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初三杰”,很多人都比较熟悉,说的是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虽然有这样的一个称呼,但其实在刘邦身边,还有其他的很多非常厉害的人物,比如陈平。陈平同样也是刘邦身边非常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而且论功劳,甚至说是和汉初三杰不相上下,但是为什么陈平并没有进入汉初三杰的行列之中呢?陈平在西汉初期也是非常厉害的,那么刘邦对陈平的平价又是什么?为何没有让他进入汉初三杰之中,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汉初三杰”包括张良、萧何、韩信,这个名单中没有陈平。说起来,陈平无论是个人聪明才智,他在汉朝建国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都毫不逊色于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可是为什么,陈平却没有进入“汉初三杰”的行列呢?
是名额有限吗?就算名额有限,也不该把陈平拿下来呀。再说了,中国人虽然很重视“三”这个数字,其实也很重视“四”这个数字。什么“四大美人”“四大天王”“四大发明”等等。既然如此,就多设一个名额,搞一个“汉初四杰”,不也是很好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搞清楚,“汉初三杰”是谁给命名的。这个封号,是刘邦给命名的。那么,是不是在刘邦的眼里?陈平比不上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呢?
刘邦确实曾说过这样的话。刘邦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不过,我们千万别被刘邦的话给骗了。刘邦对陈平实际上是相当重视相当信任的,他认为陈平是很重要,也认为陈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刘邦几乎随时随地都把陈平放在身边,什么事都找陈平商量。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和那些功臣们互相猜忌,以至于他谁也不相信。连曾经和他穿连裆裤的卢绾,刘邦也不信任,试图要杀卢绾。但刘邦对陈平却很放心。在攻打匈奴的时候,那些打仗能力很厉害的人,他都不敢带,不过却把陈平带在身边。后来,他为了打击吕后,派人秘密诛杀樊哙,夺樊哙的兵权。派去完成这个重要而秘密的任务的人,就有陈平。刘邦临死的时候,要进行托孤,找一个人来保护自己的刘姓江山。而放在最后的,就是陈平。可见陈平的重要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刘邦却不给陈平江湖地位呢?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一个道理:在一个单位上或者一个企业里,和领导关系最近的人,领导最重视的人,恰恰是领导经常批评的人;而领导在各种场合都大肆表扬的人,则是他很疏远的,甚至是很提防的那些人。
刘邦把张良、萧何、韩信评为“汉初三杰”,恰好也是这三个人,刘邦不太放心,对他们很提防。
刘邦很尊敬张良,但是他和张良却不亲,他对张良属于敬而远之。为什么呢?因为张良的性格与刘邦不投缘,两人不是一路人。张良太高洁了,他虽然积极帮助刘邦,但是却看不上刘邦的做人,所以对刘邦采取一种不合作的姿态。汉朝建立,当所有的那些功臣们,都伸手向刘邦要封地要俸禄的时候,张良却拒绝了刘邦给予他的万户侯的封赏,归隐田园。对于这样的张良,刘邦除了赞扬他,还能说什么呢?
萧何在性格上和张良很相似,也是很廉洁自律。萧何与刘邦也不亲近。当年是沛县起义的时候,大家最开始推举萧何为首领的,只是萧何把这个首领之位让给了刘邦。但是,正因为有这个经历,因此刘邦一直提防着萧何,当然主要表扬他,让萧何不敢有非分之想了。
韩信对于刘邦来说,就更提防了。韩信的打仗能力特别强大,而且他手握重兵。刘邦要是不夸着他,稳住他,韩信不高兴了,举兵造反,刘邦的麻烦事就来了。所以刘邦肯定要把韩信放入口头表扬的阵营。
只有陈平,和刘邦在性格上是一样的。刘邦贪财好色,陈平盗嫂受金,也贪财好色。两人可以说无话不谈,臭味相投。陈平当然得到刘邦的极为重视了。后来陈平当了宰相,得以善终。这其实也是刘邦对他最喜爱的人,早就铺好了路的表现。
看完刘邦怎么对陈平,再想想我们在单位上,领导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就明白我们在领导心中的地位了。
陈平(?-前178年),汉族,阳武户牖乡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
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见异姓诸侯王)诸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汉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谥献侯。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战略博弈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都督先后执掌东吴军政大权,他们或以火攻破曹,或...
周瑜 吕蒙 2025-09-30 污点与功绩交织:马超是否配得上五虎上将之名的历史审视在蜀汉政权“五虎上将”的荣耀殿堂中,马超始终是争议最大的存在。这位曾割据凉州、威震关中的枭雄,既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标签被史书诟病,又因“文韬武略过人”的才...
马超 2025-09-30 陈泰:名门之后的三国名将与忠臣悲歌陈泰(200年—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于汉末名门颍川陈氏。其家族世代显赫,祖父陈寔以德行著称,父亲陈群是曹魏司空、九品中正制的创...
陈群 2025-09-30 乱世枭雄的制胜密码:曹操成功的多维战略解析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刘备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表里”之辨——从战绩差异看战略与战术的互补性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三国名将高览:实力与结局的双重解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中,袁绍麾下的“河北四庭柱”以勇武闻名,其中高览作为与颜良、文丑、张郃齐名的猛将,其生平与结局始终笼罩着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迷雾。通过正史记...
文丑 张郃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三国武力巅峰对决:赵云与许褚的实力深度解析三国时期,赵云与许褚作为蜀汉与曹魏的标志性武将,其武力值与军事能力常被后世热议。若以正史记载与演义情节为基准,从个人战力、军事指挥、战略眼光三个维度综合对比,赵...
赵云 2025-09-30 鲁肃接任周瑜: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选择公元210年,赤壁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却在巴丘病逝,年仅36岁。这位以火攻破曹、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军事奇才,临终前却将兵符交予一位“资历尚浅”...
周瑜 2025-09-30 傲世群雄的武圣,为何独敬“三姓家奴”吕布?在三国武将的星空中,关羽始终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万人敌”的武勇威震华夏,却也因“善待士卒而轻士大夫”的傲慢性格饱受争议——无论是马超、黄忠等同僚,还是曹仁...
马超 关羽 2025-09-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