼在了冯保身上。然后转身无有所谓的离开了。冯保震惧之下,退了好几步。
很难想象,一个学生,遇到一个不懂变通只会斥责的老师,一个整天打小报告的同桌,一个只会吓唬人的家长,这个学生会形成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所以,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冯保就被贬去了南京。之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张居正被剥夺了所有官职与荣耀。但是皇帝似乎并不满足,他的报复也才刚刚开始。随即,朝堂之上开始了倒张运动,御史李植甚至毫不避讳的弹劾张居正:挟权阉之重柄,藐皇上于冲龄,残害忠良,荼毒海内……即斩棺断尸,尚有余罪。如此恶言相加,皇帝的批复是什么呢:摘发大奸有功。
很难想象,一个陪皇帝读了十几年书的老师,最后在学生的口中成为了大奸。这个词,于国于私,都极大的不妥。但是,皇帝就硬是说了出来。之前所谓的全赖张先生,如今却变成了不思尽忠报国,顾乃怙宠行私,殊负恩眷的小人。这大概是历史深处最大的苍凉吧。
在皇帝的明示暗示之下,张居正死后不得安宁,官爵被剥夺,家产抄没,长子自杀,其他子孙发配烟瘴之地。这据说还是皇帝念在师生一场的份上,给其留足了情面。
明朝万历年间,曾出现一段被后世称为“万历中兴”的短暂繁荣时期。在首辅张居正的改革推动下,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盛,一度呈现出“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的盛世...
张居正 2025-09-04 万历晚年:在悔恨与追忆中怀念张居正万历十年(1582年),当张居正病逝于任上的消息传来,年轻的万历皇帝或许未曾料到,这位曾以铁腕手段辅佐自己十年的首辅,会在他余生的岁月里成为一道挥之不去的影子。...
张居正 2025-08-27 聂豹与张居正:江右心学脉络中的师承与政治分野在明代思想史与政治史的交织中,聂豹与张居正的名字因一条隐秘的学术脉络相连,又因截然不同的政治选择而分道扬镳。作为江右王门学派的核心人物,聂豹通过“归寂”说重构阳...
张居正 聂豹 2025-08-14 张四维是张居正的学生吗?历史迷雾中的师生疑云在明代万历朝的政治舞台上,张四维与张居正的名字常被并置提及。作为万历首辅张居正的继任者,张四维在张居正去世后迅速主导了“夺情案”的平反,并着手清算张居正改革措施...
张居正 张四维 2025-07-02 张居正的子孙命运:显赫与沉沦的家族兴衰史张居正,这位明朝万历年间力挽狂澜的首辅,以“一条鞭法”等改革重塑帝国命运。然而,这位权倾朝野的改革家的子孙命运,却如明末政局般跌宕起伏。从簪缨世族到籍没流放,张...
张居正 2025-07-01 谭纶与张居正:从同僚到盟友的改革双璧谭纶与张居正,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两位重量级人物,其关系跨越军事与政治领域,既是嘉靖年间抗击倭寇的战友,又是万历新政中改革派的同盟。谭纶以军事才能著称,张居正以政...
张居正 2025-06-26 古代改革难度为何那么大:四大枷锁下的历史困境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改革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当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变法,从张居正改革到戊戌变法,古代社会的...
张居正 商鞅 2025-06-18 万历对张居正鞭尸:权力博弈下的悲剧宿命在明朝历史的舞台上,万历皇帝与张居正的关系堪称一场波澜壮阔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大戏。万历对张居正的鞭尸之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背后隐藏着权力...
张居正 2025-04-08 张居正与张廷玉:跨越时空的治世能臣轨迹张居正(1525—1582)与张廷玉(1672—1755),两位相隔近二百年的政治家,分别以“万历新政”与“康乾盛世”的幕后推手身份载入史册。尽管史书未载二人存...
张居正 张廷玉 2025-04-07 张居正被抄家冤不冤?一幅对联揭示真相在中国历史上,张居正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作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明朝国力得到显著提升,被誉为“救时宰相”。然而,他死后却惨遭抄家,家族...
张居正 2025-03-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