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明朝自建立后,经历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以及后来的仁宣之治,一直处于盛世之中,其中鼎盛时期是明成祖朱棣所处的永乐盛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在位后能够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同时提倡文教,最终建立了被后世的史学家称为“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
然而,朱棣并非是朱元璋自己选定的继承人。朱元璋晚年,“懿文太子”朱标去世。此时,朱元璋悲痛万分,无奈选择朱允炆继位,但朱允炆资质平庸,难堪大任。
建文帝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下,采取削藩政策,首先便是挑选了几个藩王,免去他们的爵位,但是手段过于残酷,激起了大量藩王的不满。后来,为了震慑这些藩王,建文帝选择了当时实力最雄厚,也是最年长的藩王也就是燕王来下手,想要削除此时还是燕王的朱棣的爵位。朱棣于1399年起兵反抗,在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后,于建文四年攻占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史称“靖难之役”。
一、 朱棣的文治武功
自靖难之役后,朱棣便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在继位之后,由于朱棣得位不正,当时的朝野仍然有许多非议,朱棣必须想法设法使国家达到鼎盛,并且处处宣扬自己是继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和心意,这样皇位才有合法性。
文治上,明成祖时期编撰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保存了我国宋元时期各个学科,各个方向的大量文献资料,为后来编撰《四库全书》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
政治上,朱棣也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迁都北京,建造北京紫禁城,使得整个国家的整个核心统治阶级都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在吏治上,明朝在朱棣时期逐渐形成了内阁制以代替之前的丞相制,并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朱棣开始重用宦官和锦衣卫,极大的加强了帝位的安全程度。
军事上,朱棣也采取一系列措施,保卫疆土。首先收复安南,其次打击大元朝的残存势力,使得元朝势力彻底失去了复苏的机会;同时亲征蒙古,发动了五次蒙古之役,解决了大部分蒙古问题。
二、 郑和下西洋
实施上述措施后,朱棣开始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宏为副使,开始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1405年,明朝的舰队从苏州出发,先后到达占城、马六甲海峡、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和锡兰,并最终由印度折返回京。后来又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七十多个国家,最远甚至到达了非洲东岸。
甚至连清朝的官员在修明史的时候,描述永乐帝在位期间“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当然,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缘由众生纷纭,总得来说主要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以及宣扬大明国威的说法,还有就是获取海外朝贡等目的。
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在此之后便不知所踪。后来据传言说建文帝逃窜海外,并且时刻想着借助这些国家的兵力能够反攻回去。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
而对于宣扬国威这一说法,得到了许多原始史料的支持。第一,下西洋能够“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这样可以与藩国打好关系,形成较好的外交以及商贸环境;其二,认为这是朱棣本人的好大喜功,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是宣传自身的文治武功;其三便是重在宣扬德化,使得这些藩属国能够沐浴明朝儒家文化的熏陶。
获得朝贡就好理解了。这样一方面可以得到藩国的认可,另外可以与这些藩国互通有无,得到一些新奇的宝贝。当然,这个说法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一方面当时明朝人都以天朝上国自居;另外一方面在当时的朝贡体系中,明朝往往会赏赐这个朝贡的国家更多的物品让这个国家使臣带回去。这样这种朝贡在国力强盛时期尚且可以维持,但是在国力衰弱后,就无法继续了,所以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开始让这些藩属国减少甚至取消朝贡。
三、 异族女子
当时,郑和下西洋时,每到一处,都会上岸宣扬大明王朝的文治武功,同时补给一下相关的物资。这个时候,当地的国王往往会上贡珍贵的宝物给郑和,请求他将这些东西带给明朝的皇帝也就是朱棣。而为了彰显大明的国威,郑和往往会回赠给他们一些价值更高的宝物。
后来一个国家的国王在得到赠礼后,为了与天朝的关系更加紧密,便在当地搜集了许多美女赠送给了郑和,让郑和带回去送给大明皇帝,这样的话就能保证和大明有长期稳定的关系。郑和收到这些女子后,便张罗着教导这些女子皇宫中的规矩,以便在后面侍寝的时候能够更加顺从。
郑和返回明朝国土后,便张罗着把这些女子献给朱棣。而朱棣因为国事繁忙,一直到后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想起这些女子,便准备召集其中的女子侍寝。当然这样一段时间也可能是朱棣为了考察这些人,以防止有刺客趁他熟睡的时候刺杀他。
但是,令众人没想到的是,这些女子与汉族女子的长相差别太大。当时,这些女子虽然身材更加高挑,但是五官更加奇特,对于郑和来讲已经见怪不怪了。朱棣却很少见过这种女子,他的审美觉得这些女子太丑,根本不配侍寝。所以当时就让太监把女子带走,并且让郑和在下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把这些女子带回去。
总结:
郑和下西洋这一举措,对当时的明朝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在政治上,帮助了许多东南亚国家,总体上建立起全新的华夷政治体系,同时拓展了朝贡体系,这种朝贡体系是非霸权的;在经济上,开拓了与国外的贸易交流,改进了部分国内的生产;在文化上,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并且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认识。
明成祖朱棣的迁都之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决策。这场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历经十八年筹备的迁都工程,最终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1...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9 耿炳文死守不战:能否成为拖垮朱棣的战略?靖难之役初期,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这位以防守著称的老将,在真定之战中采取“据城坚守、伺机出击”的策略,与朱棣的骑兵...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9-03 方孝孺十族之殇:873条生命背后的忠节与暴政在中国古代株连刑罚的残酷历史中,“诛十族”是仅见于明代的极端案例。1402年,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处以“诛十族”之刑,其宗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1 朱高炽禁海:一场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拨乱反正”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于北征归途,其长子朱高炽以“仁宗”之号登基,开启了大明王朝短暂却关键的“洪熙之治”。这位在位仅九个月的皇帝,却以一道禁海令引发后世...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28 朱棣靖难成功: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朝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燕王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地起兵,最终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开创永乐盛世。这场看似以弱胜强的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21 姚广孝的三大预言:历史迷雾中的权谋与天命在明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姚广孝以“黑衣宰相”的身份独树一帜。这位兼具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通阴阳术数的谋士,不仅主导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战略布局,更以三则预言为后世留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姚广孝 2025-08-18 朱棣为何“杀”张玉?一场权谋与忠诚的双重变奏公元1401年冬,山东东昌城外尸横遍野。燕王朱棣被南军重重包围,危在旦夕之际,58岁的老将张玉率亲兵撕开血路,救出主帅后却陷入敌阵,力竭而亡。这场惨烈的东昌之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14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忠义、伦理与政治的抉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在群臣纷纷跪迎新君的场景中,唯有魏国公徐辉祖独守父亲徐达的祠堂,拒不承认朱棣的帝位。这位朱棣的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13 刘大夏“毁海图”事件:历史迷雾中的时间与真相在中国航海史上,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与《郑和航海图》的失传,始终是令人扼腕的遗憾。而关于“刘大夏毁海图”的传说,更将一位明代名臣推上风口浪尖。然而,这一指控的真相...
郑和 2025-08-06 朱棣:从藩王到帝王的身份嬗变与权力重构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权力谱系中,藩王与亲王作为皇室宗亲的重要封爵,既承载着维护统治的使命,也暗含着威胁皇权的隐患。明成祖朱棣的传奇人生,恰是这一矛盾的典型写照——他...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