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可以说是作为曹操和袁绍之间发生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原本占据优势的袁绍却败给了曹操,给了曹操一个奠定北方势力基础的机会,而在曹操方出战的人员之中,却少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夏侯惇。夏侯惇当时还在,那为什么他没有参与官渡之战为曹操打仗呢?夏侯惇当时到底去哪了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夏侯家和曹家大将都有谁
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前来,目标直指许都。当时,袁绍已经平定了河北,兵多粮足,大有横扫曹军之势。而许都有个汉献帝,曹操时常以天子之名号令天下,袁绍十分厌烦,对攻占许都,劫掠天子,也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在必得。面对这种局面,曹操可以说是大将尽出,尤其是自家兄弟们,个个都在要害处。先看看几位老一辈的诸夏侯曹大将都在什么位置上吧。
夏侯渊任陈留、颍川太守。官渡之战开战后,夏侯渊兼任督军校尉。袁绍被击破后,夏侯渊督办兖州、豫州、徐州的军粮。除了上述三郡,曹操名义上还有个三辅地区,夏侯渊在官渡战后接着就督办军粮事务,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官渡之战期间,夏侯渊这个督军校尉,阵前军粮也是他在督办?不管怎么说,夏侯渊参加了官渡之战,而且还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曹仁是广阳太守,但没有上任,而是以议郎的身份率领骑兵。官渡之战,袁绍派遣刘备到汝南攻略,汝南各县纷纷背叛曹操响应刘备。百姓更是人心惶惶,曹操为此十分忧虑。曹仁说:“南方诸县认为目前大军正处于紧急状态,无力抽身去救援他们,在刘备强兵攻打之下,他们的背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刘备最近才刚开始率领这支袁绍的部队,还未能完全发掘出将士的战斗力,如果我们果断进攻,必定可以打垮刘备。”曹操非常欣赏曹仁的见解,派他带领骑兵前去,果然打败刘备。收复汝南后,曹仁回到官渡前线。袁绍派别将韩荀,从侧翼进攻曹操,截断了曹军西南的道路,曹仁打败韩荀,袁绍从此再也不敢分兵出战。曹操奇袭乌巢粮仓前,曹军还袭击过袁绍的运粮队,烧毁了袁军千余辆粮车,带兵将领就是曹仁,当然还有一个史涣。这样一看,曹仁作为应急部队,随时处置突发状况,是曹操能够安心于官渡方面的重要保证。
曹洪在官渡之战中,跟在曹操身边,应该是中军骨干将领。奇袭袁绍乌巢粮仓,曹操留下曹洪守卫大营,自己亲率五千步骑兵趁夜前往。袁绍听说曹操攻击乌巢去了,就派遣张郃、高览攻击曹操大营,迎击这支大军的就是曹洪。张郃、高览攻不破曹洪大营,只好投降曹操。曹洪开始怀疑,不敢接受,荀攸说:“张郃的计策不被袁绍接受,愤怒而来投降,有什么好怀疑的?”曹洪于是接受了两将领投降。这就是说,官渡之战曹洪一直在曹操身边。

2、官渡之战夏侯惇为何没有出现
官渡之战,唯有夏侯惇没有出现。根据夏侯惇的职务,做一个大概猜测吧。在征吕布到平河北期间,夏侯惇的职务是兼任陈留太守、济阴太守,加官建武将军,后转为河南尹。当时汉献帝住在许县,因为有皇帝在,所以这许县又被称之为许都。
当然,这个许都是临时首都,东汉当时的都城是洛阳,不过被董卓一把火给烧了,没办法办公,曹操也不想被控制,所以就迁到自己的地盘许县来了。也就是说,这时候许都是天下中心,也就是曹操的大本营。当初曹操接皇帝的时候,天下很多人都觉得皇帝是个废物,稍微客气一点儿,也觉得是个累赘,只有曹操才看出了皇帝的价值。
比方说当时的袁绍,就觉得不能要这个皇帝。为什么?在他看来,弄个皇帝在手里,早晚都得请示,不听就是抗命,听了这权利就小了,所以不要。还有那个张杨,认为不如在外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队伍自在。所以两人都不要。等到曹操把汉献帝掌握在手里,来了一个以天子的名义命令诸侯,诸侯们这才大吃一惊,原来皇帝是可以这样用的。
袁绍明白过来,想让曹操交出皇帝来,曹操岂能答应。所以,当袁绍解决了河北问题,就向曹操开战了。官渡之战,袁绍的进攻目标是许县,是皇帝,但打着的旗号却是征讨曹操。孙策也想趁机偷袭,目标是许县,目的也是劫掠皇帝,也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出兵汝南,煽动叛乱,抄曹操后路,地域在许县不远,也是想能得到皇帝势力的支持。
官渡之战前不久,汉献帝的丈人董承密谋杀了曹操,这就是著名的“衣带诏”事件。种种情况表明,汉献帝对于曹操,并不光是神灵无比的宝贝,念几句咒语就会法力无边,弄不好,他还是一个可能爆炸的雷。当曹操离开大本营许县,这个雷很可能就会爆炸。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当时的许县有很多人就暗中和袁绍来往。

3、曹操留下夏侯惇守后方
凭曹操的精明,他能不留下一个最得力的人看家吗?如果留下一个人,这个人会是谁呢?不用说,这个人只有夏侯惇最合适。当年,曹操征讨徐州陶谦,留下来守家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惇从曹操起兵时就跟随,在曹家将领都还不是将军时他就是裨将军;曹操代理奋武将军时,夏侯惇是司马。曹操原来是东郡太守,后来被众人推举为兖州刺史,夏侯惇成了东郡太守。
