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很多朋友都对“才女”林徽因的一生感到好奇,无论是她的专业贡献,还是感情生活,感觉都有很多能说的故事。林徽因不仅是诗人、作家,她还是一位建筑师,在文学和建筑方面都有一番成就。但总觉得林徽因一生还是有些遗憾,可能更多还是体现在她与梁思成、徐志摩的感情方面。所以说林徽因是一位让人充满向往和好奇的人,那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有关她的一生,看看林徽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说到林徽因,我们就会想到她“一代才女”美誉。在传奇女子辈出的民国,也只有她一人得了这个称誉。
在林徽因短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她对建筑和文学方面的贡献就像明珠一样耀眼。
林徽因于1904年出生于江南水乡——杭州,受江南环境的熏陶,林徽因成长为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性格上温婉似水;长相那叫一个清丽脱俗,沉鱼落雁。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林徽因表现出自己在文学上极高的造诣。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跟父亲去欧洲游历,意外的受到当时一位女建筑师的影响,此后,林徽因开始致力于学习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她也没有落下文学创作。人们一直都认为,兼顾两方面,必定有一方面比较顾不及,但林徽因是个神奇的人,她兼顾建筑学和文学创作,却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较之文学,林徽因应该还是更喜欢建筑吧。
林徽因爱建筑,爱建筑的神奇,为了这些神奇的建筑,林徽因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与精力,在建筑方面也有许多的贡献。
1930年,林徽因为了加深人们对古建筑物的认识,保护珍贵的古建筑物,与丈夫梁思成在全国各地辗转,寻找勘测古建筑,一共走了15年。这15年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15个省之间辗转徘徊,走了190多个县城,考察勘测并记录了2738处古建筑物,为中国保存下了这些珍贵的古建筑数据以及资料。正是因为他们的考察,也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古建筑物的珍贵,好加以保护。可以说,是林徽因与梁思成保护了这两千多处古建筑。
在这15年间,林徽因在与丈夫一起为保护古建筑物而尽心尽力的同时,还单独或者与梁思成合力撰写了许多与建筑相关的论文,例如:《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林徽因对于建筑可谓是呕心沥血,甚至是在患病期间也从没有停下自己手头的关于建筑的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林徽因受邀请主导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个公墓被林徽因设计的相当庄严肃穆,无数英魂在这里安息;1951年,林徽因注意到中国传统工艺景泰蓝正在面临停业的危机,为了保护景泰蓝传统工艺,林徽因不顾身体病情,紧锣密鼓的开展调查工作,最终挽回了这门传统工艺。林徽因再一次为中国传统艺术做出了伟大贡献。
作为“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感情经历和她的贡献一样广为人们所传颂。大家都知道,林徽因的丈夫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在当时,才女林徽因与才子梁思成的结合,可谓是佳偶天成,天生一对。他们能够结为夫妻,不仅仅是因为两人有着对建筑学相同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还因为他们的家世相当,十分般配。这样的一对,简直就是天造地设,合该在一起一辈子,幸福的生活下去。
而纵观林徽因,她的前半生就像公主一样幸福浪漫,但后半生却过得十分凄苦,在疾病的折磨下,艰苦工作,丈夫的工作也十分不顺利,在忧思与疾病的双重打击之下,林徽因没能撑过1955年的那个春天。死前。林徽因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可以见到梁思成,但这个小小的愿望都被一个护士掐灭了。
那晚,夜很深了,林徽因的精神突然好了起来,她知道自己这是回光返照了,就对护士说,自己想见思成,但护士以“天晚了,有事明天再说”为由拒绝了林徽因。
就是这句话,让林徽因与梁思成自此天人永隔,最后一面也没见到,这是林徽因最后的遗憾。
对于护士来说,她未曾想到,一个还可以自理的呼喊自己的病人,会在几个小时候后就离开人士,她疏忽大意了。
对于林徽因,小编是十分敬佩的。这样一个奇女子,定是要流传千古的。
对于建筑,她倾注心血,带病考察、记录资料,为了心中对建筑的信仰,行走15年,不怕累不怕苦;对于文学,她随心而著,有感而发,却也是“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出生于动荡年代,却德才兼备,成为传奇女性一个杰出代表人物;林徽因,拥有满身的才华与倾城的容貌,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正如金岳霖为林徽因所写的挽联那样,“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无愧于“一代才女”的美称。
隋末唐初的权力棋局中,王世充作为割据洛阳的郑国皇帝,其政权架构与军事部署一直是史家研究的焦点。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王仁则作为王世充侄子的身份,既存在于正史记载,又...
郑国 2025-09-08 羊斟:一碗羊羹背后的历史悲歌公元前607年的春天,郑国在楚国授意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统帅华元率军迎战,却在战前犒劳将士时犯下一个致命疏漏——他的车夫羊斟未分得一碗羊肉羹。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
郑国 2025-08-22 邓析:春秋末期的思想革新者与法治先驱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邓析以其独特的思想主张和大胆的革新行动,成为郑国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既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又是名...
郑国 2025-08-13 列子的思想主张:虚静无为中的生命觉醒战国时期,郑国隐士列御寇以“御风而行”的传说闻名于世,这位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在《列子》八卷中构建了以“贵虚”为核心、融合宇宙论与生命哲学的独特体系。其思...
郑国 启 2025-08-05 夏目漱石相当于中国的谁:跨越国界的文学镜像在东亚文学的星空中,夏目漱石与鲁迅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以日本和中国为坐标,以文学为棱镜,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与人性挣扎。若以“国民作家”为标尺,夏...
鲁迅 2025-08-04 郑庄公为何名“寤生”:一场跨越千年的命名之谜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 王世充当了几年的皇帝?——隋末群雄中的短暂帝王梦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西域胡人王世充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洛阳建立郑国,自立为帝。然而,这位篡位者的帝王生涯却如昙花一现,仅...
郑国 2025-07-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