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舞阳,亦作秦武阳,燕国贤将秦开之孙。 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对于什么叫作“勇敢”,从来都不是个简单的概念。
《孟子》认为,勇者分为“大勇和小勇”,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小勇只是匹夫之勇,大勇则是为了安民护邦。
鲁迅的那段话则更加直白:“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事实证明,秦舞阳就是个专门向孩子们瞪眼的角色;燕国的弱,不是没有原因的。
秦舞阳,是太子丹经过精挑细选,专门配给荆轲当助手的“著名”勇士。
他之所以认为秦舞阳“勇”,是因为这小伙“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年仅十三岁时,就敢当街杀人,而且还瞪得路边吃瓜群众不敢正眼瞧他。
等等,这种行为,不是典型的杀人犯吗?而且还是少年犯。这种人不是应该被关进牢里抵命才是吗?莫非在战国时期就流行打架斗殴,越会打架的诸侯国,就越能打仗?
根据对比来看,貌似是完全相反的。早在战国初期,西边的秦国在推行变法时,就有一项重要的规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胆敢私斗的,视性质恶劣程度依律处置。
所谓的私斗,主要是指村与村之间、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群体性打架事件,也包括个人之间的决斗。这种行为,既会造成人口伤亡、影响社会生产力;又会影响社会团结,不利于一致对外;而且还会破坏法令,形成独立于政府法制之外的社会规则。
严令禁止私斗后的秦国,老百姓变得非常温顺,《荀子·强国》中是这样描写的:“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淳朴老实,尊重官员、性格温顺;《史记》中则称:“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在秦国内温顺、守法的良好市民,上了战场却变成了虎狼之师。
其实这两种现象间并不矛盾,历史上战斗力强大的王朝,军人都是由“良家子第”组成,尤其是我们熟悉的强汉盛唐。在近现代,东西方的职业化军人,也都是文化水平越高、战斗力越强。
相对于违法乱纪之徒,“良民”他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有一定的家业,所以才对国法有所畏惧,明白自己的表现对家族有何等意义;他们对国家忠诚度更高,知道为谁而战;守规矩、听指挥,有牺牲精神;知识水平相对更高、对技战术的学习掌握更有优势;有底线,不会作恶,有助于军纪的维持......因此,相对于“兵油子”,老实人组成的军队普遍更强大。
我们再回头看看燕国。对于秦舞阳这样的严重违法乱纪者,燕国不但不惩处,反而视为勇士顶礼膜拜,可见该国在观念中就认同恃强凌弱的行为。
说到这,就联想到长平、邯郸之战后的燕、赵之战。当时的燕国使者在赵国逛了一圈,回国后急吼吼的撺掇燕王:“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现在的赵国还没从长平之战中恢复过来,壮丁都死光了,眼下正是个软柿子啊,赶紧去捏捏。
当时的燕国君臣几乎全部人举双手赞成:“群臣皆以为可”。但结果很喜剧,燕国的全部精兵,被赵国追着屁股穷追猛打;燕军将领要么被杀、要么被俘;随后的几年里,燕国被赵国抓着狠狠地在地上摩擦。
可见,整个燕国都有恃强凌弱的思维。可惜的是,除了乐毅在的时候,其他时期的燕国在对阵中原诸强时从来没占过啥上风,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整个国家风气如此,就不能怪秦舞阳个人了。来到秦国王宫,面临的是肃穆威严、气势慑人的秦国宫殿;军纪严明、杀气逼人的秦军;“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气场强大、不怒自威的嬴政。这才是真正的强者,虐菜成性的秦舞阳突然掉链子就不奇怪了。
咱们平时里也许会见到类似的情况:一个人平日里吆五喝六、牛皮哄哄,仿佛谁都进不了他的法眼;但若真让他上台发言,可能会吓得战战兢兢、脸红脖子粗,一句话也憋不出来。
荆轲替秦舞阳开脱的那句话其实很贴切:“北蕃蛮夷之鄙人”,小地方的粗人,没见过大场面。
荆轲则跟秦舞阳完全相反。
纵观《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从没见过荆轲好勇斗狠的记录,也没留下什么实战表现数据。
他跟赵国知名剑客盖聂谈论剑术,由于观念的争执,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但他既没切磋证明自己,也没回以眼色,而是跑路走人;
后来荆轲在邯郸跟鲁勾践赌博起了争执,对方暴怒呵斥,但他只是“嘿而逃去”,没有任何分辨、走为上策。
因此,结合后来刺秦时的表现,咱们很容易得出“荆轲实战经验差劲、只是个嘴炮”的结论。
不排除这种可能,还有另一种情况:真正的高手,不会轻易用自己的本事欺负寻常人。就像一个散打运动员不会在大街上跟人斗殴、专业赛车手不会在市政道路上飙车一样。
