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张齐贤:宋代名臣的传奇人生

张齐贤:宋代名臣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5-11-28 16:27:56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西北)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省),是北宋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北宋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

寒门崛起,献策太祖

张齐贤出身寒素,三岁时便遭遇后晋末年的动乱,随家人迁居洛阳。幼年的艰苦环境并未磨灭他的志向,反而激发了他刻苦学习的决心。他敬慕唐初名臣李大亮的为人,故取字“师亮”,立志以李大亮为榜样,成就一番事业。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张齐贤以布衣之身,在洛阳街头拦住太祖的坐骑,直言要献策以助太祖治理国家。赵匡胤见张齐贤身材高大、举止不凡,颇感惊讶,便将他召至行宫。在行宫里,张齐贤自信洒脱,一边食用侍卫端上的熟肉,一边以手画地,侃侃而谈,陈述了“下并汾(灭北汉)、富民、封建、敦孝、兴太学、举贤才、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十条策略,皆为国家统一与富国强兵之大计。赵匡胤对其中的富民、封建、举贤才、慎刑四条表示认可,认为其为当务之急,可立即实施,其余则留待日后商议。然而,张齐贤坚持“十策皆善,不可废一”,并与赵匡胤展开激烈争论。赵匡胤不悦,命武士将其拖出门外,但事后仔细思量,认为张齐贤对政治问题的见解颇具深度与远见。返回开封后,赵匡胤对弟弟晋王赵光义提及此事,说道:“我西巡洛阳时,遇到一位奇士张齐贤。我暂不授其官职,让他多加历练,将来可任宰相,辅佐你治理天下。”

仕途初启,政绩卓著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前往衡州担任通判,由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仕宦生涯。刚到衡州任职时,他便遇到一起案件,一伙劫匪被审讯后,全被判了死刑。张齐贤重新审理此案,发现其中五人被误判,便及时纠正,将他们从刀口下救了下来,保住了性命。衡州的审判官担心张齐贤会追究自己的责任,没想到他却说:“我岂是靠追究他人过错来成就自己功名的人?不过是见错就改罢了。”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张齐贤的公正与仁慈,也为他在地方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当时,从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到桂州(今广西桂林)的水路是连接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和广南西路的重要交通线。然而,铺夫的生活却异常艰难。官吏的盘剥像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许多人甚至连基本的衣食都难以保障,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张齐贤得知铺夫们的困境后深感同情。他认为,铺夫们为朝廷效力,却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这是不合理的。于是,他毅然上书朝廷,直言铺夫们的艰难处境,并恳请减轻他们的负担。朝廷高度重视张齐贤的建议,采取措施改善了铺夫们的生活条件、减轻他们的劳役负担。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张齐贤被任命为江南西路转运使。江南旧属南唐,归宋只有七年。张齐贤赴任前,太宗嘱咐说:“江左初平,民间不便事一一条奏。”张齐贤到任后,废除数项弊政。当时,江南各地官府按照惯例,将囚犯披枷戴锁押解到开封服刑。因路途遥远,囚犯们体力不支,导致其中五六成在路上死亡。张齐贤在去上任的路上遇到南剑、建昌、虔州押送的罪犯。他看到囚犯们面容憔悴、神色萎靡,心中顿生恻隐之情,便立即调来案卷仔细审阅。经过核查,他发现其中多有冤屈,于是当场宣布:除主犯外,其余人等都将重新审理,为他们申明冤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张齐贤上奏朝廷,以后凡是押送到京城的罪犯,一律委派明察的官吏再次审问,如果罪名不实,就对原审问官追责。这一招果然奏效,从此以后,江南地区不仅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更让地方官吏审案时不敢草率行事,“天下刑狱为之肃然”。

