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魏国灭蜀之战发生在三国的晚期,魏国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对蜀汉政权发动最后的战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他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同时派遣了钟会、邓艾以及诸葛绪三位大将兵分三路对蜀汉政权发起全面的进攻。蜀汉政权也在将领姜维等人的带领之下奋起反抗,奈何敌我力量太过悬殊,蜀汉政权根本无力反抗,最终遭遇了覆灭的结局。
在司马昭的一声命下,十八万魏国军队兵分三路大举南下。其中西路军队由邓艾所带领,直接对姜维发动攻击,而中路军队则由诸葛绪带领,从阴平的桥头切断姜维方面的后路。东陆军队则由钟会率领着主力部队十万余人,兵分两路,对汉中地区发起进攻。
在敌军大举来袭的消息传回蜀汉政权之后,刘后主立刻派遣军队增援姜维,并重新调遣军队在阳安关口驻守,防守钟会军队发动突然袭击。
这姜维也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在魏国军队发起全面的战争之际,他便重新对国防进行了部署,让汉中地区的军队不得擅自交战,退守到汉城防守。
在钟会接到消息之后,他立刻派遣将领对汉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而他自己则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阳安关。魏兴地区的太守刘清从子午谷中出发,与魏国的主力部队顺利会师,他们一行人立刻兵临关城城下。这关城守将本来想带领军队坚守在此,但由于他手下的一位部将因为被蜀汉政权降职的缘故,而对皇帝怀恨在心,就不安好心的建议主将出战。
又趁着主将外出征战之时,此人竟然主动投降于魏国军队,导致城池陷落,主将也落得个战死沙场的结局。而在这时,蜀汉政权除了坚守的黄金城以及汉城之外,汉中地区的大多数城池已经被魏国方面占领了。钟会得知魏国方面已经成功占领关城之后,十分喜悦的收下了其全部粮食,并继续派遣两万军队包围汉城,自己则带着东路大军直逼剑阁。
在钟会展开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同时,西路军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邓艾首先就让多地的太守分别从东西北三面对姜维发起的攻击,而这姜维却因为知道魏国军队已经顺利进入汉中的消息,担心阳安关失守,剑阁局面危急,便没有做任何的抵抗,只是希望能够赶紧赶到关城地区援助。奈何魏国军队早就有所准备,早早地切断了姜维的退路,让姜维一度陷入了困境之中。
姜维无奈,只好带领军队从一路小路出发,绕到了诸葛绪的后方,假装做攻击之状。而这诸葛绪害怕自己的后路被阻断,在急忙之下向后撤退三十余里,这才使得姜维趁机越过了阴平桥头。等诸葛绪察觉过来之后,即使立马追赶,但也来不及。
姜维一路上抓紧时间向南撤退,在这途中他也与正在北上的其他蜀汉政权的援军部队相会合。还没等到他们到达,就已经听说了关城失守的消息,蜀汉军队只有退守在剑阁,以此抵御魏国军队的入侵。
这剑阁最为出名的便是他险峻的地理位置,实在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关口。姜维也对此十分清楚,因此利用这个地形的优势在此列阵。即使这样,姜维仍旧害怕魏国方面的军队,因此特意向刘禅求救。刘禅得知立刻派遣使臣出使东吴,请求东吴救援。东吴几乎是立刻就派遣了一批大臣前来完援救蜀汉,但路途遥远,远水救不了近火,蜀汉军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而钟会的军队被蜀汉大军阻碍在剑门关之外,不能继续向前推进,这剑阁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实在是不能放弃。于是钟会就主动向姜维写信,想要说服姜维投降,但姜维忠贞不二,严辞拒绝。
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推进,大军的粮食消耗也实在太多,魏国方面一度想要撤退,幸好在这种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计谋,就是建议从剑阁西北部出发,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在想到这个办法之后,邓艾就在自己的军营之中开始挑选精兵悍将,并邀请诸葛绪跟随他一同前往。
奈何这诸葛绪却认为朝廷只让他负责拦截姜维,并没有让他继续向西方推进,于是就拒绝了邓艾合作的请求,直接率领军队前往白水与钟会军队会合。而这钟会也很是支持邓艾的想法,为了能够得到诸葛绪手中的力量,还秘密禀告了司马昭此人太过胆小,使其被召回洛阳之中,其部下全部归于钟会领导。
没有了阻碍力量之后,魏国方面便依照着之前的计谋不断的向前推进,最终成功的通过了阴平的险阻之路,成功抵达江油地区。这江油同样也是一个崎岖的天险之地,但镇守在此的蜀汉军队却在发现魏国军队突然从天而降,不由得感到惊慌,甚至没有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于魏国。
在江油彻底失守之后,刘禅便派遣诸葛瞻前来援救,但由于这位将领实在是太过心慈手软,导致军队不断的发生败退。最终蜀汉政权再也没有能够与之相对抗的军队,大多数的城池全部都被魏国方面占有。
