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部分文人都比较有风情诗雅,所以在给女性年龄的称谓上面,也是采用了很多特别的叫法。例如杜牧就在自己的诗中,用“豆蔻”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可能多数朋友都不了解豆蔻究竟是个怎么样的植物,那在下文会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除了“豆蔻年华”这个说法,在其他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金钗之年、破瓜年华等,想了解更多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成了流芳千古的经典,将十三、四岁的妙龄少女比作“豆蔻”,真乃神来之笔,带给后人无尽的遐想。
农历二月恰是豆蔻含苞待放之时,非常粉嫩,杜牧用豆蔻比喻少女,充满了小清新。
据说这首诗是杜牧写给心仪的女孩子张好好,这张好好是一个初涉风流场的小稚儿,是人见人爱的小玲珑,是清纯未染尘埃的花骨朵,让杜牧一下联想到豆寇花,充盈着暧昧与香艳的元素:姿态美好,举止清雅的十三四的年华,宛如这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我看遍了扬州城中十里长街的美人儿,卷起珠帘卖俏流媚,哪个也比不上你呀!
于是,十三岁被称之为“豆蔻年华”,那么,古人为什么以“豆蔻”形容十三四的女孩子呢?
在古时,早婚早嫁,十三四就要出嫁了,这时女孩子刚刚发育差不多,鲜嫩可人,宛如一朵豆蔻花,含苞未放,正是未出阁,初长成的娇羞小模样,美妙的芳龄,尤如现在十八九的姑娘,是最美好的年华,于是,后世文人约定俗成,也都以“豆蔻”代指十三四的少女。
那么豆蔻花指什么?
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等,
一般是指艳山姜,草木植物,叶子有点像芭蕉,果实可以食用或入药,含苞待放时非常水嫩,又称“含胎花”,其意就是“含苞待放”,未开的花苞里有一包蜜水,又叫“香水包”,用豆寇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体现了青涩未熟,刚刚发育。
在翠绿的叶子顶端是一根簇拥着无数花苞的茎葶,娇小玲玲的花苞一朵一朵地有序排列,当下面的花苞悄然绽放,宛如粉蝶,而上面的花苞才刚刚含羞待放。这样的娇嫩又清纯,皎洁又烂漫,唯有初长成的懵懵懂懂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可以与之比拟,人见人爱的小玲珑。
据说杜牧在扬州时,整日寻花问柳,风流倜傥,喜欢品论美人之姿,自称可以鉴别仙格(给这些青楼女子分等级)。
豆蔻初绽,令人倾慕,顿生情愫,精巧又绝伦,那苞蕾殷红微张,粉嫩乍现,柔若凝脂,晶莹剔透,玉般温润,绢样细腻,那抹胭脂的造型,娇艳欲滴,勾动联想,令人窒息。
那么,古时对女人的年龄都有哪些称呼?
十二岁的女孩子称“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十二岁左右便开始二次发育,进入青春期,便可以戴钗,预示着告别童年,进入青春期的单纯羞涩,天真烂漫。
十五岁称“及笄之年”笄就是簪子,要把头发盘起来,用簪子绾住,一般情况,古时的女孩子十五岁已经初为人妇,身体发育成熟了,惹人怜爱。
《礼记》中记载:“女子许嫁,笄而字。”也就是说:女子成年,许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婚嫁称之为“待字闺中”。
女人十六岁叫“破瓜年华”或“碧玉年华”,那么,何为“破瓜”,人们总会从形而下考虑,认为是指女人初次破身,也有的说是指女人月经初潮。
最早出现“破瓜”的字眼,似乎是南朝乐府民歌《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郞为情颠倒。感君不羞赧,回身就郞抱。
清代袁枚在其所著的《随园诗话》中对这形而下的解释进行了批判,认为不是“瓜破则见红潮者”,而是文人形容女人采取的一种“拆字法”,二“八”之意,也就是两个八,指十六岁的芳龄,并举了唐代诗人“碧玉初分瓜字年”。而“碧玉”是指如“玉”般温润剔透,干净清纯,妩媚动人。
晚唐诗人段成式有“犹怜最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时”;五代和凝有“正是破瓜年几,含情惯得人饶”,都是用“破瓜”代指芳龄。
翟灏的《通俗编》中也认为是拆字法,既把瓜字剖成两个“八”,来形容女人十六岁。
清代褚人获的《坚匏集》中认为:其一,“谓二八也”;其二,“女子初破体曰破瓜”。“破瓜”这字眼被“污”,演变成女人身体,是那些写小说的文人给玩坏了,增加了龌龊而肮脏的臆意,成了“破身”的代指。
明代冯梦龙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说:“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其意“破身”,开“破瓜”被曲解之先河,与“初夜”、“破身”、“见红”联系到一起。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狐梦》中说:“妹子已破瓜矣,新郞颇如意否?”
