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这个称呼,现如今人们已经很习惯了,会很自然的认为,秦始皇姓嬴名政。但是,名字的格式,其实在古代也有不同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姓名的起源,姓名最开始诞生的时候,姓和名是有着不同的用途的。而后来慢慢才发展到了一起。那么,秦始皇的名字,按照当时的叫法,到底应该叫什么呢?嬴政这个名字,真的是他的本名吗?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当被问到“秦始皇的姓名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嬴政”!而且许多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但严格来说,这样的叫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先来看秦始皇的姓“赢”:
翻开《史记》,我们会看到关于秦始皇的姓,司马迁记载了多种说法——《秦本纪》里说:秦人的祖先由帝舜赐姓“嬴”;但在《秦始皇本纪》中却说: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在《楚世家》中也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可是,在《秦始皇本纪》末尾的一段评论中,又说:“吕政残虐”。
那么,秦始皇究竟是姓赢、姓赵、还是姓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先秦时代的姓氏情况说起。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和氏,已经完全是同一概念;但是对先秦人而言,姓是姓,氏是氏,分别承载着不同的功能。简单来说,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它被认为是母系社会的产物;而氏的起源则相对较晚,它是由姓延伸而来的,一般认为是父系社会的产物。
一姓所包括的社会成员较多,它代表了具有共同血统的一大家族中的所有人,同姓之人互相之间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一氏所包括的社会成员较少,仅代表该大家族内的某一支派。姓形成以后非常稳定,很少变动;而氏却不同,它的来源多种多样,且可以变化。
古人总结说,姓是用来“明婚姻”的,同姓之人不能结婚。所以在先秦,只有女人才称姓;男人一看这个姑娘跟自己同姓,就不能娶她。而氏的功能是“别贵贱”,表明男人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在先秦,男子只称氏,不称姓;而且一个人的氏会随着其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举个例子:
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在秦国推行变法的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孙”(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他以爵系为氏,所以叫“公孙鞅”;但按照当时的习惯,他要在本国才称“公孙”,到了别国则应以国名为氏,所以又叫“卫鞅”;后来他到秦国辅佐秦孝公变法,又因战功封于商邑,以封地为氏,所以叫做“商鞅”。
公孙鞅、卫鞅、商鞅,都是一个人,只是他的“氏”在不断变化;其实他姓“姬”,但是不能叫姬鞅,因为在先秦及秦代,男子几乎没有在名之前称姓的现象。
由此我们可知,虽然秦始皇的祖先为“赢”姓,但是这个姓是不能放在他的名之前连称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不可能叫他“嬴政”。
而《史记》中又称秦始皇为“赵政”,这个“赵”是氏,不是姓。对于赵氏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秦与赵同祖,也就是说他们都姓赢,但因为周穆王时,赵氏中出了一个造父,曾为周王室立下大功,所以赢姓家族别的支系都以此为荣,秦人的先祖就曾称过赵氏,以抬高自己的门楣。
不过到周王室东迁时,秦氏已经成为诸侯国国君,而此时的赵氏仅是晋国的卿大夫。显然,此时秦人已不再需要冒称赵氏。所以,秦始皇的远祖虽然曾称过赵氏,但近祖却不再称赵氏,而是秦氏。
另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生于赵国,所以叫赵政。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的父亲公子子楚,早年作为秦国的人质住在赵国。后来子楚只身逃回秦国时,赵国打算杀了他的家眷,多亏秦始皇的母亲家是赵国的豪门,这才保住了性命。因此,秦始皇虽然是秦国公子之子,但当时为了保全自己而称“赵氏”、“赵政”,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按照先秦惯例,秦始皇是公子之子,也就是公孙,他在本国应称“公孙政”;到了别国、以国名为氏,应称“秦政”;但是因为他在赵国处境危困,因此才称为“赵政”。
后来他回到秦国,他的父亲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这时他应该称“公子政”或“王子政”;等到他继位为秦王,则称“秦王政”。
