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义”之说是对孔子“仁”学说进一步发展,是“仁”字意义范围的扩大,关于“仁义”学说记录在《孟子》七篇中,内容阐述丰富,主要包括开篇治国之道,仁政思想及后续三代兴亡教训问答。具体讲三个方面可以概括,即说仁义之辞,行仁义之道;以仁义治天下;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只要潜心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孟子》作为古四书之一,是古时学子考取功名的必读之书,对于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仁义”作为儒家思想精华内核,仁的思想孔子已经全面阐述了,而义字包含的思想孟子也按照自己思路和见解,论述颇为丰富,是从整体上进行观照,结合论述内在联系,显露出孟子思想“义”之灵魂。《孟子 告子上》解释:“义”,人路也,即人生之路。人生之路需要明灯指引,即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之路属于“善”,而非正常的属于“恶”,“义”属于正确的人生之路,人人都可以有“善”,因为人具有分辨正确与错误人生之路。
何为正路,《孟子 万章下》言道,“夫义,路也;礼,门也。”正路即义所开踩出来的路,义自身是一条正确之路,正路即是人走在义字的路上。在《孟子 离娄下》指出义是人的本质,人是有善恶之心的。道路是道与路的合一,道路能让我们可以进入到预定的道路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人一旦求善,就会对恶念进行排坼,从而偏离错误的人生道路。义之路开辟必须要求自己有所作为,无羞恶之心的人则不有所作为,具有同情之心是行仁的开端,具有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具有辞让之心是礼之开端,

人有向善之心,有羞恶之心,有同情之心,走在这条道上,人能抵制邪恶,逐步朝着善的目标行进。节制自己的恶念,就能在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义包括在人的心性里面,“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心向善属于人的欲望,思义是人之心念所发,只有具备了义的心才会舍去自身功利之心。心之“所不为”正是“无所不为”,人对从善之心欲求就会膨胀,就会言行一致,从而人格会获得真诚、完善,心灵的力量才会展现出来。心性约束了人的感官需求,从而使得心灵部位外界所伤害。
假如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就会尊敬人伦道德,尊重贤人,从而臣子就会对君主尽职尽责,对待父母就会尽忠尽孝,自然义会生出一股浩然之义,当义完成时,就是圣人成就之时。当人人接受了义,则正义的社会保护了义,限制了不仁不义。

孟子的仁义学说是一种心理学,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行义对于自身、社会意义,其立足点是基于构建古代伦理道德,维护剥削阶层利益,同时又肯定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开发,若人人行义,则会阻碍不仁不义现象发生。
战国末年,秦国以铁血之势横扫六合,而“人屠”白起作为秦军最高统帅,以伊阙之战斩首24万、鄢郢之战焚毁楚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的战绩,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石。然而...
白起 2025-11-07 商鞅之死:变法强秦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制度惯性公元前338年,咸阳城头飘着初冬的寒意,商鞅被车裂于市,九族尽诛。这位用二十年时间将秦国从西北边陲弱国推向战国霸主之位的改革者,最终倒在了自己亲手铸造的法治利刃...
商鞅 2025-11-07 孔融:从“让梨神童”到争议名士的双重人生四岁让梨的典故,让孔融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典范。这个被写入《三字经》的故事,塑造了孔融“谦让守礼”的完美形象。然而,当我们穿透历史滤镜,会发现这位孔子二十世孙...
孔子 2025-11-07 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与战略转折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将星璀璨。在秦国东进的征程中,白起以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伊阙之战,奠定了其“战神”地位。这场战役不仅成为白起军事生涯的起点,更深刻改变...
白起 2025-11-06 齐桓公只是次子,为何能荣登大统?在春秋乱世的风云变幻中,齐桓公吕小白作为齐僖公的次子,本无继承国君之位的天然优势,却最终登上大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一传奇经历背后,有着诸多复杂且关键的因素。...
齐桓公 2025-11-05 商鞅的三步进阶法:从魏国失意者到秦国变法核心的崛起之路商鞅,这位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商鞅变法”将秦国从西陲弱国推上统一六国的轨道。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魏国公叔痤府中蛰伏六年未获重用,却在入秦...
商鞅 公叔痤 2025-11-04 孟尝君的功过:从“战国四公子”到历史争议人物作为战国时期齐国宗室、齐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然而,他的政治生涯与个人行为却充满争议:既有礼贤下士、化解危机...
孟尝君 田文 2025-11-04 英雄末路:赵国名将廉颇为何客死楚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以“攻城野战之大功”闻名诸侯,却在晚年背井离乡,最终在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溘然长逝。这位曾让秦军闻风丧胆的“赵之良将”,为何会流落异国?...
廉颇典故 2025-11-04 公子光:从弑君者到春秋霸主,一代枭雄的传奇人生公子光,即后世所称的吴王阖闾,其身世在史籍中存在争议。《左传》《世本》记载其为吴王余眛之子,而《史记》则明确其为吴王诸樊之子。这一分歧背后,隐藏着春秋时期吴国王...
阖闾 2025-10-31 李悝与商鞅:变法双璧为何仅一人名垂青史?战国时期,魏国李悝与秦国商鞅先后掀起变法浪潮,二者均以法家思想为根基,通过制度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然而,历史长河中,商鞅之名如雷贯耳,李悝却逐渐隐入史册角落。这种...
商鞅 2025-10-28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