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军,为何没了多尔衮就失去了军魂?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
八旗军在满清时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在制止分裂、平息国内动乱方面,八旗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就是这样一支作战经验丰富,保家卫国的大军,却在多尔衮死后势力急转直下,这又是为什么?
建八旗军,征战四方
八旗制度一开始只是满洲人的狩猎组织,满洲人也就是女真人。当时由于女真人出去狩猎的人太多,需要有一个统领指挥者,领头人被称作牛录额真,而一同狩猎的组织就被称作牛录。
女真族人当时也会遇到外敌,而在碰上敌人时,牛录不仅是一个狩猎组织,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大军组织,由此具备了军事职能。
女真人为了能够有更多人参与狩猎或者战斗,而要让其方便统领和指挥,就需要将各个小牛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组织,这些组织都是牛录,也不便于区分。
于是为了在整个牛录组织中便于区分彼此,女真人就确立用旗帜来做区分,旗帜本是固山的意思,不过在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旗,因而比牛录组织更大的组织就被称作旗。
公元1584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用黑旗作帜起兵,当时他还是明代的建州左卫。五年之后,建州三卫逐渐一统起来,而其中管辖的人数也逐渐变多,努尔哈赤就单独设置了一个红旗军,并且自己亲自统领红旗军,此前的黑旗军则交给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统治。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重组定位,他依照女真族的一项军事及社会组织编排方式,将牛录的人数做了限定。
其中,三百人是一个牛录单位,五牛录是1甲喇,而1甲喇又组成一个固山单位,即一个旗。牛录、甲喇、固山的头领便在其后加个“额真”即可,之后牛录分别隶属于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公元1615年,建州几乎吞并了全部女真部落,只剩下叶赫氏,牛录组织已经比刚起兵的时候多了上百倍,努尔哈赤手下超过50000人。
由于人数太多,努尔哈赤又对牛录进一步改革,把红旗、白旗和黑旗全部分裂开来,红旗变成了正黄、镶黄,白旗也有正白、镶白以及正蓝,黑旗痛白旗类似。
这样一来,整个牛录组织就被分成为八旗,而当时努尔哈赤是正黄和镶黄两旗的旗主,另外,皇太极是正白旗主。
自此,满洲八旗军正式建立,而后八旗不断扩充,接连不断地战斗,八旗军屡屡获胜,同时也因此获得封赏。
当时努尔哈赤按照明代时候的奖赏设置,还给了他们一种名为“敕书”的东西,简单来说,有了敕书,后世子孙可以永远承袭自己的职位,到了进关之前时,满洲八旗中的人已经成为贵族阶级,享受各种优待。

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攻打明军,一举夺得辽东地区。明军屡战屡败,深知打不过擅战的八旗军,于是便准备修建城墙以作防守。
后金同样在思考别的作战方法,他们正要准备研制火器,但努尔哈赤已经病逝。之后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登基,在他即位以后,又对八旗军做出改革,并培养了众多卓越将领,多尔衮也位列其中。
努尔哈赤当时死在宁远城,八旗军一直久攻不下,后来皇太极转换阵地,攻打遵化,一举入关。
公元1631年,八旗军又研制了火器,在之后的征战之中,八旗军屡屡获胜,最终八旗军以少胜多,战胜明军。
公元1664年,清军入关打仗,彼时的八旗军依然是抗敌的中坚力量,而后帮助清代灭明。
久未与战,功夫荒废
八旗军在长期的积累下,实力愈发雄厚,清政府入关以后,也不得不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因此为了以防万一,统治者想方设法地要削弱八旗军的势力。
其实统治者之所以认为八旗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与那时的政治制度不无关系。当初努尔哈赤一统八旗军的时候,军中议事需要所有人商讨而定,没有谁能一家独大。

