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匡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匡胤兵变,柴荣亲信为何不抵抗?
在众多谋权谋朝篡位的枭雄中,赵匡胤是最顾及脸面的一位。尤其是赵匡胤出身的五代十国时期,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残酷的流血事件,上一个王朝的覆灭,也就代表着一个皇族的灭亡。但赵匡胤发动兵变后,其做法堪称“宅心仁厚”,他下令勿要伤害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
从后来的实践看,此话并不只是场面话,而是出自赵匡胤的真心,他确实想将谋朝篡位之事做的看起来“光明磊落”,以不落人口舌。赵匡胤本人做到了,但惋惜的是,还是有一位后周的将领惨死在政变过程中,导致赵匡胤的“和平禅位”,最终沾染上了后周忠臣的鲜血。而这个结局悲惨,成为后周唯一被杀的将领,就是韩通。
韩通起初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部将,他十几岁时就加入大军,由于作战英勇,体格健壮,成为骑兵队长,屡建功绩。刘知远死后,郭威成为后汉的头号统帅,他被后汉隐帝命为枢密使,掌管兵权,此时韩通亦归郭威节制。
乾祐元年(948年),新帝即位,河中、永兴、凤翔三镇野心膨胀,趁机闹事,合兵造反,郭威奉命前去征讨。韩通在郭威麾下任先锋,他率领骑兵冲锋陷阵。一次作战中,韩通身被六创,仍坚持作战,将敌人打败。郭威自此注意到这个悍将,将他引为心腹大将。
韩通长时间在郭威手下作战,又成为郭威的心腹,所以郭威与后汉隐帝决裂后,韩通理所当然支持郭威,发动政变。韩通当时手握兵权,是后汉的重要将领,所以他的支持对于郭威成功谋朝篡位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威称帝以后,奖赏韩通,任命他为雷州刺史。

郭威死后,柴荣即位,他同样是一位雄主,让韩通十分敬佩,决心为柴荣鞍前马后。柴荣亦十分器重韩通,不论是抵御契丹的进攻,还是征讨后蜀,韩通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立下大功。
韩通从郭威到柴荣,侍奉后周两代君主,皆尽心竭力,履立功绩,是朝廷依托的重臣。柴荣没有亏待韩通,到论功行赏时,他因为韩通的忠心,让他作禁军的副统帅,并授予他节度使的官职。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局势微妙了起来。谁都没有想到,英明雄武的周世宗柴荣突然病死,留下了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和无依无靠的皇后。孤儿寡母,却掌控着后周的最高权力,他们的处境可想而知。
由于柴荣死的太突然,他几乎没有作出什么准备,只能匆匆提拔几个心腹,就一命呜呼了。柴宗训即位后,朝中就暗流涌动,谣言四起,大家都说有人可能要谋权,而绝大多数流言最终都指向赵匡胤。
柴宗训和太后不是不想对赵匡胤动手,但此时双方的力量差距过于悬殊。由于赵匡胤的蛰伏和低调,他的权势在柴荣死前没有遭到打击。等到柴荣死后,赵匡胤已经是殿前司的老大,而侍卫司的高级将领中,韩令坤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殿前司和侍卫司合在一起,便可以掌管禁军,赵匡胤集团几乎垄断了整个禁军部门,可想而知他的实力有多么庞大。