清代李渔在《玉搔头》中写道:“到了这样年纪也该出嫁了,岂有做妓女的人,十六七还不破瓜的道理。”
由之,人们逐渐开始庸俗地用“破瓜”代指女人破身了。
客观地讲,“处女”转变成“少妇”,是正常女性的一个过程,是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女人”,没必要望而生“淫”。
二十岁便是“桃李年华”,恰处于青春旺盛期,如桃花、李花盛开时的艳丽动人。大诗人陆游有“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也就是暗指花期,生儿育女,享受婚姻生活。花信,应花期而来的风,节令中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体现了女人的温婉,柔情,靓丽与美好,花样年华,宋代诗人范成大歌曰:“东风花信十分开,细意留连待我来。”
三十岁便是“徐娘半老”了(古时人寿命短,而今日徐娘半老是指四十之后的女人),逐渐人老珠黄。
“徐娘半老”的典故出自南朝梁元帝萧绎的妃子徐昭佩。
徐昭佩是南朝齐太尉、枝江文忠公徐孝嗣的孙女,侍中、信武将军徐绲的女儿,正是豆蔻年华时便嫁给了时为湘东王(后来的梁元帝)萧绎。
她年少时也是一个风采照人的大美人,但岁月催人老,妙龄一过,就没有了吸引力,时为皇帝的萧绎自然对她色衰爱驰,追逐更加年轻的女子,对她失去兴趣,这是很正常的自然规律。
但她有点不甘心被冷落,便打扮的十分风骚,浓妆艳抹来诱惑人,私下与荆州后堂瑶光寺的和尚智远私通,后来又勾搭上萧绎的随从,年轻英俊的暨季江。
暨季江发现这徐妃欲望超强,便感慨地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故留下“徐娘半老,犹尚多情”的典故,后来人们多取其贬义,来指那些人到中年,不甘寂寞而出轨的女人。
而其褒义词是指已经是中年的女性依旧拥有成熟的魅力,风韵犹存。
写到这里,不由“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是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作为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他以“弑君篡权”的标...
2025-09-30 完颜亮:从宗室权臣到弑君篡位者的帝位争夺史完颜亮(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这位兼具政治野心与文学才华的帝王,其夺...
2025-09-30 霍成君:从宠冠六宫到冷宫自缢的悲剧人生霍成君,这位出身权臣之家的女子,曾以皇后之尊宠冠六宫,却在十二年冷宫岁月后选择自缢,其人生轨迹堪称汉朝宫廷权力斗争的缩影。她的悲剧,既是家族野心与皇权碰撞的必然...
2025-09-30 孟光:跨越历史长河的传奇人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孟光这个名字承载着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深刻的人生轨迹——一位是东汉时期以“举案齐眉”闻名天下的贤妻,另一位则是三国蜀汉以耿直敢言著称的大司农。...
2025-09-30 金日磾:从匈奴王子到汉朝托孤重臣的传奇人生在汉武帝统治的辉煌时代,一位来自匈奴的王子金日磾,以忠诚与智慧书写了跨越民族与阶层的传奇。他的一生,既是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也是汉匈关系中融合与冲突的缩影。从匈...
2025-09-30 古代后宫妃子的日常:在礼制与争斗中的生存图景古代后宫是皇权制度下的特殊场域,既承载着延续皇嗣的使命,也暗藏着权力博弈的暗流。通过历史记载与宫廷制度分析,可还原出妃子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她们的日常既非完全沉...
2025-09-30 来敏:蜀汉政坛的“长寿异数”与命运浮沉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蜀汉政权中有一位官员以九十七岁高龄跨越了整个王朝兴衰——来敏。这位出身荆楚名门的学者型官员,既是蜀汉宫廷的文化符号,也是政治博弈中的“...
2025-09-30 朱祐杬:藩王人生与死后尊荣的传奇交织在明朝两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朱祐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他生前仅为藩王,未曾染指皇权,却在死后被儿子追尊为皇帝,其人生轨迹与身后影响构成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篇章...
2025-09-30 韩安国:错失丞相之位的能臣与“死灰复燃”的传奇人生韩安国(?—前127年),字长孺,梁国成安县(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西汉时期以才智与政治手腕闻名的名臣。他一生历经景帝、武帝两朝,从梁国幕僚到中央御史大夫,曾以...
2025-09-30 辛宪英:名门智女的乱世传奇辛宪英(191年—269年),字宪英,出身于汉末陇西辛氏,这一家族以经学传家,世代为官,在曹魏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父辛毗是曹魏重臣,官至侍中,以刚直敢言著称,...
2025-09-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