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8月,魏国发动三路大军灭蜀,随着蜀主刘禅的投降,仅三个月蜀国灭亡。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郡安邑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一带)人。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重臣、书法家,曹魏尚书卫觊之子。卫瓘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仕官于曹魏,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职。到了公元263年,卫瓘以监军身份参与伐蜀战争。蜀汉亡后,卫瓘与钟会一道逮捕邓艾;钟会谋反时,卫瓘又成功平息叛乱,命田续杀邓艾父子。因此,对于姜维、钟会、邓艾这三位名将,都是被卫瓘一手除掉的。那么,问题来了,蜀汉灭亡后,除掉三位名将的卫瓘,最终是什么结局呢?
一
首先,景元四年(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卫瓘以监军的身份并持符节监督邓艾、钟会的行动,并率领1000兵马。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卫瓘直接掌握的兵马不多,但是,监军的身份,促使卫瓘得以监督邓艾和钟会这两位大将,甚至还可以在危急时刻先斩后奏。而这,自然是卫瓘除掉钟会、邓艾等人之后,却能够不受惩处的重要原因。
公元263年,在邓艾兵临成都后,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这意味着蜀汉的正式灭亡。在蜀国灭亡之后,邓艾居功自傲。因此,钟会和卫瓘联合向司马昭诬陷邓艾,意思就是邓艾已经有谋反的迹象了。于是,司马昭下令将邓艾关押起来,并送到都城洛阳。
在邓艾被关押起来之后,卫瓘和钟会之间,并没有和睦相处,而是互相发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日,钟会抵达成都后,决意谋反。次日,他便以为郭太后致哀为由,将胡烈等曹魏将领、官吏请至蜀国朝堂,趁机将他们软禁起来,并举兵叛乱。
这时所有士卒只想着班师回朝,所以,钟会的叛乱是不得人心的。钟会把卫瓘留在身边商量此事,在木片写上“欲杀胡烈等”给卫瓘看,卫瓘不答应,两人便开始互相猜忌。紧接着,卫瓘故意泄露了钟会的计划。结果,钟会和姜维,都死于乱军之中了。在钟会之乱被平定后,邓艾的部下想要追上囚车救出邓艾,迎接他回成都,卫瓘自认为和钟会一起诬陷邓艾,担心会有变故,就派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邓艾于三造亭,杀死邓艾父子。起初,邓艾进入江油时,田续不敢前进,邓艾想要杀了他,不久又放了他,等到卫瓘派遣田续,对他说:“可以报在江油受辱的仇了。”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姜维、钟会、邓艾这三位名将,都是直接或者间接被卫瓘杀掉的。而在除掉这三位名将之后,卫瓘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获得了重用。
二
回到曹魏之后,卫瓘担任镇西将军。不久即转任都督徐州诸兵马、镇东将军,进封爵位为菑阳侯,卫瓘的弟弟卫寔也受荫赏,获封开阳亭侯。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2月),晋王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彼时,卫瓘倍受晋武帝的信任。他先转任征东将军,不久进爵为菑阳公。泰始五年(269年),卫瓘被改授为都督青州诸兵马,兼任青州刺史。后加号征东大将军、青州牧。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卫瓘镇守一方的时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意味着卫瓘还是颇有一番才能的。
泰始七年(271年),卫瓘担任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兵马,兼任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司马炎听从卫瓘之前的意见,设立平州,后来更是让卫瓘执掌平州。卫瓘在任内又离间北方鲜卑诸部,促使西晋北部的防御压力明显减轻,这也为西晋发动消灭东吴的战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面对屡立战功的卫瓘,晋武帝司马炎自然是不吝赏赐的,比如将卫瓘的儿子封为亭侯等。咸宁四年(278年),卫瓘被征召入朝,升为尚书令,加侍中。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卫瓘为人严谨,对待部下比较严厉,看待诸尚书如同自己的僚佐、尚书郎如同自己的掾属。
公元280年,西晋消灭了东吴,彻底结束了三国时代。太康三年(282年),卫瓘又升任司空,仍领尚书令、侍中。卫瓘为人注重效率,深得朝野上下赞誉。晋武帝将其女繁昌公主下嫁与卫瓘第四子卫宣。后来,卫瓘又领太子少傅,加一千步卒、一百骑兵及鼓吹于府中。对此,在笔者看来,在西晋宗室联姻之后,卫瓘的地位自然非常显赫了。对于这个时候的卫瓘,显然可以称之为西晋重臣了。
不过,卫瓘的儿子卫宣娶了公主后,有沉溺于酒色的过失。外戚杨骏平素与卫瓘不和,于是诋毁卫宣,使得晋武帝下诏让二人离婚。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卫瓘即惭愧而又惧怕,于是请求告老逊位。对此,晋武帝司马炎以卫瓘为太保,以菑阳公身份回家。对此,在笔者看来,西晋建立之初,外戚和宗室之间的斗争,可谓十分激烈,这也成为西晋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卫瓘也受到了牵连。当然,对于卫瓘来说,这还不是最终的结局。