无论如何,当时都不可能有“嬴政”这个称呼,尽管他姓“嬴”。而对于《史记》中“吕政”这个称呼,据学者考证,并非司马迁本人所述,而是后世人误将班固的议论收入其中。由于汉代人们痛恨秦朝的暴政,所以有人称秦始皇为“吕政”,意思是说他并非秦人子孙,而是吕不韦的后代。但这种说法并不可信。
此外,对于秦始皇的名“政”,也有学者认为应为“正”。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始皇因为出生在正月,故名“政”。很多学者指出,“政”即“正”,它们是通假字。不过,在史籍中却从未见有“正月”写作“政月”的;而“政令”、“政事”等词,也不写作“正”。
可见,“正”和“政”虽可通假,但并不是可以无条件地互用。
另外,从避讳的角度看,秦始皇为避讳“正”字,所以改“正月”为“端月”、“正言”为“端言”、“正直”为“端直”,等等。“正”之所以能改为“端”,是因为“端”、“正”同义;而“政”和“端”却没有这样的意义联系。所以,从秦始皇避讳改用“端”字,也可知他的名应该是“正”。
但是,《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的名是“政”,这个“政”是怎么来的呢?清代学者周广业认为,也是因为避讳。秦始皇名“正”,《秦纪》为避讳,以“政”代替“正”。司马迁作《秦始皇本纪》时引用《秦纪》,于是就沿用了下来。而实际上,秦始皇的本名是“正”,不是“政”。
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齮(亦作王龁)的军事生涯贯穿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至秦始皇四代君主,其一生功过却因史料缺失与后世误读蒙上疑云。尤其关于其是否叛变的争议,实...
秦始皇陵 王龁 2025-05-16 战国名将王翦的传奇人生与享年之谜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时代。而王翦,作为这一时期秦国的杰出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成为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
王翦 2025-05-14 徐福炼丹遗迹考:千年丹井与隐秘仙山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执念,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炼丹传说。作为鬼谷子关门弟子、秦宫廷御医的徐福,其炼丹足迹遍布东海之滨,从贵州万山的汞矿遗迹到浙江象山的蓬莱...
秦始皇陵 徐福 2025-05-14 楚怀王与项羽:跨越时代的权力羁绊在秦末楚汉相争的乱世棋局中,楚怀王熊槐与项羽的关系远非简单的君臣或先祖后裔所能概括。这两位相隔百年的楚国人物,通过历史记忆的传承与政治符号的重构,形成了一种跨越...
项羽 楚怀王 2025-05-14 夏无且:历史洪流中的御医传奇与未知结局在秦朝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夏无且作为秦始皇的贴身御医,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关键时刻的壮举,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然而,关于他的最终结局,史书并未给出...
秦始皇陵 2025-05-13 秦景公与秦始皇:跨越十八代的家族血脉在华夏文明的漫长历史中,秦国从西陲小国崛起为统一六国的强权,其家族谱系犹如一条贯穿千年的血脉纽带。秦景公与秦始皇,这两位相隔三百年的秦国君主,其家族关系不仅是史...
秦始皇陵 秦景公 2025-05-12 霸王末途:解析项羽自刎乌江的深层起因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战火在垓下燃至白热化,项羽的十万楚军被刘邦率领的汉军重重包围。随着四面楚歌的响起,这位曾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最终在乌江岸边选择了自刎。这...
项羽 刘邦 2025-05-08 秦长城:古代中国的军事屏障与文明丰碑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秦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它不仅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军事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秦长城便在历...
秦始皇陵 2025-05-08 跨越千年:探寻秦德公离现在的时光距离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秦德公作为春秋时期秦国的重要国君,虽未如秦始皇那般声名远扬,却也在秦国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上,回...
秦始皇陵 秦德公 2025-05-07 昌平君与扶苏:跨越历史迷雾的亲属关系探寻在秦朝历史的长河中,昌平君与扶苏这两位人物始终充满着神秘色彩,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亲属关系,尤其是昌平君是否为扶苏的外公,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与猜测。昌平君:秦楚联姻...
扶苏 2025-05-0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