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到了晚上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打更人,他们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出现,然后一边敲着锣,一边喊着当时的时间,还有一句很经典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如果说百姓无法判断时间,要依靠打更人来告诉他们准确的时间的话,那打更人又是怎么知道时间的呢?打更人是如何判断当时是什么时辰,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更”是计量夜晚时间的一种独特计时法。它把一个夜晚分成五个部分,称为“一更”、“二更”……直到“五更”,由专门的人员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击柝振铃,告之人们此时的时间。很多大一点的市镇还建有专门的樵楼,用撞钟、击鼓来报更次;而小一点的地方,则多以“更夫”巡回于大街小巷,在担负巡夜的同时,报告夜时,使市民皆知暑刻蚤晏之节。
古代虽然将一个夜晚分为五个更次,但一夜需要敲梆六次。第一次出现在 晚上八时,也就是干支中的戍时,称为“定更”,也就是 一更天。此时锣敲一记,梆敲二记,作为一更。二更始于亥时,也就是现在的晚上十时。 锣声二记,梆敲两次。每隔二小时为一个更次,午夜十二时为三更天,黎明四时是五更天。五更已毕,天就快亮 了。
打更时,从三更起梆声不敲两记,只响一次 ,每一击作一次。春、秋、冬三 季,昼短夜长,四时敲罢五更以后,距离天 亮还有近两个小时,所以在五时至六时之 间,再加一次“亮梆子”。这次亮梆子不敲锣, 只敲梆,而且梆声无规律,节奏极 快,是一种连续的乱敲。乱梆子敲后,天基本亮 了。人即使在熟睡中,也往往被乱梆子敲醒。
“更”这种报时制度起源于周朝的军队之中。《周礼》裁:“凡军事悬壺,以序聚柝“。这里说的“壶”是漏壶,“序”是顺着次序 更代守夜之意,“聚”是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柝”是两木相敲的意思,亦即是敲打梆子。由 于军队夜晚更要加强戒备,需要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换班值勤,用两木相击来报导夜时,击“柝” 就成为“更”的起源。因为更換守夜订出了时间,故时间也就以“更"来称呼了。这是古文献中关于“更”的最早记述,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更”这种计时办法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唐代《初学记》记载:“夜漏起省中黄门持五夜。甲 夜毕、传乙夜;乙夜毕、传丙夜;丙夜毕、传丁夜;丁夜毕、传戌夜;戌夜毕,是为五更。”从宋代开始,在每夜分成五更的基础上,又将每“更”细分为五个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击。《宋史律历志》上说: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 人行,更鼓也因此成为指导古人夜晚行动的一种标签。
从清代开始,“更”的报法有所改变。每天黄昏之后,先要“走更”,此时紧击鼓18下,再慢击鼓18 下,紧、慢各连打3遍、共计108下之后,便到了“起更”之时。“起更”俗称“定更”,代表现在已是初更了。从二更至五更这段时间,按更次击报,但在每更之半再多打一次,称为“交转儿”。五更时也按起更的打法,共打108下,俗称“亮 更”。清代的这种更时报法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直到钟表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后,才成为绝响。
古代更点制度观定“昏”为入夜,从此刻开始起更;“旦”为白天的开始,也是 “五更”的终点;昏、旦之间所包括的总刻数也就是一夜五更的总刻数。关于一更一点与此同起更时刻到底相隔多久的问题,《历志》说得很清楚;“如不满更法为初更, 不満点法为一点。”也就是说从昏刻起到满一更之数的范围,都称为一更,从昏刻始至满一点的范围都为一史一点。因此,四更五点并是五更起点,只有它的末点才等于五更初点。因此为了方便,在具体计算时一般都是取其中点而计算时刻。
“更”和“点”都是按照古代的 “十二时辰”记时法形成的,这种记时法源于太阳 在天空的十二个方位变化。十二时辰记时法始于春秋,当时把以恒星为背景的天球沿赤道划分为12个天区,又将天穹以 北极划分为12个方,分别以时辰来表示。这种记时法规定正北为子时,但当太阳到达正北方位时,正好处于子时的中点,因此古人将子时一分为二,即子时前半时属于上一天,下半时 属于下一天。用现代计时法分,相当于晚上12点整前是前一天,过了 12点整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靠滴漏或燃香,掌握准确的时间。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分二至四层s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颇似小铜钟。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
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在汉末三国与两晋的动荡历史长河中,西晋“八王之乱”堪称一场规模宏大且影响深远的宗室内斗。这场持续十六年的战乱,将西晋王朝拖入深渊,而成都王司马颖作为“八王”之一...
2025-11-28 黄忠:三国蜀汉五虎上将的传奇老将黄忠,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极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他以老当益壮、勇毅冠三军的形象,在历史的长...
2025-11-28 徐盛:三国时吴国的铁壁猛将在三国纷争的烽火岁月里,东吴阵营涌现出众多名将,他们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为东吴政权的稳固与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其中,徐盛以其勇猛无畏的战斗风格和灵活多变...
2025-11-28 程畿:三国时期蜀汉的忠烈之士在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程畿以其忠诚、勇敢和坚定的气节,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虽身为文臣,却在战场上展现出武将般的英勇无畏,其事迹令人动...
2025-11-28 杨阜:三国曹魏的忠义智勇之臣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一位德才兼备、刚正不阿的名臣。他以卓越的政治眼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刚直的品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
2025-11-28 隋唐英雄演义罗成简介——隋唐十八杰中的传奇少年在隋唐英雄演义的璀璨星河中,罗成以其卓越的武艺、冷峻的外表和悲壮的结局,成为无数读者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作为隋唐十八杰之一,罗成的故事在《隋唐演义》《说唐》...
2025-11-28 傅嘏:三国曹魏后期的中流砥柱傅嘏(209年—255年),字兰石(一字昭先),北地郡泥阳县(今甘肃宁县米桥乡)人,出身北地傅氏这一世家大族,是西汉义阳侯傅介子之后、曹魏尚书傅巽之侄。他以卓越...
2025-11-28 西魏文帝元宝炬:南北朝乱世中的傀儡开国之君在南北朝那个风云变幻、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西魏文帝元宝炬以北魏皇室后裔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西魏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既有着皇室贵胄的尊荣,又饱尝了乱世中傀儡...
2025-11-28 杜伏威: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在隋朝末年的动荡岁月里,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不堪,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地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般爆发。在这波澜壮阔的起义浪潮中,杜伏威作为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的杰出...
2025-11-28 杨洪:三国蜀汉的忠诚栋梁与战略智囊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人,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一位兼具行政才能与战略眼光的核心官员。他以“忠清公亮”的品格和“经事能治”的才干...
2025-11-28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