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夏日》是北宋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此词结合真景真情,炼字琢句,运化无痕,气脉不断,实为难能可贵的佳作。
《满庭芳·夏景》【原文】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译文】
风使春季的莺雏长成,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经树酒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折居易泛舟九江边。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
【赏析】
这首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
上片写江南初夏景色,将羁旅愁怀融入景中。
下片抒发飘流之哀。此词整体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情味,体现了清真词一贯的风格。
一开头写春光已去,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两句对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
“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但接着就来一个转折:“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正象白居易贬官江州,在《琵琶行》里说的“住近湓江地低湿”,溧水也是地低湿,衣服潮润,炉香熏衣,需时良多,“费”字道出衣服之潮,一“费”字既具体又概括,形象袅袅,精炼异常,则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自明。
作者在这里还是感到不很自在吧,接下去又转写:此地比较安静,没有嘈杂的市声,连乌鸢也自得其乐。“人静”句据陈元龙注云:“杜甫诗‘人静乌鸢乐’。”今本杜集无此语。正因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领略乌鸢逍遥情态。“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之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但也反映出自己的心情苦闷。
周词《琐窗寒》云:“想东园桃李自春”,用“自”字同样有无穷韵味。“小桥”句仍写静境,水色澄清,水声溅溅,说明雨多,这又与上文“地卑”、“衣润”等相互关联。小桥外,溪不清澄,发出溅溅水声。似乎是一种悠然自得之感。
但紧接着又是一转:“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白居易既叹“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词人在久久凭栏眺望之余,也感到自己处在这“地卑山近”的溧水,与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环境相似,油然生出沦落天涯的感慨。由“凭栏久”一句,知道从开篇起所写景物都是词人登楼眺望所见。
下片开头,换头“年年”,为句中韵。《乐府指迷》云:“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又如《满庭芳》过处‘年年,如‘社燕’,‘年’字是韵,不可不察也。”三句自叹身世,曲折道来。以社燕自比。社燕在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在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瀚海,大海。词人借海燕自喻,频年飘流宦海,暂在此溧水寄身。既然如此,“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事,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来浇愁吧。词人似乎要从苦闷中挣脱出去。
这里,点化了杜甫“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和杜牧的身外任尘土,尊前极欢娱(《张好好诗》)。“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又作一转。在宦海中飘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虽想撇开身外种种烦恼事,向酒宴中暂寻欢乐,如谢安所谓中年伤于哀东,正赖丝竹陶写,但宴席上的“急管繁弦”,怕更会引起感伤。
杜甫《陪王使君》有“不须吹急管,衰老易悲伤”诗句,这里“不堪听”含有“易悲伤”的含意。结处“歌筵畔,承上“急管繁弦”。“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则未听丝竹,先拟醉眠。他的醉,不是欢醉而有愁醉。丝竹不入愁之耳,唯酒可以忘忧。箫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词语用此而情味自是不同。“容我”二字,措辞宛转,心事悲凉。结语写出了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
在战国七雄的纷争中,燕国作为周王朝分封于北方的诸侯国,自公元前1044年召公奭受封立国,至公元前222年灭亡,历经42代君主、822年风雨。而燕国最后一位国君—...
2025-08-18 印度教是婆罗门教吗?——溯源与辨析在印度宗教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印度教"与"婆罗门教"常被混淆提及,甚至被误认为同一宗教。...
2025-08-18 铁崖风骨:杨维桢与“铁崖体”的文学传奇在元末明初的文坛上,杨维桢以“铁崖体”独树一帜,其诗风既承汉魏风骨,又融唐宋奇崛,更以“狂怪清劲”的笔触撕裂传统诗坛的温婉面纱。这位自号“铁崖山人”的文学家,用...
2025-08-18 隗状:被历史迷雾遮蔽的秦朝名相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朝丞相隗状的名字常因《史记》的笔误被误写为“隗林”,导致其功绩长期被低估。然而,透过出土文物与历史碎片的拼合,这位低调的治国能臣逐渐显露出其...
2025-08-18 墨韵诗心:蔡襄诗词中的宋韵风华在北宋文坛的星空中,蔡襄以书法家、政治家的身份广为人知,但其诗词创作同样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作为“宋四家”之一,他的诗作既承续了唐人风骨,又融入了宋人理趣,在山水...
2025-08-18 菲茨杰拉德名言:穿透时代的智慧之光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这位被誉为“爵士时代代言人”的美国作家,用文字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浮世绘。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经典,更...
2025-08-18 北汉刘继元:末代帝王的生死谜题与历史余响在中国五代十国的纷乱史册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的一生充满戏剧性转折。这位以“乐不思蜀”著称的亡国之君,其真实寿命却因史料记载的模糊性成为历史谜题。通过梳理《宋史...
2025-08-18 徐寿辉:元末烽火中的平民领袖与历史坐标在元末农民战争的星空中,徐寿辉如同一颗短暂而耀眼的流星。这位出身湖北罗田的布贩子,以“天完”国号为旗,统率百万红巾军横扫长江流域,其势力范围一度覆盖今湖北、湖南...
2025-08-18 茅龙破空:陈献章以自然为笔的书法革命在明代书法史上,陈献章(号白沙)以“茅龙笔”的发明彻底颠覆了传统书写工具的范式。这位岭南大儒不仅以心学思想影响后世,更以山间茅草为原料,创制出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艺...
2025-08-18 统辖九边重镇的核心人物:从总兵到总督的军事管理体系明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在长城沿线构建起绵延万里的军事防线,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大边防重镇。这一防御体系的核心统辖者...
2025-08-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