夏侯惇还是第一个被封侯的曹操属下将领,且一受封就是乡侯。后来征讨孙权,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曹操成为魏王,夏侯惇被封为前将军。曹丕时期,夏侯惇成为大将军。总起来说,夏侯惇是曹操属下武将第一,这个地位无人能比无人替代。也就是说,这个没有出场的夏侯惇并不是打酱油去了,而是处在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位置。
有一个事情容易让人迷惑,那就是来来往往的书信都是曹操和荀彧在商量。恐怕这件事和陈宫张邈叛乱时一样,荀彧想稳定局势,必须依靠夏侯惇。当时陈宫“叛迎吕布”,兖州各郡县响应,只有鄄城等三城还在拥护曹操。兖州“留事”荀彧的第一反应是“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夏侯惇来到后,当天夜里就铲除了谋划叛乱者数十人,众人放下心来,稳住了局势。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想在都城中搞事情,需要迈过的坎是军队,也就是要摆平夏侯惇。也就是说,有了夏侯惇在,那些想搞事情的人,偷偷摸摸地给袁绍写封信可以,要想真的起事搞出点大动静来,恐怕得好好想想。但要是没有曹家军在城中呢?那些蠢蠢欲动的人能放过这个机会吗?
综合起来说,曹操不可能不留部队守城守家,守备后方的将领不可能不是最信任的人,这个将领只能是曹操之下众将之上的夏侯惇。
在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中,储君的成长环境往往决定着王朝的未来走向。作为蜀汉开国之君刘备的嫡子,刘禅在太子时期便已构建起独特的权力网络,其核心班底由霍弋、费祎、董允...
刘备 刘禅 2025-11-12 赤兔踏尘:吕布的武力神话与自信底色东汉末年,虎牢关前金戈铁马,一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的武将横戟立马,方天画戟在阳光下泛着寒光。这个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用三十回合独战关羽、张飞联手的...
关羽 吕布 2025-11-12 江东谋略群星:孙权七大谋士的命运轨迹与历史回响东汉末年,江东集团在孙氏兄弟的开拓下崛起,孙权继位后以“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为纲,构建起庞大的谋士体系。这些谋士或以战略眼光定鼎三分,或以权谋之术平衡朝局,...
孙权 周瑜 2025-11-12 忠义与权谋的碰撞:关羽若投曹能否领衔“五子良将”?在三国历史中,关羽以“忠义无双”的形象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而曹魏阵营的“五子良将”则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代表曹军外姓将领的最高成就。若关羽未守荆...
关羽 张郃 2025-11-12 狂士之殇:彭羕的野心与诸葛亮的政治预警在三国乱世中,彭羕的命运堪称一场因性格缺陷引发的政治悲剧。这位身高八尺、容貌魁伟的益州名士,曾因才华横溢被刘备破格提拔,却又因恃才傲物、口无遮拦,最终被扣上“谋...
诸葛亮 刘备 2025-11-12 刘巴反对刘备称帝: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激烈碰撞在三国乱世中,刘巴以“清高孤傲、才智超群”的形象独树一帜。他一生拒绝刘表、北投曹操、远遁交趾,最终在刘备的“三族之诛”威胁下被迫归附。然而,当刘备于公元221年...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11-12 曹操“不称帝”的深层逻辑:权力博弈中的理性抉择东汉末年,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崛起,官至丞相、封魏王,掌控汉室实权近三十年,却始终未迈出称帝的最后一步。这一选择引发后世诸多猜测:有人认为他忌惮名声受...
曹操怎么死的 2025-11-12 赵云与四位女性的纠葛:为何仅与糜夫人关系成谜?赵云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与四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始终是历史与文学的争议焦点。其中,他与糜夫人的关系最为扑...
赵云 2025-11-12 孙权最后的北伐希望:为何被陆逊扼杀于萌芽?公元241年春,魏明帝曹睿病逝,新帝曹芳年幼,东吴朝堂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北伐的激烈争论。零陵太守殷礼力主“吴蜀并举,三路伐魏”,孙权亦心动欲亲征,试图抓住这“主少...
孙权 2025-11-12 孙皎:东吴宗室中的仁义将星,以轻财聚人心铸就江东屏障在三国纷争的烽火中,东吴政权不仅以长江天险为依托,更以宗室将领的忠诚与智慧筑起坚实防线。孙皎(?—219年),作为孙坚之弟孙静的第三子、孙权的堂弟,虽未如周瑜、...
孙权 周瑜 2025-11-12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