荆轲刺秦表现不佳,极有可能是跟武器的限制有关。他是剑客,而不是刺客,使用匕首本就不是他的擅长。在太子丹催他出发时,他曾这样解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在这之前,太子丹已经让秦舞阳当荆轲的助手了。但也许是看出这个“勇士”名不副实,加上自己不擅长用匕首,所以他给自己找了个帮手,甚至连行李都替对方准备好了。
可惜的是,这位高手住的太远,迟迟没赶到。在太子丹的再三催促下,无奈的荆轲只好动身。
但荆轲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勇之人。他平日里不敢跟寻常人争执;但受人所托后,却敢明知不可而为之,从容慷慨赴死。在秦国王宫,面对让寻常人手足无措的嬴政,荆轲从头至尾坦然自若、举重若轻,丝毫不怯场、不露底,让对方毫无戒心,这才得到了近身的机会。
这种大义,正是司马迁推崇的,所以才在史记中对其毫不吝啬笔墨。
历史上并不缺既有大勇、又有实力的人,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刘秀。造反前,他酷爱种地、刻苦求学;起兵后,他作战胆小,经常躲在哥哥刘縯的保护伞下。但当昆阳之战爆发后,面对王莽的42万大军,在生死存亡之际,刘秀爆发了惊人的潜力:战前头脑冷静镇定指挥,开战后亲自带着几千兵马对数十万敌军发起冲锋,让战友们大惊:“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
一点都不奇怪,有些人的勇敢,本就不是用来欺负弱者的。
在东亚文学的星空中,夏目漱石与鲁迅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以日本和中国为坐标,以文学为棱镜,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与人性挣扎。若以“国民作家”为标尺,夏...
鲁迅 2025-08-04 藤野先生与鲁迅的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有这样一位日本友人,他的名字叫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不仅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位重要的引路人。那么,藤野先生为鲁迅...
鲁迅 2024-04-14 七月狂想曲是谁的作品?一个带花的女人是四十只癞蛤蟆的深度解读在鲁迅先生的《七月狂想曲》中,有一句令人费解的话:“一个带花的女人是四十只癞蛤蟆”。这句话似乎与整篇文章的主题无关,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鲁迅 2024-01-10 鲁迅笔下的“和尚”与“道士”:为何人们讨厌和尚而不讨厌道士?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字犀利,观点独特。他曾说过:“人们讨厌和尚而不讨厌道士。”这句话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讨厌和尚而不讨厌...
鲁迅 2024-01-10 揭秘真实的鲁迅:超越时代的文化巨擘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真实的鲁迅是什么样的呢?他的生活、性格、思想和成就又如何呢?让我...
鲁迅 2023-12-21 兄弟之间的裂痕:鲁迅与周作人的绝交之谜鲁迅和周作人,这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巨匠,曾是一对亲如手足的兄弟。然而,他们最终却走到了绝交的地步。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兄...
鲁迅 周作人 2023-12-21 黄景仁:人格魅力的独特光芒,才情横溢的文学巨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字或许不如鲁迅、茅盾那样响亮,但影响力却深远的作家——他就是黄景仁。他是一位才情横溢的文学巨匠,他的人格魅力犹如独特的光...
鲁迅 黄景仁 2023-11-27 鲁迅先生反对儒家是因为什么?有什么原因?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然而,在他的一生中,他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始终如一。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反对儒...
鲁迅 2023-10-19 鲁迅先生为什么讨厌卧冰求鲤?有什么不同原因?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一篇...
鲁迅 2023-10-18 鲁迅先生对芥川龙之介的评价是怎样的?鲁迅是如何看待他的?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于文学的贡献无可估量。然而,他的评价并不仅限于自己的同胞,他对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评价同样...
鲁迅 2023-08-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