在这个时候,禁军系统中唯一不属于赵匡胤势力集团的高级将领,只剩下韩通一人。没人了解柴荣死后韩通的态度,他也许是对柴荣忠心耿耿,所以决心守护太后和少帝,也许也是想要夺权,但不论是哪一种态度,韩通都和赵匡胤是对手。
两人注定是死敌,但惋惜的是,局势对于韩通太不公平。经过赵匡胤多年的经营,后周大军系统中绝大多数将领都是赵匡胤的人,其余的人也不敢和赵匡胤作对,韩通能够依靠的,只有太后和少帝的身份。
不过,韩通并未放弃,他相信背靠太后和少帝,自己与赵匡胤有一战之力。所以当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的消息传回京师后,韩通并未屈服,他立即往皇宫中赶去,准备召集禁军,对抗赵匡胤。
可是韩通还是低估了赵匡胤的能量,他的眼线和势力遍布各地,赵匡胤自称兵变的发生是被迫的,是士卒们逼迫他“黄袍加身”,但事实证明,这次兵变蓄谋已久。
几乎就是在同步,当赵匡胤于陈桥驿兵变时,他的手下王彦超已经率军入京,准备接管京城,为赵匡胤扫除障碍。王彦超了解,禁军系统中不服赵匡胤的,大概只有韩通,所以他的首要目标就是韩通。
韩通还未入宫,就在大街上被王彦超拦住。韩通自知举兵已经来不及,所以连忙赶回家中,想要避祸。赵匡胤在王彦超临行前嘱咐过王彦超,不要擅自杀人,但是王彦超却自作主张,率兵将韩通全家杀光。
就这样,韩通死了,死在了赵匡胤政变的路上。韩通的死对于其余人来说是一个震慑,他满门被灭的惨状历历在目,就算还有人对赵匡胤不服,也不敢再站出来反对了。等到赵匡胤本人率军入城,不论是朝中的宰相,还是军中的将领,都对赵匡胤拜服,赵匡胤就这样顺利的夺得皇位。

不过赵匡胤本人对于韩通的死其实很不满,他要的不是朱温那样杀出来的暴威,而是通过怀柔的政策和强大的实力让人心悦臣服。赵匡胤下令勿伤少帝和太后,就是要宣传自己宅心仁厚的形象,但韩通的死,成为一个抹不去的污点。
赵匡胤为了拉拢人心,并且撇清与韩通之死的关系,将韩通以礼厚葬,并追赠他为中书令。毕竟,韩通全家已死,给他再大的官职,他也不可能从棺材里出来兴风作浪,世人却会因此举而赞扬赵匡胤仁厚。这就是赵匡胤的智慧,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原因。
参考资料:
《宋史》
五代至北宋初年,一位出身河北临清的将领以军功立身,历经后晋、后汉、后周三朝,最终在北宋官至太子太师,封邠国公。他就是王彦超——一位在战场上以勇猛著称,在朝堂上以...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10-24 皇位传承之谜:赵匡胤未传子嗣的深层动因与历史逻辑公元976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猝然驾崩于万岁殿,其弟赵光义(后改名赵炅)以“金匮之盟”为由继承大统。这一权力交接引发千年争议:赵匡胤有四子存活至成年,为何最终...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光义 2025-10-22 兵权与枷锁:古代将军手握重兵却难造反的深层逻辑在古代中国,将军手握数万乃至数十万重兵,看似具备改朝换代的实力,但历史长河中真正成功的案例却屈指可数。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到安禄山的“渔阳鼙鼓”,这些特例背后...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10-15 皇权传承的隐秘逻辑:赵匡胤传位弟弟的深层动因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猝然崩逝于万岁殿,次日其弟赵光义即位,史称宋太宗。这场“兄终弟及”的权力交接,打破了自夏商周以来“父死子继”的皇位传承传统,更因“烛影...
宋太宗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10-14 投机者的困局:陶谷与赵匡胤的权力博弈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频繁。在这场乱世中,一位名叫陶谷的文人凭借政治投机步步高升,却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陷入“献诏有功却终不得重用”的尴尬境地。他...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10-13 双帝治术论:赵匡胤与赵光义的治国能力比较在中国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这对兄弟帝王,以截然不同的治国风格塑造了北宋初期的政治格局。通过对比二人在军事战略、中央集权、文化政策及历史影响等维度的...
宋太宗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10-11 赵匡胤迁都长安之议:赵光义反对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战略考量公元976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统一中原后,提出了一项震动朝野的计划——迁都长安。这一决策背后,既有对都城安全性的战略考量,也暗含着对皇权继承与政治格局的深远...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光义 2025-09-26 赵光义即位后朝臣沉默之谜:权力博弈与历史惯性下的必然选择公元976年冬夜,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于万岁殿,次日其弟赵光义即位为帝。这场看似突兀的权力交接,却未引发朝臣大规模反对,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权力结...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光义 2025-09-26 赵匡胤传位之谜:为何舍子取弟背后的历史逻辑公元976年冬夜,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其弟赵光义仓促继位,史称“烛影斧声”事件。这场皇位更迭打破了中国传统“父死子继”的继承惯例,引发后世千年争议。结合《宋史...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光义 2025-09-26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