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春秋战国 >  赵国如果没有临时更换将领,长平之战是否能取胜?

赵国如果没有临时更换将领,长平之战是否能取胜?

时间:2021-09-01 12:12:35来源:历史资料作者:Marshall

公元前260年,秦国率军在长平一带与赵国军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史称长平之战。在战争后期,赵括遵照赵王的旨意,临阵换将,最终导致了赵国的失败。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拥有着无数堪称历史转折点的大战,而在这中间,我们知道距离我们最为遥远的莫过于那场先秦时期爆发的长平大战。这场大战对于战国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正是在这场大战过后,战国的形势愈发的明朗了起来,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到了诸侯列国难以遏制的地步。而这样的结果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就此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够发现,长平大战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秦赵之间,这场大战对于整个战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而当我们后世不断去追忆这段历史的时候,便能发现,这场大战中有着诸多的细节是需要我们去用放大镜仔细去看的。历史上的长平大战,可以说是赵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赵王因一句“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最终决定临阵换将,将老将廉颇撤下换上了赵奢的儿子赵括。后面的事情,我们便很清楚了,赵括轻敌冒进,终于招致赵军全军覆没。那么, 历史上的长平大战,如果没有临阵换将的话,赵军能否力挽狂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赵王换将的原因,并非如我们后世所想的那样,仅因一句秦军怕赵括便能促使赵王换将。实际上,赵王换将的举动,所透露出的一个消息便是,赵国更愿意打破秦赵在长平对峙的僵局。因为,对于赵国来说,赵国同秦国已经完全耗不下去了。在长平之战,廉颇为将期间,廉颇采取了筑墙同秦军相持的战法。这样的情况,在战术的角度上来看确实是正确的选择, 因为此前廉颇同秦军的数次鏖战,全部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在战略的角度上来看的话,我们便会发现,秦赵实际上陷入了对耗的局面。

要知道,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看起来交战的是人,可这背后打的却是钱粮。尤其是在战国这样的“大争之世”中,粮食的产量更是成为了决定长平之战胜负的一个关键。当时,秦国占据的江汉、川蜀、河东地区,可以为秦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反观,当时的赵国,虽然也跃居于强国的行列,但是其总体上的实力,同秦国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很难逆转的。

由此可见,即便赵孝成王不选择临阵换将的话,那么廉颇长期同秦军对阵的战法,最终也会将整个赵国彻底拖垮。《战国策》中张仪对于秦赵之间战国中期的关系,有过这样的说法“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这番言论虽然,出自长平之战前,但是我们借此便可以知道秦赵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战国时代国力的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是换不换将领,便能够决定的。

同时,赵国在长平之战尚未换将的时候,便已经陷入了巨大的粮食危机之中。当时,无奈之下赵王只得去向齐国借粮,却遭齐国断然拒绝。这样也间接佐证了,赵国无法与秦国打消耗战。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便能发现,换将仅是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之一。而即便不换将的话,两国国力上的差距,也会使得赵军难以力挽狂澜。

历史就是这样,长平之战的战败并不只是体现在换将与否,在双方鏖战的背后,则是战国两大国在国力上的比拼。正是这样的情况下,赵国即便不换将也是很难力挽狂澜的。

人物: 赵括 分享 上一篇: 春秋战国周朝国是怎么衰落的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状况 下一篇: 司马迁是如何描写"范雎"的?为何给人的印象不好呢?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