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则1683年10月3日彻底灭亡,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王朝的亡国之君,然而他却与历史上的其他亡国之君很不一样。如果说像商纣王、陈后主、隋炀帝这样的王国之君,在后世人眼里是一个十足的混蛋的话,那么,崇祯皇帝在后世人的眼里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了。他的勤奋,他的努力在任何一个时代的皇帝里面,都能够排得上名号的。
但很不幸的是,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亡国之君。那么,如此勤奋的崇祯皇帝为何还是会走上绝路呢?
从自己父亲手里接过皇帝的宝座,年轻的崇祯帝是很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就连为其修史的张廷玉也忍不住想要夸赞崇祯,说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置制乖方。”

文学家张漙在自己的《五人墓碑记》更将崇祯皇帝歌颂为“圣人”,他这样写道“大阉(指魏忠贤)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指崇祯皇帝)之出,而投缳道路。”在处理魏忠贤这件事情上,崇祯帝的果敢决断,让张漙都忍不住拍案叫绝,称其为“圣人”。
诸如此类的说法,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崇祯皇帝能够得到后世人如此的赞赏,殊为不易,但是这不能够掩盖他作为一个皇帝将明王朝推上绝路的现实。如果唯结果论的话,崇祯皇帝就是明王朝的罪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崇祯皇帝的经历对于我们来说,或许能够带来许多的启示。
崇祯亡国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第一个原因,命数已定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从开创、兴盛到衰亡都会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即便是十分短暂的朝代如秦朝和隋朝,都是如此。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明朝,到崇祯帝接手明王朝皇帝宝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两百多年的历史已经足够长了,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各种矛盾。
罗贯中曾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崇祯接手明王朝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分崩离析的关口,因此,从命数上来说,就对崇祯很不利。在历史上,想要逆天改命的人很多,可是最终成功的人却一个都没有。即便是英明神武如诸葛亮,也只能够留下一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佳话而已,“恢复汉室”的宏愿最终也没能够完成。
对于崇祯帝来说,当时的形势比蜀汉时期还要凶险。在东北方向,有皇太极的领导八旗铁骑,与明王朝的边军已经鏖战了几十年,败多胜少。在中原地区,各地的起义军此起彼伏,特别是李自成以及张献忠的农民军,已经深深地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而在朝廷内部,先后经历了万历皇帝二十年怠政以及天启皇帝时期的阉党专权,整个中枢系统已经沦为彻底瘫痪的地步。崇祯帝面临这样的形势,可谓是凶多吉少,只要走错一步,就会踏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第二个原因:施政纲领的摇摆不定
如果说外部原因迫使崇祯帝不得不小心应对的话,那么,崇祯在拯救明王朝的具体做法上,也是显得摇摆不定,最终葬送了可能逆转的大好局面。

首先是对待宦官方面。我们知道,崇祯帝上台之初,就对魏忠贤下手了,让为祸朝廷的阉党扫除得一干二净。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没有阉党的存在,崇祯帝感到很不方便,于是,就培养了一批新的小太监,给予这些人很大的权力。结果造成了死了一个魏忠贤,却迎来了更多的魏忠贤。相较于魏忠贤,这些新提拔上来的太监做法更为凶狠,杀人、污蔑朝臣以及将领,更是拿手好戏。崇祯帝活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样子,他的很多政令都被有权有势的太监扣下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其次是在对待官员方面。在崇祯帝刚刚继位的时候,身边还是有很多文臣武将的,这些人虽然没有徐达常遇春的智慧和勇猛,但是使用得当,也能够起到稳定超纲的作用。但是崇祯帝在官员以及将领的人事安排上,总是显得很犹豫,不能够彻底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政令前后不一,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情。
几个回合折腾下来,明王朝的国力就更加羸弱了。如果崇祯帝能够从一开始就确立自己的领导班子,坚定地相信一套系统,那么他的很多决策就能够坚决地执行下去,效果自然就好得多,说不定就能够让朝政转危为安。
最后在策略方面的失误。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崇祯帝显得有些左右不支,到底是先解决边患问题,还是解决国内的叛乱问题?崇祯在这个问题上面显得很不冷静和理智。如果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一个一个地去解决的话,那么他的结局会好很多。
其实,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没有。崇祯十年,宣大总督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走马上任,向崇祯提出了“必先安内然后才能攘外”的策略,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在杨嗣昌的领导之下,国内的叛乱暂时被压制住了,连李自成以及张献忠都先后来降。
如果这个时候,崇祯帝能够好好利用这样的局面,一是安抚战区的群众,二是将叛军的编制打乱,派往边疆驻守,三是惩治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叛军将领,那么,整个内忧就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
但是崇祯帝偏不,眼见得李自成、张献忠投降了,他就放任不管了,既没有处理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也没有将他们的军队派往边疆等地,却将之前镇压这些叛军的朝廷军队派到了边疆。这样一来,叛军复起,想要再次镇压下去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了,崇祯帝也因此失去了解决内忧的最好时机。

