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州闵子祠堂记》是为修造闵子骞的祠堂而写的。齐州是古代的州名,辖境约包括今山东济南市及历城、章丘、济阳、禹城、临邑等县。闵子即孔子的学生闵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名损。他的坟墓在济南市郊,临近黄河的历城县里。有坟无庙,故当时一些人便提议建祠堂。
《齐州闵子祠堂记》原文
历城之东五里有丘焉,曰闵子之墓。坟而不庙,秩祀不至,邦人不宁,守土之吏将有举焉而不克者。熙宁七年天章阁待制右谏议大夫濮阳李公来守济南,越明年政修事治,邦之耋老相与来告曰:“此邦之旧,有如闵子而不庙食,岂不大缺?公唯不知,苟知之其有不饬?”公曰:“噫,信其可以缓?”于是庀工为祠堂,且使春秋修其常事。堂成,具三献焉,笾豆有列,傧相有位,百年之废一日而举。学士大夫观礼祠下,咨嗟涕洟。
有言者曰:惟夫子生于乱世,周流齐鲁宋卫之间,无所不仕。其弟子之高第亦咸仕于诸国。宰我仕齐,子贡、冉有、子游仕鲁,季路仕卫,子夏仕魏,弟子之仕者亦众矣。然其称德行者四人,独仲弓尝为季氏宰,其上三人皆未尝仕。季氏尝欲以闵子为费宰,闵子辞日:“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且以夫子之贤,犹不以仕为污也,而三子之不仕独何欤?
言未卒,有应者曰:“子独不见夫适东海者乎?”望之茫洋不知其边,即之汗漫不测其深,其舟如蔽天之山,其帆如浮空之云,然后履风涛而不偾,触蛟蜃而不,若夫以江河之舟楫而跨东海之难,则亦十里而返,百里而溺,不足以经万里之害矣。方周之衰,礼乐崩弛,天下大坏,而有欲救之,比如涉海有甚焉者。今夫子之不顾而仕,则其舟楫足恃也;诸子之汲汲而忘返,盖亦有漏舟而将试焉,则亦随其力之所及而已矣;若夫三子,愿为夫子而未能,下顾诸子而以为不足为也,是以止而有待。夫子尝曰:“世之学柳下惠者,未有若鲁独居之男子。”吾于三子亦云。
众曰:“然!”退而书之,遂刻于石。
【赏析】
苏辙的这篇《齐州闵子祠堂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文的范畴。古人修筑亭台、楼阁、祠堂等,常常要撰写记文,如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这类文章或记叙建造的过程,或叙述历史沿革,或借机抒发感慨,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可不离记叙的对象,可以记叙对象为缘由以借题发挥,在写法上自由、灵活,没有定格。行文方面的随意性颇大。而且,这类文章多请当时的名家执笔,还可刻石立碑。
所以,清代散文家姚鼎说:“杂记类者,亦碑文之属。”了解这些情况后,就有助于欣赏苏辙的《齐州闵子祠堂记》。
否则,就会误把文章撇开祠堂修葺而横生议论的特点当作瑕疵了。
这篇祠堂记仅五百五十余字,而记叙祠堂的修葺过程仅用一百六十余字,大量的篇幅用于议论,而议论围绕闵子骞但又不死扣闵子骞,若即若离,若远若近,似散实聚,正是此文突出的写作特点,充分发挥了杂记文自由、灵活的特长。
文章明显地分两部,第一段记述闵子祠堂的修建缘起及第一次祭祀活动的情况及影响。首先点出闵子之墓在“历城之东五里”的地方。下边接“坟而不庙,秩祀不至,邦人不宁,守土之吏将有举焉而不克者。”孔子的家乡在曲阜,离济南不远。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由于闵子骞有坟无庙,没法按例去祭祀,所以,那一带的人总感到不大安稳。“守土”的官吏想举行祭祀活动,但终因无庙而不能实现。这几句交代用字不多,却把修建祠堂的必要性写得十分充分。
熙宁八年(1075),当地“耋老”找济南太守,提议建闵子祠,得到太守的赞同,立即“庀工为祠堂”,庀,音Pi,具备。这里有备齐人工的意思。祠堂建好后,“具三献焉,笾豆有列,傧相有位,百年之废一日而举”。献。献祭,三献即祭祀时献酒三次。笾豆,笾为献祭时盛食的竹器;豆为木制器皿。傧相,祭祀时赞礼人。“具三献”,写仪式,笾豆写祭品,傧相写司礼人。仅以三点,抓住祭典的主要东西,便写出了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简而不缺疏而不漏,表现了很高的叙事能力。最后点出效果:“学士大夫观礼祠下,咨嗟涕洟”。洟,泪涕也,从观礼的人的感叹、流泪,表现出修闵子祠颇得士大夫的拥护。呼应了前边的“秩祀不至,邦人不宁”。
这段记叙层次井然,并能突出要点,要言不烦。
而在写耋老请求,太守应允时,纯用对话,从语气里,还能表现双方的神情状态。如耋老的话是:“此邦之旧,有如闵子而不庙食,岂不大缺?公唯不知,苟知之其有不饬?”其言既坚定,又委婉。纯用反问,很有力量。闵子骞在孔门中德行与颜渊并称,颜渊在曲阜有庙,闵子骞却只能野食,岂不大缺?坚定极了。请求太守主持修庙,却不直说,而说“你只是因为不知道,才没修庙,如果你知道,怎会不修呢?”这把耋老那揣度太守心思而设言的神情表现得极为真切。太守的话是:“噫,信其可以缓?”一个“噫”的感叹词,一句简单的回答,将太守的惊诧、急迫的神情也勾勒得鲜明。而且,这些都在字外,但却鲜明,容易从文字里体会到。显得蕴藉有味。
第二部主要是对闵子骞的不肯出仕的行为展开的一场辨驳性的议论。