眼见着魏国军队已经逐渐逼离蜀汉政权的政治中心成都,但是这个时候蜀汉政权的全部兵力几乎都在外围抵抗魏国军队,实在是无力援助成都。等邓艾进入阴平的时候,百姓们就发生了一阵骚动,纷纷逃入了山林之中,即使官府极力阻止,也仍然不能禁止。
而当诸葛瞻遭遇失败的消息传回蜀汉政权之后,各地的官员更是望风而降,使得成都也一度陷入了惊慌之中。就这样,几乎没有任何的抵抗,成都就被魏国军队所占领了,这也标志着魏灭蜀之战的结束,蜀汉政权也正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蜀汉末年的政治漩涡中,宦官黄皓以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形象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关于其最终结局,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被司马昭凌迟处死”,但这一说法实为《三国演义...
司马昭 2025-09-10 司马昭之死:一场被艺术加工的历史迷雾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两年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时,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笑死司...
刘禅 司马昭 2025-09-04 乐不思蜀:生存智慧与历史责任的辩证之思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宴会上面对司马昭的试探,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句。这一场景被《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完整记载,并演变为成语“乐不...
刘禅 司马昭 2025-08-14 司马师与司马昭:权力接力中的兄弟共谋与历史分野司马师与司马昭,这对生于河内温县的兄弟,以截然不同的性格与手段,共同完成了司马氏从权臣到帝王的转型。作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嫡子,他们既是血浓于水的兄...
司马懿 司马昭 2025-08-07 西晋的开国之君:司马炎的崛起与统治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是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河内司马氏家族,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掌控曹魏...
司马懿 司马昭 2025-07-07 贾充与司马昭:权力漩涡中的忠诚与猜忌公元265年,司马昭因中风骤逝于洛阳,其子司马炎随即代魏建晋。然而,在后世野史与民间传说中,司马昭之死却被蒙上一层阴谋色彩——“贾充毒杀司马昭”的流言流传千年。...
司马昭 2025-06-23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由来与深刻寓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广为人知的历史成语,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的野心或阴谋暴露得极其明显,以至于连普通人都能轻易察觉。那么,这句成语究竟是谁说的呢?它背...
司马昭 2025-03-26 司马昭是否知晓邓艾被冤枉?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名将邓艾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而名垂青史。然而,在灭蜀之战立下大功后,邓艾却遭遇了悲惨的命运,被诬陷谋反,最终身死族灭...
司马昭 2025-03-20 司马昭之心:为何人尽皆知及其表现探析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以其英雄辈出、智谋纵横而著称。在这一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司马昭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深沉的心机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了...
司马昭 2025-03-13 司马昭的心机:深沉难测,连司马懿亦难及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司马家族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沉的心机,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奠定了西晋王朝的基础。其中,司马昭作为司马懿的次子,其心机之深沉,连其父司马懿亦难...
司马懿 司马昭 2025-03-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