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深夜,圆明园九州清晏寝宫内,太监宫女一片慌乱,太医们望着床榻上的雍正自感无力回天。二十三日子时,皇子王公大臣跪拜在御榻前,眼看着铁腕雍正命归西天,享年五十八岁。
雍正本是康熙第四子,康熙儿子众多只因其两废太子致使众皇子觊觎皇位,引爆了惨烈的九龙夺嫡,最终雍正于兄弟阋墙中胜出得登大宝,却也留下篡改康熙遗诏得位不正之嫌。
雍正继位后虽为辟流言固帝位弑兄杀弟,大兴文字狱尽显其冷酷无情,可其终是不惧阻力诛贪官革弊制锐意进取之君。雍正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大清国势在其铁腕统治下日渐兴旺时,他却猝然而逝。
虽然清廷宣布了雍正自八月二十一日开始自感不适,但尚能接见大臣办理公务,转天却突然病重猝死过程,但对其确切病因并未明示。
雍正由发病至死亡只有短短三天时间,清廷含糊其辞掩盖病因,总使人感觉其死因透着一股神秘气息。世人纷纷揣测其死因,亦留下不同版本雍正暴毙传说,那雍正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一、丹药中毒致死说
曾有人说雍正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崇尚道教喜食丹药终致中毒而亡。
其实雍正早在身处九子夺嫡漩涡时,就以沉溺道教迷恋炼丹之态混淆兄弟视线。也许当时只是迷惑政敌权宜之计,可到了雍正四年,他偶尔服食了道教丹药既济丹,自觉寻到焕发青春灵丹妙药,遂开始对丹药大为推崇。
我们用现代化学知识分析,可以知晓古代道教炼制丹药多含汞、铅、铜等多种重金属,而铅与汞对大脑神经有所刺激,就像晋代喜食的五石散,少量服用可能引起人的兴奋虚幻。也许这就是雍正初食丹药精神旺盛之因,可他却不知长期大量摄入重金属会损伤身体机能,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因而当雍正八年其大病难愈时,就寄希望于丹药,下令遍邀道教高士齐聚皇宫修丹治病。也许是心理因素,也许是道士们针灸按摩等其它辅助疗法起到疗效,雍正奇迹般痊愈却将一切功劳归于丹药。
自此雍正真正成了道教虔诚信徒,他不但在乾清宫、太和殿等设坛修道,甚至在圆明园专设炼丹处秀清村。这里每天烟雾缭绕炼丹不息,不但供雍正服用,还要满足其向大臣赏赐推介所需。
其实服食丹药在中国皇家历史并不鲜见,睿智如唐太宗亦痴迷丹药,也许这是雄主暮年惧怕死亡,惧怕霸业难续的常态心理。雍正亦不能脱俗早已笃信道教有起死回生之术,他为大清强盛勤政不怠,深怕死亡来临还未达成梦想,就希冀丹药能提升精力延长生命问天再借五百年。
雍正生命最后五年已与丹药须臾不离,甚至亲自参与炼丹,可他却不知丹药如毒药,不但食之上瘾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只有逐渐加大药量才能达到初始效果。雍正就如此一步步踏入服食丹药恶性循环中,就在其临终前十二天,圆明园还曾购入二百斤黑铅用于炼丹。我们可以想象雍正服药量之大,会有多少黑铅源源不断侵蚀雍正之体,日积月累终致死亡。
虽然清廷对雍正死因缄默不语,可是雍正逝后第二日乾隆登基连发两道谕旨露出端倪。乾隆不但将为雍正炼丹的道士们遣散出宫,并自话自说雍正只是喜听道教禅意,从未曾服食丹药,而且严禁宫女太监传播宫中事宜。
如果道士未闯下祸端,乾隆为何紧急将其遣散?本来雍正赏赐大臣丹药时,曾分享自己服药体验心得是史书记载确凿之事,为何乾隆要欲盖弥彰声称雍正未服过丹药?乾隆警告宫女太监又想掩盖什么?
