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朝是无比繁荣的,而且从唐高祖李渊到唐玄宗这一时期,这是最鼎盛的时期,那么安史之乱为什么影响会那么大?直接让唐朝走向衰落?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中原因。
因唐朝皇室姓李,因此这个朝代又被称为是李唐。唐高祖李渊开启唐朝的大门,唐太宗李世民紧接着就是贞观之治,唐高宗继承上一朝的优秀传统,开创了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代女皇出现,让江山改名换姓。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治清明的开元盛世。
唐统治时期较好,天宝末年,唐玄宗荒废政治,完全没有治理好国家的积极想法,政治愈加腐败。在重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一场地方与中央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既然是战争肯定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所以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期。安史之乱长达七年,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经济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又巨大的影响唐朝就此变得平庸,再无大唐雄风。
诱发安史之乱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其中主要包括非常多的矛盾,例如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民族以及中央等等。其实经济矛盾是诱发战争的最根本的矛盾。唐玄宗开元时期,虽然经济非常的发达,但是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让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苛捐杂税让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奢靡的生活,杨氏一族,权力越来越大,甚至欺压皇室一族。例如杨贵妃姐妹脂粉钱就上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唐朝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是导致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当政,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然而,无人阻止,继他之后,杨贵妃之兄杨国忠上台,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他公然行贿,奸臣当道,加深了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独立,更是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边界局势也非常不稳定,让内外重重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在这种局面下,唐朝统治者却不能及时及时制止这一局面的继续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上升,往往会导致一个国家政治越加走向黑暗的深渊。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居住者非常多的少数民族。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入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地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有着明显的不同,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一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安禄山提拔当时的少数民族武将,任命他们为军中的将军和中郎将。他这样的做法极大的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战斗力,于是安禄山反唐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大唐王朝之后的朝代,都在吸取唐朝因藩镇割据灭亡的教训。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藩镇割据是唐朝走向灭亡并引发很多战争的最主要原因。唐王朝一直实行府兵制,但是到后期,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遭到了破坏,唐玄宗起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在府兵制这样的制度下,这些招募而来的士兵受到了地方军阀的收买和笼络,与地方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并且在开元以后,实行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比较少,于是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到天宝元年,边防军队不断增加,达到了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而这一部军事力量又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握的范阳等三镇,即达15万人,而中央军队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军队的质量太差,战斗力低下,平时毫无作战的准备,若是战争起来,实在是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的矛盾日益激化。直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真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和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是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安史之乱导致了社会的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杜甫写了非常多的现实诗反映这一场战争,这是一个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现状的感慨。安史之乱后,整个社会呈现荒凉的状况,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之中。藩镇不服朝廷管理,各自割据,实行自主管理,税收有的不入宫里,朝廷,甚至骄横称帝,称王,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依然没有终止。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是剧烈的,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的不足,统治阶级又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促使了农民合同,地方阶级的矛盾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朝后农民叛乱的高潮。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带犹在户籍上的农民。同时在藩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行报复。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反叛。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叛乱四起,唐王朝的力量进一步被削弱,唐王朝的政治岌岌可危。
公元626年夏,长安城玄武门外血光冲天,秦王李世民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三日后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这场被称为“玄武门之变”的政变,不仅改变了李唐...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10 李密错失长安:战略误判与历史时机的双重困境公元617年,李渊自太原起兵,以“匡扶帝室”为名直取长安,在关中站稳脚跟后迅速壮大势力,最终建立唐朝。而同一时期,瓦岗军领袖李密却深陷洛阳战场,与隋军、王世充展...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10-10 崇祯十七年勤政路:明朝覆亡的制度性困局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在紫禁城文华殿接过象征皇权的玉玺,面对的是祖父万历年间埋下的财政黑洞、父亲天启年间的阉党乱政,以及关外后金铁骑的步步紧逼。这位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启 2025-10-09 西晋兴衰启示录:司马炎的统一遗产为何迅速崩塌?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灭吴实现全国统一,终结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近百年分裂。然而这个以“太康之治”开启的王朝,仅存续51年便在316年亡于...
启 2025-10-09 唐高祖李渊为何在历史上“隐身”?——被儿子风头掩盖的开国之君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帝王谱系中,唐高祖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其历史存在感却远低于秦始皇、汉高祖等同类君主。这种反差源于多重因素:既因他身处“暴君”隋炀帝与“千古一帝...
秦始皇陵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10-01 拨开历史迷雾:李渊是否为昏君的再审视在中国古代帝王谱系中,唐高祖李渊始终处于被低估的尴尬境地。传统史书多将其塑造为"优柔寡断"的过渡者,而《剑桥中国隋唐史》则直...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09-30 汉景帝双子星:刘荣与刘德的命运浮沉在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位皇子中,长子刘荣与次子刘德的人生轨迹堪称最具戏剧性的注脚。他们同为栗姬所生,却因母亲的政治失策与自身选择,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场兄弟命运...
刘启 启 2025-09-30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两税法:实物与货币的博弈中开启税制新纪元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这场以“量出制入”为原则的税制改革,不仅终结了租庸调制下“以丁为本”的旧秩序,更在实物与货币的交织中,开启了中国...
启 2025-09-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