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安禄山、史思明掀起搅动天下的叛乱后,看似繁荣的大唐王朝仿佛一下子跌入谷底。当华服被揭开,大唐剩下的只有垂暮之年的虚弱,随之而来的则是无休止的叛乱,甚至都城长安也一度沦陷。在众叛亲离、人心惶惶之际,郭子仪横空出世,他仿佛时代的主角一般,在不被皇帝信任,同僚笑里藏刀的情况下,如同薪火一般做到扶大厦之将倾。戎马一生,数平叛乱,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是如何将内忧外患的大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
一、平定安史,再造有功
郭子仪的军旅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相反的是,每当他的前途有起色时,都会又遇上不小的挫折。郭子仪早年平步青云,在武举中以“异等”的成绩补任左卫长上,之后累迁桂州都督府长史、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等职,就在要进一步被重用时,因为母亲的去世让他暂离了官场。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守孝一年的郭子仪被朝廷“夺情”启用,“以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在一大堆职位的加持下出发平叛了。在平乱过程中,郭子仪可谓是战功赫赫,不仅收复了静边军,云中、马邑等城,开通东陉关,还击败了叛将周万顷、高秀岩等人,“以功加御史大夫”。之后郭子仪又与李光弼联手打败史思明和安禄山的联军。正当众人平反之际,天子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的消息传来,李亨下诏军队班师,郭子仪与李光弼连忙赶往灵武,“诏以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
就在平反工作如火如荼之际,宰相房琯的兵败让原本有些起色的局势又拉向了低谷,唐军损失大半,唐肃宗只能倚靠朔方军为根基。正当敌将阿史那从礼引兵而来,又是郭子仪出手并将之击败,平定河曲。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唐肃宗认为这是个好机会,遣郭子仪与叛将安守忠交战,但此战唐军失利,郭子仪向皇帝请罪,被降为左仆射,但其余职务不变。同年,郭子仪再度被起用,以天下兵马副元帅、兵部尚书等身份随从广平王李俶前去收复长安,在长安被平定后,郭子仪又率军收复东都洛阳。至此,河东、河西、河南的失地大部分均已收复,大唐的天下又将重回安定,就连唐肃宗也是喜笑颜开,对郭子仪说:“国家再造,卿力也”。郭子仪因功加封司徒、代国公。
二、屡遭谗言,再平叛乱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就因为宦官鱼朝恩的嫉妒而被诬陷为相州之败的主要负责人,还被罢免兵权,但郭子仪仍以大局为重,忠心于朝廷。唐代宗即位后,认为自己有从龙之功的宦官程元振权欲熏天,又怕前朝老将难以制服,多次在代宗面前诋毁有功的将领,郭子仪再次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兵权也被夺走了。没有怒火中烧,郭子仪将肃宗所赐的诏书全部呈给代宗,并表明自己的忠心:“陛下居高听卑,察臣不贰,皇天后土,察臣无私”,收获了代宗的些许信任。后来郭子仪出兵抵御吐蕃,鱼朝恩就指使人挖掘郭子仪之父的坟墓,朝中大臣都认为郭子仪必然反叛,而郭子仪也没有任何不满,反而将过错追究到自己身上:“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自然也是感动了一直仇视自己的鱼朝恩。
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而程元振隐瞒不报,再加上代宗之前猜忌将领而导致长安几乎没有军队防御,面对来势汹汹的吐蕃军,唐代宗仓促间不知所措,逃往陕州。眼看天子都跑了,于是乎“士民避乱,皆入山谷”,尽管郭子仪被任命为关内副元帅,但仅凭手下二十余骑兵也是回天乏术。不过郭子仪依然忠心耿耿,呵斥了建议“今主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立在一言耳”的王献忠,又主动扛起平反的大旗,众将士都以郭子仪马首是瞻,勠力同心抵抗吐蕃,不久又夺回了长安。朝中大臣都将过错怪罪到了程元振身上,对其多次弹劾,程元振非常害怕,他只得依靠代宗的信任而活,劝说代宗定都洛阳。但郭子仪上表劝谏,代宗看完后龙颜大悦,同时也懊悔不已地说:“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在劳军慰问时,代宗也袒露心声:“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三、不世之功,全身而退
吐蕃的强大又让一部分人动了坏心思,谋划叛乱。广德二年(764),与郭子仪同为平叛名将的仆固怀恩遭到宦官骆奉先的陷害而起兵反抗。本是子虚乌有之事,却因为猜忌而让仆固怀恩同郭子仪站到了对立面,为国尽忠的仆固怀恩只得选择叛乱,并声称唐代宗、郭子仪已死,引诱吐蕃、回纥、党项入侵唐朝,但都被郭子仪大败。唐代宗以郭子仪为尚书令,郭子仪恳辞不受,代宗又命五百骑兵持戟护卫,想强令郭子仪就职,郭子仪仍然不从,反而劝谏代宗“且用兵以来,僣赏者多,至身兼数官,冒进亡耻。今凶丑略平,乃作法审官之时,宜从老臣始。”代宗大为感动,命令史官将郭子仪辞谢的事迹记入国史。
