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纸上谈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造纸术”乃东汉蔡伦发明,为何战国便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提到它首先想到的便是赵括,毕竟《成语词典》都将该故事的典故指向了赵括,出处则指向了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然而,有很多人会感到奇怪,“造纸术”不是东汉时期才出现的吗?为什么“纸上谈兵”的典故却发生在了战国时期呢?
首先,“纸”最早并非特指纸张
《后汉书·蔡伦传》中写道,“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这里的“缣帛”,指的是一种细而薄的丝织品,也可以用来书写文字,而“缣帛”也被称为纸。
1942年9月,考古学家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了一件帛书,而这也是目前现存最早的战国帛书。完整的一件长约33厘米,宽41厘米,图文并茂,中间部分有两组方向相反的文字,一组13行,一组8行。整个帛书共900多字,内圆外方,修饰紧密。
此外,早在《国语·越语》中,便有“越王以册书帛”的记载,可见早在春秋中后期,便已经开始出现了以“缣帛”书写文字的情况。只不过,由于“缣帛”实在太过贵重,因而并未得以大面积普及,通常只用于皇家、贵族藏书。
实际上,在南北朝纸张开始大规模使用以前,“纸”都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并不特指纸张,“缣帛”与后来的“赫蹏”、“方絮”等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但也被称作“纸”。
其次,“纸”的诞生远早于东汉
提到“造纸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东汉蔡伦,但实际上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而已,“纸”的历史要远早于东汉时期。而为了纪念蔡伦的功勋,后人将以蔡伦改进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了“蔡侯纸”。
在《汉书·外戚列传·孝成赵皇后》中,便有“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的记载, 这里的“赫蹄”指的便是一种轻薄细小的“染赤色纸”(另有说法认为是小幅的绢帛),作为绢帛的替代品来作为文字书写工具。
此外,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和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都曾出土过西汉纸实物,这些都足以证明,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约170年左右),至少西汉便已经出现了能够使用的纸张。
不过,由于早期的纸张质量较差,很难用于书写,到西汉后期质量才有所提高,而蔡伦则是从原材料和工艺方面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使得纸张质量得到提升,制造成本得以下降,使得纸张逐渐能够用于书写。
即便如此,受限于生产工艺和原料,纸张的生产成本仍然很高,导致依然无法成为主要书写工具,直到南北朝以后,随着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纸张的应用范围才得以进一步扩大。而纸张的大规模使用,则要到隋唐以后竹纸的产生。
最后,“纸上谈兵”准确出处并非《史记》
虽然“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战国中后期的赵括,典故源于西汉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现,实际上要远远晚于这个时间。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全文根本没有提到“纸上谈兵”之类的话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只是蔺相如对于赵括的评价,其中写道“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说赵括只是熟读其父留下的兵书,但却不了解变通。
目前能够找到的资料来看,“纸上谈兵”应该语出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其中写道,“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而同为清代文学家的魏源则在《圣武记》中写道,“今日动笑纸上谈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
从以上两段文字来看,“纸上谈兵”在清中期便已经出现,但却似乎并未将之与赵括联系起来,而主要是指文人只了解夸夸其谈,而不了解付诸于实事。直到晚清时期,沈葆桢才将“纸上谈兵”与赵括、马谡、殷浩、房琯、昭远等五人联系在了一起。
至于我们如今提到“纸上谈兵”便想到赵括,则主要源于近现代文学家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以白话文书写了很多历史人物和故事,其中第四十个故事的标题便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作为一部历史科普读物,《上下五千年》前后再版了十余次,影响可谓极度深远,以至于最后给人留下了“纸上谈兵”就是特指赵括的印象。而目前的大部分成语词典,同样将“纸上谈兵”与赵括联系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虽然“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战国时期人物,而纸张的普及至少也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但这个“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诞生,以及它与赵括的联系,实际却是经过漫长的演变的,而这个事件无疑要远远晚于战国时期。
实际上,就“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本身意思而言,它更多是用来形容那些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者,这里的“纸”完全可以是缣帛、竹简、纸章、钟鼎和铭文在内的一切文字载体,而不必过分纠结于特指“纸张”。
公元前260年的深秋,山西高平西北的丹河两岸,四十万赵军在断粮四十六日后彻底崩溃。主帅赵括身中数箭,仍率精锐死战突围,最终倒在秦军箭雨之中。这位被后世讥讽为“纸...
赵括 2025-07-08 赵括的真实水平:被历史标签遮蔽的将门之子在“纸上谈兵”的千年嘲讽中,赵括始终以“无能之辈”的形象定格于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拨开《史记》的叙事迷雾,结合考古发现与战略推演,会发现这位将门之后并非单纯的...
赵括 2025-06-16 剖析赵括:从“纸上谈兵”看其真实形象在战国历史的长河中,赵括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纸上谈兵”这一标签,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他紧紧束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世诟病了两千多年。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
赵括 2025-05-19 纸上谈兵:赵括与空谈理论的警示“纸上谈兵”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只知空谈理论、缺乏实践经验的人。那么,这一成语背后究竟关联着何许人物,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一、成语溯源:赵括与长平之...
赵括 2025-05-14 赵王为何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无疑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而这场战役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便是赵括。赵括以其“纸上谈兵”的故事闻名,他在毫无实战经验的情况下被赵王任命为...
赵括 2025-02-12 赵括的真正实力与长平之战失败探析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长平之战无疑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而赵括也因这场战役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却在长平之战中一败涂...
赵括 2025-02-11 赵括败给白起:纸上谈兵背后的真相在中国战国时期,长平之战是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役,而赵括与白起之间的对决,更是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赵括的失败,常被归结为“纸上谈兵”,但这一标签...
白起 赵括 2025-01-07 赵括并非一无是处:消灭了秦国一半有生力量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赵括这个名字往往与“纸上谈兵”的典故紧密相连,被后世视为无实战经验和能力的象征。然而,在仔细审视历史资料后,我们不难发现,赵括在长平之战...
赵括 2024-10-30 赵括并非无能辈:长平一役杀得秦军伤亡过半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赵国的将领赵括常常被冠以“纸上谈兵”的负面形象。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长平之战的历史真相时,不难发现赵括并非无能之辈。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
赵括 2024-10-22 赵奢与赵括:从阏与之战到纸上谈兵赵奢和赵括,一对父子,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记。他们的关系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战略思想和实践智慧的鲜明对比。 一、赵奢:阏与之战的...
赵括 2024-10-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