榴莲历史通觉得乾隆此地无银三百两,越掩饰越佐证雍正之死应与丹药有关,间接证明史书有关雍正喜食丹药真实性。可见丹药中毒说可信度很高。
二、雍正病死说
曾有人说雍正因过劳或中风致死。榴莲历史通觉得此说有些道理,无论世人如何评价雍正,其夙夜勤政应毋庸置疑。雍正一心想打造清明盛世,可国家贪腐乱像令其痛心疾首,天灾人祸令其忧心如焚,他只得废寝忘食倾力管理朝政甚至每年只有生日那天稍微放松休息一下。
雍正继位时已经四十五岁,正是身体机能开始衰退时期,长期劳心劳力应早已透支身体留下隐疾,长此以往很易出现突发状况。更何况其父康熙晚年就出现中风之症致死,可见其家族应有易患中风基因。
榴莲历史通觉得五十八岁正是中风易发期,尤其是雍正还是超级工作狂,而且其发病至死时间短促,因而其因过劳突发中风之说有一定可信度。
三、吕四娘复仇说
民间曾流传着一个侠女快意恩仇诛雍正的故事。传说吕四娘本是明末清初大儒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素有反清执念,他在反清行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并将其汉族才是国之正统,华夷之分重于君臣之伦的反清理念,诉诸文章四方传播影响深远。
只是吕留良做梦亦未料到,其死后四十九年,会因其反清理念成为雍正朝首起文字狱首犯,不但惨遭开棺戮尸,而且株连全家满门抄斩,只独独孙女吕四娘漏网留下性命。吕四娘誓为家族复仇,遍寻名师习得飞檐走壁之绝技,趁一月高风黑夜混进皇宫,手刃雍正并将其头颅砍下带走献祭祖父,随后吕四娘不知所踪。
由此雍正死无全尸,清廷只得造一金头代替入棺之说于民间不胫而走,这亦是雍正金头之谜由来。榴莲历史通觉得,此说经不起推敲,吕留良文字狱大案确实发生,可是当时负责此案的是雍正朝能臣李卫,此人心思缜密,怎会出现按着户籍名册抓人漏掉吕四娘的天大纰漏呢?还有清宫戒备森严大内高手云集,既使吕四娘武功再高亦不能轻易近得雍正身前。
至于吕四娘在皇宫内如入无人之境手刃仇人并带走头颅,也许是世人为宣泄对雍正苛政不满的臆想,也许是反清志士为反清复明行动造势,只因符合世人反清情绪才会广为流传。因而有书君觉得吕四娘复仇说不足信。
四、宫女勒死说
清末民初又有人著书言道,雍正因暴虐被宫女勒死。
榴莲历史通觉得此说史书从无记载,更像移花接木将明嘉靖帝因虐待宫女,致使宫女们合谋差点将其勒死的史实,转移到雍正身上。应是作者不满清廷统治而天马行空编撰的故事,也是一种阿Q式的心理宣泄。因而有书君觉得此说不足信。
综上所述雍正丹药中毒致死说可信度最高。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雍正勤政过劳,致使身体状况堪忧,雍正只得通过服食丹药提高精力,过劳中风与丹药中毒两向夹击加速雍正之死。至今雍正之死尚未有定论,也许只有等雍正泰陵打开的那天,时间才会给我们最准确解释。
在清朝康熙朝的权力棋局中,遏必隆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这位出身钮祜禄氏的勋臣之后,既是康熙帝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又因依附鳌拜而遭弹劾下狱;他既是战场上的巴图鲁(勇...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08-07 孝敬宪皇后:无子无宠表象下的帝王敬重与历史地位在清朝雍正朝的后宫中,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常被后世贴上“无子无宠”的标签。然而,透过历史档案与宫廷实录的蛛丝马迹,这位稳居中宫九年的皇后,实则以独特的政治智慧与...
雍正如何继位的 孝敬宪皇后 2025-08-05 熊赐履籍贯考辨:从湖广孝感到江西南昌的学术溯源在清代学术史上,熊赐履(1635-1709)作为康熙朝理学名臣的代表人物,其籍贯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这位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翰林院学士、东阁大学士,既被记载为“湖...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5 图海与吴六一: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双重镜像在历史剧《康熙王朝》的荧幕叙事中,图海与吴六一两位角色因演员郝铁男的“一人分饰”引发了观众长达二十余年的误解。这种戏剧化的角色安排背后,实则折射出历史真实与文学...
康熙的儿子们 图海 2025-08-05 康熙大婚:12岁少年的帝王婚典与权力密码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帝的婚姻堪称特殊——他以12岁之龄举行大婚,不仅创下清代帝王最早结婚纪录,更以57年半的婚姻生活成为清帝中婚龄最长者。这场看似“早婚”的政...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4 朱国治:历史褶皱中的善恶双面镜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国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清朝官场中臭名昭著的酷吏,又在三藩之乱中以死殉国,被康熙帝追封为忠臣。这种矛盾的评价,让朱国治成为解读清代政治...
康熙的儿子们 朱国治 2025-08-01 胤祕读音考据:从康熙皇子到汉字本义的深度解析在清宫剧与历史读物中,"胤祕"这一名字常引发读者对读音的困惑。作为康熙帝第二十四子,胤祕的姓名承载着清代皇室命名传统与汉字文...
康熙的儿子们 胤祕 2025-07-30 諴亲王:康熙幼子,清朝宗室中的特殊存在在清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諴亲王作为康熙帝的幼子,以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在皇室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諴亲王本名爱新觉罗·胤祕,后因避讳雍正帝名讳,改名允祕,...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7-29 汤斌:清廉理学名臣与太子老师的双重人生在清朝康熙朝的政坛与学界,汤斌(1627—1687)以“清廉如水、理学大家”的形象载入史册。他不仅是康熙帝亲自选定的太子首席讲师,更以刚直敢谏的品格和“豆腐汤”...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7-29 孙嘉诚与邬思道:一场被误读的权力博弈与历史虚构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孙嘉诚与邬思道的命运交织,曾引发观众对“孙嘉诚是否杀害邬思道”的激烈讨论。然而,无论是从历史原型、剧情逻辑还是权力斗争的本质来看,这一指...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7-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