但是到皇太极时,努尔哈赤一死,一时之间也找不到继承人,皇太极就想方设法逼死了努尔哈赤的皇后。这也让她的3个孩子跟着遭殃,他们手下的八旗军也被削弱,其中就包括多尔衮的八旗大军。
皇太极不仅削弱了其余八旗的势力,还妄想自己称帝,以此来做到集权。之后又将八旗军分为了上三旗及下五旗,而身份地位一目了然,皇太极领导的旗军都在上三旗之列。
只是由于当时众人还要一起抗敌,因此皇太极的这种做法在那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八旗军的性质。
之后皇太极去世,他身后也没有继承者,众人协商后让他的第九个儿子做了皇帝,而多尔衮则是摄政王之一,辅佐皇帝执政。
原本已经渐渐走向皇权集中制,但是经过这一设置,又变成了众人商议谋事。多尔衮摄政后,也想加强自己的军权,于是又将自己统领的镶白、正白 两旗加入了“上三旗”之列。
这种众人共商谋事的摄政方式被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当时清代成功入关,也是在这样的制度之下。
之后多尔衮去世,顺治帝还给他追封,送至太庙,并且优待其后人。但仅过了一年,就有多尔衮的政敌来揭发他生前的种种恶行,多尔衮被追夺了所有封典,甚至惨遭毁墓掘尸。
此后,多尔衮所率八旗军也已彻底遭殃,因此八旗军遭受严重损伤。

随着清代政府的逐步稳定,战乱相较之前也越发地少,因此八旗军在入关以后,可谓是休养生息,没有了外界的精神压力,士兵们在内心深处自然也感到放松。
而这样放松的后果,就是战斗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当时的皇帝意图使清代汉化,从而也进一步压制了八旗军,并且为了使他们安分,还给了高官厚禄来蒙蔽他们的双眼。
渐渐地,八旗军沉迷于吃喝玩乐,长久不经沙场的他们,再也不是过去那个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八旗军。
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坛中,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即“大玉儿”)与睿亲王多尔衮的爱恨纠葛,始终如一团迷雾笼罩着历史长河。这段关系既是满蒙贵族联姻的政治产物,又因权力博...
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什么关系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10-17 权倾朝野却止步皇位:多尔衮为何放弃称帝的深层博弈清初政坛的风云变幻中,多尔衮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符号。他手握正白、镶白两旗精锐,掌控八旗兵力的四分之一;他以摄政王之尊统率清军入关,定鼎中原;他甚至在顺治五年被...
顺治为什么出家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10-15 太后下嫁迷雾:多尔衮与孝庄的权力博弈与历史想象清初历史中,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始终笼罩在层层迷雾中。野史笔记、影视作品将这段历史渲染成“痴情王爷与隐忍太后”的凄美爱情,而正史却仅以“叔嫂”二字定义两人关系...
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什么关系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10-13 权臣绝嗣之谜:多尔衮十妻四妾为何仅留一女?清初摄政王多尔衮一生征战沙场、权倾朝野,却因无子嗣留下历史谜团。这位手握大权的亲王坐拥六妻四妾,却仅得一女东莪格格,其绝嗣之谜背后,交织着战争创伤、权力博弈与医...
多尔衮怎么死的 东莪 2025-10-13 鳌拜与多尔衮:谁才是皇权的真正威胁?清初政坛,多尔衮与鳌拜两位权臣的崛起与衰落,构成了皇权与臣权博弈的典型样本。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掌控朝局七年,其权力之盛甚至超越皇帝;鳌拜则以辅政大臣身份专权九年...
多尔衮怎么死的 鳌拜 2025-10-09 多尔衮子嗣之谜:唯一女儿背后的身体与历史密码多尔衮(1612年—1650年)作为清初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其一生仅有一个女儿爱新觉罗·东莪的史实,始终是清史研究的焦点。结合《清史稿》《清实录》等正史记载与当...
多尔衮怎么死的 东莪 2025-10-09 多尔衮未自立为王的深层真相:权力博弈中的理性抉择在清朝入关的关键历史节点,多尔衮作为实际掌权者却始终未迈出称帝的最后一步。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选择。从八旗制度到权力制衡,从继承传...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9-25 兄弟阋墙与权力更迭:代善与多尔衮的宗室权力博弈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爱新觉罗·代善与爱新觉罗·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家族的核心成员,其关系贯穿了后金至清朝政权交接的关键节点。从血缘纽带到权力角逐,从战场协...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9-24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抉择1644年,中国历史因吴三桂的决策发生根本性转折。这位手握山海关重兵的明朝将领,在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多尔衮的夹击下,最终选择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这一决策并非...
多尔衮怎么死的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2025-09-15 爱新觉罗·多铎:清初开国名将的功过人生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朝初年宗室名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他...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7-3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