此外,张齐贤还对江南地区的铸钱法进行了改革。饶州、信州、虔州三地盛产铜、铁、铅、锡等矿产,但三州各自采用不同的铸钱标准,导致钱币流通不畅,影响了经济发展。张齐贤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前代铸钱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以饶州永平监的铸钱标准为定式,统一了江南地区的铸钱规范。每年铸钱五十万贯,用铜八十五万斤、铅三十六万斤、锡十六万斤,有效缓解了江南地区铜钱不足的问题。

军事奇才,保家卫国

北宋初年,北方的契丹建立辽政权后,不断南下侵扰中原,对北宋的边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宋廷在统一南方后,便着手推进北方统一大业,以巩固国家疆域。张齐贤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北伐契丹失败,猛将杨业战死。太宗急需人才抵御辽军,张齐贤主动请缨,被任命为给事中兼代州知州,与都部署潘美共同统领边防军队。在代州保卫战中,辽军数万兵力压境,副部署卢汉赟畏敌不战,张齐贤则果断率领厢军(杂役军)二千人,以一当百,击退辽军。随后,他巧施计谋,制造假象迷惑敌军。半夜派士兵每人拿一面旗帜、背一捆草,到代州城西南处,打出旗帜,燃烧干草。辽兵远远看见火光旗帜,以为并州援军到了,惊骇而逃。张齐贤在崞县北面的土墱寨埋下伏兵,大败辽军,擒俘辽军北大王的儿子和帐前舍利,杀敌数百,俘获上千匹战马及很多兵器。

张齐贤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术上,还表现在战略部署上。端拱元年(988年)冬天,辽兵又从大石路往南侵犯,张齐贤将兵分为两支,分别驻扎在繁峙、崞县,下令:“代西有敌人,则崞县的部队出战;代东有敌人,则繁峙的部队出战。战斗发生后,则郡中部队集合作战。”后来辽兵果然被驻扎在繁峙的部队打败。

辅国宰相,治国安邦

淳化二年(991年),张齐贤升任参知政事(副相),数月后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他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以致君于尧舜为目标,在相位期间,为国家做出了诸多重要贡献。

在政治上,他纠正司法冤案,减轻百姓劳役负担,治理贪污腐败,保持了国家的长期稳定与繁荣。他主张“政尚清静”,务行宽大之政,深受百姓爱戴。在经济上,他改革钱法,统一江南铸钱标准,促进了经济的流通与发展。在外交上,他提出了“联蕃制夏”的政策,有效地应对了西北边境的威胁。

咸平四年(1001年),西夏李继迁攻陷北宋西北重镇清远。张齐贤分析了当时形势,指出李继迁志不在小,而北宋“加讨则不足,防遏则有余”。他上策是联络结好李继迁周围的少数民族部落,封其官爵,使之与西夏抗衡,牵扯李继迁的兵力。这样,李继迁自顾不暇,便不可能东出,北宋亦不必劳军远征。然而,当朝文武大臣与真宗都主张立即消灭李继迁,贸然出兵,结果连连战败,灵武等重镇相继失陷。张齐贤在这种情况下,派出得力大臣出使西北,经略瓜州、沙州,联络西北少数民族,攻扰西夏后方,阻止了西夏继续东进,使北宋与西夏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局面。

晚年归隐,福寿康宁

真宗笃信道教,以王钦若为首的一班大臣伪造“天书”,自欺欺人。真宗则大搞祭天活动,几年间,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南祭老子,花费达1000余万贯。同时,在京师及各地大修道观,塑造老子像,劳民伤财。张齐贤多次苦谏,真宗不听。在这种情况下,张齐贤对朝政感到灰心,多次要求归养。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批准他致仕。

晚年,张齐贤归隐洛阳,居于唐朝名相裴度的别墅,常与亲朋旧友饮酒吟诗,史载其“康宁福寿,时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张齐贤卒,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赠官司徒,谥文定。他的去世,是北宋政坛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一生,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治国理政的经验。

张齐贤的一生,是从寒门子弟到一代名臣的传奇人生。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北宋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大将者勒蔑:蒙古四獒(四勇、四犬)的传奇悍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