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军阀割据,战乱横生的年代。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似乎是铁打的正面主角,但实际上,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大多都是为了自己的王霸大业在你争我夺。
直到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应算最太平的一块宝地,江东地区后来的繁荣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起建,孙权对中华民族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着不朽功绩的。
曹魏政权云集着各路贤才良将,但大体上也就是曹氏一派和保皇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在曹丕篡汉之后,就成了曹家与司马家等氏族的争斗了。虽说曹魏政权看似天南海北哪里的都有,又是曹操东征西讨在各个时期收拢的部下,若论派系应该非常杂乱,但实际上却恰恰不是很乱,因为除了曹家亲族和保皇派的一些中坚力量外,其余人等几乎都是降臣叛将出身,之间关系又太过复杂,所以根本无法构成具有规模的派系。
与曹魏相反,蜀国从表面上看,仿佛刘备的威望可以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绝对掌握着蜀国的中央政权。但实际上讲,至少在蜀国建国之初,最为鼎盛时期,内部的派系之分最是清晰。这是因为蜀国众部将大多都是刘备一手提拔栽培,跟随其东征西战多年之人,这些人始终都在刘备阵营,地位也都非常稳定,其属下将士常年累月跟随自己,自然就逐渐形成了蜀国内部的各个派系。
或是在失去旧主后投靠刘备者,他们之前本就是一方豪杰,在跟随刘备后也一直没有离开,地位十分稳定,自然也就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派系。
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在称帝之后一改之前仁义之君的姿态,开始严格要求属下文臣武将的原因。当时包括诸葛亮、赵云等人都能看出,他们的主公变了,可他们也知道,这就是帝王之术,因为蜀国内部存在着诸多派系,只有严格要求下属,并且秉公执法才能使得各派系不出乱子,更不会引起内部争斗。
那么,蜀国究竟有多少个派系呢?
个人认为,至少在蜀国鼎盛时期,内部存在着五大派系,此五大派系无论从形成的经过还是属下将领的组成都十分明显,在对外问题上,五大派系始终能够保持统一,均尊奉刘备调遣,但在内部,五大派系属下的将领虽没有什么明显矛盾,但互相之间还是存在的里外之分,仿佛各个小山头一般。
其中,最大的一股派系自然是刘备自己的嫡系了。笼统的讲,刘备的嫡系还是要涵盖诸葛亮、赵云、关羽和张飞的,但因为关羽属下自成一派,又独自坐镇荆州,所以关羽一派只能算是刘备的一个旁支,而不能算作自己招手即来的嫡系。
而他的另一个把兄弟张飞也是独自坐镇阆中,但距离刘备较近,属下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势力规模,所以张飞还暂且算作刘备的嫡系近支,这也是为什么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先后做了蜀国皇后的原因。另外,赵云、诸葛亮等人在蜀国初期最为鼎盛的时候也都在刘备身边,作为一路追随他走到最后的两个近臣,自然是嫡系中的嫡系了,另外还有简雍、糜竺、孙乾、王平等人也在其中。
关羽虽说是刘备的把兄弟,若论亲近,自然是其嫡系。但关羽在蜀国建立以后就从未在刘备身边,恐怕至死也没去过成都皇宫面圣,所以在蜀国建立以后,关羽并不能算作刘备的身边人,只能算是镇守荆襄的蜀国东路统帅。而且,关羽属下一直都云集着一批铁杆心腹,在镇守荆襄期间更是文臣武将众多,均视关羽为自己主公,所以关羽虽然是刘备的兄弟,也是其心腹之人,但早已自成一派,算是刘备的一个亲近旁支。
关羽属下将领包括其义子关平,亲随周仓、廖化,还有糜芳、马良、赵累、傅士仁、伊籍等人,其部下无论从能力还是战力上讲,都要比当年刘表统领荆州时还要强。
除刘、关二人外,蜀国的第三大内部派系就属以李严为首的原巴蜀一派了。巴蜀原有势力中,以文臣居多,武将本就平庸,且为数不多的都战死了。只有严颜、吴懿等人还可称作名将,有着一定统兵能力。
相比武将,巴蜀原有势力中的文臣可谓名士众多,其中很多人在刘备死后都成了蜀中的当家栋梁,辅佐二世主刘婵为蜀国之后的四十年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就包括李严、黄权、费观等人,包括后来的蜀汉四相之一的费祎也是其中之一。
在蜀国内部,除了此三大派系之外,马超的马家军自然算是一支蜀国的外来势力。马家军以马超、马岱兄弟为首,本来就不是刘备嫡系,连旁支都算不上,归属刘备后依然自成一派,如同蜀汉政权的雇佣军一般,不过在马超死后,群龙无首的马岱等人还是逐渐归入到了诸葛亮麾下,成为诸葛亮六次北伐的一大中坚力量。
蜀中五大派系中的最后一个,看似是一盘散沙,但却都是来自同一地区,那就是在刘备取得荆州之后打下的零陵、桂阳等四郡,这些地区在被刘备攻取后,文臣武将大多归顺了刘备,其中武将居多,自然以名声最大的黄忠为首,在黄忠死后,魏延就是他们这些人的领军人物。这些人虽没有形成统一的势力,但因为都是在同一时期归顺的刘备,又不属于任何派系,所以自然也可算作自成一派。
蜀国在鼎盛时期,虽然内部有着此五大派系,但相互之间却十分友好,又能抱成一股绳同仇敌忾。这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是追随刘备多年之人,即便是后来归顺的黄忠、马超等势力也是要么与曹操有着国仇家恨,一心复仇者,要么均是职业军人又受刘备大恩,所以对刘备自然是马首是瞻。在黄忠、马超去世后,这些群龙无首的将领也都与荆州败归的关羽余部和赵云等刘备生前的亲随嫡系统一归属到诸葛亮帐下,使得诸葛亮成为蜀汉朝廷中独掌大权的人物,也成为周公一般的一代贤相。
但无论是刘备生前的蜀汉鼎盛时期,还是后来的诸葛亮辅佐幼主,蜀汉政权虽然内部派系分明,却从无发生过大的内乱,这也足以证明了刘备识人善任和极具凝聚力的能力,他为蜀汉打下了一个好底子,即便在之后诸葛亮辅佐幼主时,文臣武将们还会念及先皇的恩泽忠心事主,甚至放弃各自派系间的利益得失携手发展国家,北伐中原,意图完成刘备生前遗愿。
可惜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穷兵黩武,六次北伐使得蜀中大伤元气,又都无功而返,最后还是没有达成刘备的夙愿。
清朝名士赵藩为武侯祠写的对联就明示了蜀汉中后期诸葛亮的一大败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说的就是蜀汉没能完成统一夙愿,主要是因为诸葛亮作为一代贤相,知人善任治理国家的能力很好,但他并不是个真正知兵的人。因为他不懂得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道理,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还要数次攻伐,耗尽了国力,又怎能在机会到来时拿出实力一举成功呢?这也就是蜀汉失败的主要原因吧。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王连:从南阳县令到蜀汉重臣的传奇人生在汉末三国乱世中,王连(字文仪)以南阳郡为起点,历经刘璋、刘备两代政权,最终成为蜀汉政权中掌管经济命脉的核心人物。他的仕途轨迹与历史选择,既折射出乱世中士人的生...
刘备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