四
最后,永平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由太傅杨骏辅政。对此,在笔者看来,晋武帝司马炎的去世,自然是西晋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之后,西晋内乱频发,根本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元康元年(291年),杨骏被楚王司马玮矫诏诛杀,作为晋惠帝司马衷老师的卫瓘与汝南王司马亮一起执掌朝政,录尚书事。但是,因为卫瓘得罪了司马玮,又因为执掌大权,受到了贾南风的忌惮,所以,这导致卫瓘又一次被免去了官职。
不久之后,马玮派清河王司马遐率部包围卫瓘的府邸,将卫瓘及其家人杀害。事后,卫瓘之女及国臣重卿们经过百般奔走、上书,卫瓘一案才得以昭雪,司马衷下诏追赠卫瓘假黄钺、兰陵郡公,追谥成公。但是,不管怎么样,卫瓘最终都是被冤杀的结局,这其实和灭蜀之后的邓艾极为相似。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由于卫瓘的秉性刚直,触怒了朝廷中的一部分权臣,尤其触怒了善使权谋的贾皇后,才招来了杀身之祸。
此外,卫瓘是魏晋时期书法世家卫氏书派的关键人物,在这个世家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卫氏一门四代,在魏晋时期,形成了典型的书法世家。三国时期,卫觊与钟繇比肩,经过晋代卫瓘、卫恒、卫夫人等人的宏扬,形成了卫氏书门家风。在此过程中,卫瓘承前启后,实为这个书法世家的奠基人。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卫瓘善隶书及章草。不仅兼工各体,还能学古人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
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两年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时,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笑死司...
刘禅 司马昭 2025-09-04 乐不思蜀:生存智慧与历史责任的辩证之思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宴会上面对司马昭的试探,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句。这一场景被《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完整记载,并演变为成语“乐不...
刘禅 司马昭 2025-08-14 永嘉之乱中的刘禅后代:乱世浮沉与家族命运的终结公元311年,匈奴军队攻破西晋都城洛阳,史称“永嘉之乱”。这场战乱不仅终结了西晋王朝,更将无数中原士族卷入生死漩涡。在洛阳陷落的惨剧中,蜀汉后主刘禅的后代成为历...
刘禅 2025-07-31 陈祗算忠臣吗:历史迷雾中的权臣悖论在蜀汉后期波谲云诡的朝堂上,陈祗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这位被后主刘禅追谥为“忠侯”的尚书令,既因破格提拔姜维北伐、制衡宦官黄皓等举措被部分史家视为“权臣中的能臣...
刘禅 2025-07-15 霍弋与姜维联手:蜀汉末年的“如果”与历史的必然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汉灭亡。此时,远在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的庲降都督霍弋,与驻守剑阁的姜维,均未料到政权崩塌如此迅速...
刘禅 2025-06-23 郤正试探刘禅:乱世忠臣的无奈与智慧在三国鼎立的动荡时代,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命运充满了波折。而在这段历史中,秘书令郤正对刘禅的试探,不仅揭示了乱世中臣子的忠诚与智慧,也映照出蜀汉政权末期的复杂局势...
刘禅 2025-05-16 刘禅在位41年之谜: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刘禅作为蜀汉后主,在位长达41年,其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作品中被贴上了“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等标签。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资料,...
刘禅 2025-04-21 刘禅:昏君还是明君?历史真相的深度剖析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因其独特的经历和复杂的性格,成为了后世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是昏庸无能的代表;也有人认为他并非一无是处,在...
刘禅 2025-04-01 刘禅:被误解的“扶不起的阿斗”还是权力旁落的君主?在历史的长河中,刘禅,这位蜀汉末代皇帝,常常被后人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这一称呼似乎暗示了他是一个无能且依赖他人的君主,尤其是在与丞相诸葛亮的对比之下。然而,...
诸葛亮 刘禅 2025-03-21 刘禅对诸葛亮:是君臣更是“父子”,情深意重在三国历史的篇章中,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作为蜀汉的末代皇帝,刘禅对丞相诸葛亮的态度究竟如何?是否真的如史书所载,将诸葛亮当做父亲一般看待?君臣之礼,...
诸葛亮 刘禅 2025-03-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