随着朝廷将领死的死,逃的逃,明朝军队已经名存实亡,崇祯帝所在的北京城已经是危在旦夕,城破之日,指日可待。
崇祯自杀,王朝落幕
1644年的春天,北京城的天空格外昏暗,在被瘟疫折磨了数月之后,城内的明军已经组织不起来像样的抵抗。4月25日,李自成的大军大摇大摆地开进了北京城。
崇祯帝在下令杀光了后宫的妃嫔之后,跟着太监王承恩逃亡至煤山,上吊自杀而死。从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立国开始,到崇祯帝朱由检与1644年在北京自杀为止,明王朝共存在了276年,汉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就此终结,时代翻开了新的一页。
而中华文明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里迎来了最为黑暗的时光。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其弟朱由检(崇祯帝)在皇嫂张嫣的鼎力支持下登上皇位。面对这位年仅21岁、出身平民却以美貌与智慧著称的寡嫂,崇祯帝的...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2025-10-15 崇祯十七年勤政路:明朝覆亡的制度性困局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在紫禁城文华殿接过象征皇权的玉玺,面对的是祖父万历年间埋下的财政黑洞、父亲天启年间的阉党乱政,以及关外后金铁骑的步步紧逼。这位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启 2025-10-09 伯夷叔齐与商纣王:血缘、伦理与政治的千年对话在商周交替的动荡年代,伯夷、叔齐的名字与商纣王的暴政共同镌刻于历史长卷。这对来自孤竹国的兄弟,以“让国”“叩马谏伐”“不食周粟”的壮举,构建起与商纣王复杂而深刻...
伯夷 商纣王 2025-09-22 明朝太监曹化淳结局:忠臣蒙冤与历史正名的悲歌在明朝末年的历史长卷中,曹化淳(1590年1月9日-1662年6月29日)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作为崇祯帝朱由检的近臣,他历经宦海沉浮,最终在清初以“被诬遗嘱...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9-19 周武王在位年数考:从牧野烽火到礼乐初兴的王朝奠基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场上战鼓震天,周武王姬发率领联军以五万之众击溃商纣王七十万大军,这场决定华夏文明走向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统治,更开启了西周八...
启 商纣王 2025-09-09 崇祯南迁之议:理想与现实的撕裂1644年春,北京城在李自成大顺军的围困下摇摇欲坠。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紫禁城的高台上,望着远处升起的烽烟,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绪。这位以勤政著称的末代君主,曾三次...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李自成 2025-09-02 长平公主与周世显:末世鸳鸯的生死抉择1644年甲申之变中,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前,挥剑砍向15岁的长平公主朱媺娖。这一剑斩断公主左臂,却未斩断她与驸马周世显的命运羁绊。两年后,这对乱世鸳鸯在清...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长平公主 2025-08-29 崇祯杀乐安公主:末世皇权的悲歌与挣扎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覆灭。这场历史巨变中,乐安公主朱徽娖的命运成为解读末代皇权悲剧的典型样本。作为明光宗...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乐安公主 2025-08-26 朱由榔:南明末代皇帝与明朝皇统的终结者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关于“最后一位明朝皇帝”的界定常引发争议。若以传统认知中“明朝”的存续为标准,崇祯帝朱由检的殉国(1644年)标志着北京朝廷的覆灭;但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榔 2025-08-06 胶鬲的任用:商周之际的权力博弈与人才流动商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的关键时期。在这场风云变幻的历史变革中,胶鬲的任用堪称典型案例——他出身鱼盐市井,却能跨越阶层成为商纣王重臣,最终又以“双面间谍”...
商纣王 2025-08-0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