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元年七月,孟达率自己四千部曲,叛蜀投魏。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资料小编带来的文章。
孟达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人,由于正史之中并没有为其列传,导致其史料极为零碎,而其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选择,分别是背刘璋投刘备、叛蜀投魏和叛魏被杀。那么,孟达投靠刘备之后,为何又会在关键时刻叛蜀投魏呢?我们不妨通过支离破碎的记载来分析一番。
孟达“恃才好术”的性格,导致刘备对其信任有限
根据《三国志·蜀书·法正传》的记载,我们得知孟达是在建安初年(196年之后),因天下饥荒,与同郡人法正一起入蜀投靠的刘璋,但两人在刘璋手下过的并不如意。法正曾经常和益州别驾一起“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孟达应该也是如此。因此,在法正被刘璋派去交好刘备之时,孟达应该也得以认识了刘备。
在刘璋引狼入室,刘备夺取益州这一系列战役中,孟达的所作所为并未见于史料,但《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有“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的记载,可见孟达早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前便已经投靠了刘备,并在益州平定之后被封为了宜都太守。
汉中之战后,刘备开始在东西两个方向扩张,没有参加汉中之战的孟达开始出现在战场,《三国志·蜀书·刘封传》有载“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类似)。
不过,这段记载有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在孟达受命进攻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之时,刘备以“恐达难独任”为由,竟然派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夺取了孟达的军事指挥权。更为重要的是,平定三郡之后,连投降的申耽、申仪兄弟都获得了封赏,可孟达却丝毫没有获得赏赐。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从孟达降曹之后魏国大臣的评价来看,孟达并非没有治军能力。那么刘备以刘封取代孟达,便只有了一种可能,那便是《三国志·魏书·刘晔传》中,刘晔对孟达的评价“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而在《晋书·宣帝纪》中,也有“帝(司马懿)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的记载,也就是说,孟达自持才能、喜好权术,而且忠诚度很值得怀疑。
由于孟达的这种性格原因,刘备并不能对其全盘信任,再加上上庸三郡实在太过重要(如上图),刘备因而派了刘封前去坐镇。然而,令刘备没有想到的是,刘封与孟达之间的矛盾,竟然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孟达与刘封之间的矛盾,关羽死后孟达直接叛蜀投魏
关于孟达与刘封的矛盾,史书虽然没有交代前因后果,但从各种零碎的记载来看,两人的矛盾不仅极为尖锐,且孟达基本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而从各种史料来看,孟达的叛蜀投魏,与刘封长期以来对孟达的侮辱和欺压有着直接关系。
关于刘封与孟达的矛盾,史料中多有记载,例如《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便有“(刘)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也就是关羽兵败麦城、孟达叛逃魏国之后,刘备最终令刘封自尽,而刘封的两项罪状便是侮辱孟达和拒援关羽。又如《三国志·蜀书·费诗传》中,在诸葛亮写给孟达的信中也提到“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
而直接表明孟达的反叛与刘封长期欺凌有关的史料,同样有不少,例如《三国志·蜀书·刘封传》有载,“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这里解释一下,“鼓吹”指的是军乐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刘封此举无疑是对孟达的一种侮辱。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直接表明“蜀将军孟达屯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协;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余家来降。”司马光直接指出,孟达之所以投降曹魏,主要源于刘封的“侵陵”。
鉴于《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有“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的记载,因而很多人认为孟达叛变的原因是“达既惧罪”,也就是孟达担心刘备追究不救援关羽的责任。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前文不难看出,刘封才是上庸三郡的实际指挥官,而孟达已经丧失了指挥权,根本无权决定是否支援,拒援关羽的责任主要在刘封,而从刘备对刘封的处置能看出来,刘备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那么,“达既惧罪”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由于刘封的错误决定导致了关羽的兵败被杀,同时又因为刘封长期对孟达欺压导致孟达心有余悸,害怕被刘封当做替罪羔羊,这才铤而走险,甚至不顾留在蜀中一家老小的安危,最终投降了曹魏。
不过,孟达的投降并非不告而别,根据《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孟达在投降之前,还曾给刘备留下了一封书信,这应该便是清朝严可均所撰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所提到的“辞先主表”,全文如下:
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以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咎犯谢罪,逡巡于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洁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臣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也。
在这份《辞先主表》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孟达的无奈和悲伤,文中孟达更是以申生、伍子胥、蒙恬、乐毅等为国尽忠但又不得善终的古人而自喻,也体现出了孟达当时的无奈心情。由此可见,孟达从内心深处是不愿降魏的,或许也正是因此,日后才会再生回归蜀汉的想法。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 公孙瓒为何“放手”赵云:乱世中的人才博弈与命运抉择汉末群雄割据之际,公孙瓒与刘备的同窗情谊,意外成为赵云人生转折的起点。这位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常山名将,从公孙瓒麾下转投刘备阵营的过程,绝非简单的“赠予”或“背...
赵云 刘备 2025-08-15 文聘为何未追随刘备:立场、性格与历史抉择的交织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刘备以“仁德”著称,广纳贤才,但荆州名将文聘却始终未入其麾下,反而成为曹魏的得力战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是立场对立、性格差异与时代洪流...
刘备 2025-08-13 诸葛亮有后悔跟刘备吗?——从理想主义到历史宿命的必然选择诸葛亮是否后悔跟随刘备?这一疑问跨越千年,始终萦绕在《三国演义》读者与历史研究者心头。若以“功成身退”或“个人得失”为标尺,答案或许令人唏嘘;但若回归历史语境,...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2 三国邴原:青州朱虚走出的清廉名士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北海朱虚(今山东潍坊安丘市凌河镇红沙沟一带)走出了一位以清廉自律、德才兼备闻名的名士——邴原。他虽未如曹操、刘备般叱咤风云,却以“...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8-11 临终断言:刘备为何断定马谡“不可大用”?公元223年,白帝城永安宫的烛火摇曳,奄奄一息的刘备将诸葛亮召至榻前,留下那句流传千年的政治预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五年后,街亭的烽烟验证了这位枭雄的...
诸葛亮 刘备 2025-08-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