在代宗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后,开始大胆任用郭子仪,郭子仪也不负重托,多次平定叛乱。大历九年(774),郭子仪朝见,君臣对奏慷慨甚欢,正当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郭子仪上表“乞骸骨”时,代宗没有同意,“朕终始倚赖,未可以去位”。后来代宗驾崩,德宗继位,郭子仪终于卸下了所有使职、副元帅,但仍中书令,进封太尉。建中二年(781),郭子仪去世,唐德宗感恩这位为大唐戎马一生的忠臣,不仅废朝五日,又亲临安福门送葬,“赐谥曰忠武,配飨代宗庙庭。”
郭子仪为大唐戎马一生,虽然多为副元帅,但战功颇多,平安史、破吐蕃、复二京、服叛将,可以说他是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第一名将,“再造王室,勋高一代”。而让郭子仪屹立不倒的除了卓绝的军事才能外,还善处人事,面对宦官的诋毁依然以大局为重,就连天子也被他的高风亮节折服,“国像凌烟为第一,名镌金石永难磨”。
在隋唐演义的民间叙事中,白虎星转世的故事如同一根贯穿时空的银线,将罗成、薛仁贵、郭子仪三位名将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一传说不仅承载着古代民众对英雄轮回的浪漫想象,更...
郭子仪 2025-09-05 李嗣业与郭子仪:盛唐双璧的军事传奇与历史定位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李嗣业与郭子仪两位名将如双子星般闪耀。前者以陌刀阵破敌的勇猛闻名,后者以统筹全局的智略著称。若以军事才能为标尺,二人恰似利刃与权杖的完美互补...
郭子仪 2025-08-19 郭子仪拜寿:忠孝两全与家族兴衰的千年叙事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汾阳王府内张灯结彩,七子八婿身着绯紫官袍,手持象牙笏板,齐聚中堂为郭子仪祝寿。这场盛况被《旧唐书》记载为“笏床重叠”的奇观,后演变为...
郭子仪 2025-08-19 郭子仪八子结局考:盛世功臣家族的兴衰镜像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以“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智慧,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再造大唐。其家族因军功显赫,形成“八子八女皆显贵”的盛况。然而,随着时代...
郭子仪 2025-08-05 郭子仪麾下群星璀璨:盘点中兴唐室的八大名将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统领大军,其麾下汇聚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共同谱写了唐王朝中兴的史诗。这些将星或以奇谋制胜,或以勇武闻名,其事迹至今...
郭子仪 2025-06-03 高仙芝与郭子仪:谁更胜一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高仙芝与郭子仪都是备受赞誉的杰出将领,他们各自在唐朝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将这两位将领放在一起比较时,不禁会好奇:高仙芝和...
高仙芝 郭子仪 2025-04-01 郭子仪:人格魅力卓越,连小人都钦佩不已的传奇人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郭子仪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宽广的胸怀,成为了唐朝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更是一位深受后人敬仰的政治家和道...
郭子仪 2025-03-07 历史上被封为“武穆”谥号的人物在中国古代,谥号是对逝去人物一生功绩和品行的盖棺定论,其中“武穆”是一个备受尊崇的武将谥号。一、唐代名将李光弼李光弼,唐朝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与郭子仪齐名,是平定...
郭子仪 李光弼 2025-02-25 唐朝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世的中兴之将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忠诚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领导智慧,成为了唐朝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中兴之将。以下是对郭子仪的详细评价:一、出身将门,自幼...
郭子仪 2025-02-21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卓越贡献安史之乱,这场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的内战,无疑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这场战争不仅使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更成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然...
郭子仪 2024-11-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