这段议论又以虚拟人物对话来表现。有人提出:孔子生于乱世,周游齐、鲁、宋、卫诸国,为了兼济天下,他同意做官。他的学生中才高的人,也都出仕,子贡、冉有、子游在鲁国做官;子夏在魏国做官。但孔门弟子,以德行称的有四个人,只有仲弓一个人当过鲁国季康子的官,其他三人都没做或不肯做官,季康子曾经请闵子骞出任费城的官,可是闵子骞辞谢了。并说:“你们再强迫我为官,我就到汶上去隐居。”孔子是圣人,还不把做官当成肮脏的事,闵子骞等三人不肯当官是为什么呢?言外之意是指斥闵子骞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肯兼济天下。这里从事实出发,提出疑问,表面是提疑问,回答却在提问者的心中,褒贬分明。
他的话没完,有人便立即辨白:你没见到东海去的人吗?那海面辽阔,见不到边;海水很深,测不出它的深度。因此,航海的船只像山那样大,船帆像天空的硕大云块。这种船才能冲破风涛而不偾(偾,跌倒,翻覆)。碰上蛟龙而詟(詟,恐惧。)。如果用江河上航行的船只去渡东海,那么,走十里就会因顶不住风浪而返回,航行百里就会沉没,不能经历航行万里所遇的风涛。
春秋时,周王朝衰弱,礼乐废弛,天下混乱,想挽救那危局,比挽救航海帆船更加危险。孔子不顾风险而出仕,那是他的船大足堪凭借。子贡、冉有等积极出仕而忘返,他们之中,有的人所驾的只是条破船,不过试试而已,也是尽力而为的意思。闵子骞等三人不肯出仕,那是因为他们想象孔子那样据有大船,却力量、才能达不到;看看子贡等的出仕实际情况,他们认为那种官没什么可做的,因此,他们的不仕并非不想当官,而是“止而有待”,就是看一看,等待机会再说。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类比,以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这段驳辨新鲜、别致,言人之所未言,道人之所未道,有一定的说服力。
这一段设问,一段驳辨,都围绕闵子骞展开。但又将闵子骞与以德行称的其他两人并提,即说的是“三人”,不是闵子骞一人。这样便能节省笔墨。
实际上,表面是分折“三子”不仕的原因,实则是论证闵子骞一个人的思想行动。从表现手段而言,前一段设疑,纯用事实说话。孔子是“无所不仕”,子贡等人积极出仕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驳难的这一段采用比喻的办法,先设航行东海必用大船比喻治乱世应有大才,然后引申类比,指出闵子骞不仕的原因。这样,显得具体、生动、灵活,容易收到服人的效果。结果呢?辨驳成功,众人同意这个分析,于是写出来,刻于石上。
综观全文,这篇祠堂记很重视对话的运用。关于修祠堂的缘起,实写了“耋老”与太守的对答。在后面的议论中,又虚拟出人物的对话,也就是说用对话来叙事,也用对话体来议论,这样显得亲切、自然,也便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能使议论也带入叙事的成分,手法既灵活,也有变化,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精神丰碑在春秋乱世的风云中,孔子弟子颜回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存状态,为后世树立了一座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碑。这个被《论语·雍也》记载的经典场景,不仅成为儒家安贫...
颜回 孔子 2025-09-04 孔鲤:以血脉为纽带,铸就儒家传承的基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鲤的名字或许并不如其父孔子那般熠熠生辉,但他作为孔子独子、儒家思想传承的关键纽带,其人生价值与历史贡献却不容忽视。他以豁达的胸襟、默默的奉...
孔子 2025-09-01 孔子与微子:血脉相连的千年传承——论孔子是微子的十五世孙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孔子与微子,两位相隔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却因血脉的纽带紧密相连。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大思想家,竟是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
孔子 2025-08-29 孔子弑母:一场跨越千年的谣言与真相之辨“孔子弑母”这一骇人听闻的指控,在历史长河中如幽灵般若隐若现,却始终缺乏任何可靠史料支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的道德形象与这...
孔子 2025-08-29 师旷与孔子:春秋时代的双璧:音乐与哲学的对话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师旷与孔子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音乐与哲学的领域中熠熠生辉。尽管他们的职业路径与思想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但作为同时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
孔子 2025-08-28 李膺与老子的血脉之谜:历史迷雾中的身份考辨东汉名士李膺因刚直不阿、力抗宦官闻名史册,其“天下模楷”的形象与道家始祖老子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却将两人强行关联——孔融十岁时曾以“孔子问礼于...
孔子 2025-08-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