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后的铁血宰相,韩侂胄结局如何?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南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看作积弱的代表。好像不管谁在北面,都能够踢上几脚。实际上么……还真就是这样。
除了南宋初年,岳飞、韩世忠等人活跃了一阵子之外,南宋的对外战绩乏善可陈。好不容易在采石一战,虞允文大显身手,击破金海陵完颜亮大军。宋孝宗得意非常,开始搞北伐,但很快兵败,从此老老实实给金国交保护费,闷头在家里搞经济。
又过了几十年,才有一个猛人宰相,再度力图北伐。然而此时的南宋,早已习惯于偏安一隅,这次北伐除了证明满朝君臣清一色的平庸以外,毫无所得,从此南宋继续安心的沉沦下去。
倒是这个猛人,给南宋后期的苟且历史中,增加了少见的血性涟漪。今天煮茶就讲讲这个猛人宰相的故事。故事不长,也不为娱乐搞笑,只给大家讲一个少有人知的政治人物的生平。
南宋最后力图振作的宰相,今人评价南宋宰相韩侂胄,一般只认为他是南宋一个权臣。这倒也是事实。其人乃是北宋名臣韩琦之曾孙,母亲为宋高宗吴皇后的妹妹。韩侂胄的正妻是吴皇后的侄女,其侄孙女又是宋宁宗的恭淑皇后,可以说韩侂胄身世显赫。
话说宋孝宗赵昚末年,因为身体健康原因,让位于三子赵惇,也就是宋光宗。宋光宗这个人生性懦弱,体弱多病,即位后,把大权交给了老婆李皇后,天天对李家人大加封赏,对年老的孝宗不闻不问,搞得父子之间关系非常僵。
后来孝宗去世,宋光宗仍然不理不睬,连丧礼都不肯主持,一些大臣终于坐不住了。因为韩侂胄乃是高宗皇后吴太后的外甥,宗室名臣赵汝愚便请韩侂胄秘密联系吴太后,在吴太后的首肯下,宣布光宗退位,立光宗子嘉王赵扩继位——也就是宋宁宗。此事称为“绍熙内禅”。
宋宁宗登基,赵汝愚担任辅政,韩侂胄自居拥立有功,却没什么封赏,便怀疑赵汝愚有意排挤他,于是使人跟皇帝宋宁宗讲坏话。说赵汝愚出身宗室,担任辅政不是好事,有可能会威胁到皇权。宋宁宗也不是什么聪明人,一想还真是。大家都姓赵,万一赵汝愚要当皇帝,那还了得,肯定干得比我好。于是流放了赵汝愚。后来赵汝愚死于流放途中。韩侂胄从此一跃成为朝中重臣。
从这一点上说,韩侂胄其人丝毫不是正人君子,甚至可以说精于算计,好使手段。其实这也不奇怪,像韩侂胄出身豪族,从小受精英教育,一贯自视甚高,绝不是那种守规矩讲原则的人。
跟大儒朱子不对付
韩侂冑获得宋宁宗的信任,从此平步青云,加官进爵,一步步升任太师,后又担任宰相,直至做到比宰相更高级的平章军国重事。
但这个过程中,韩侂胄却得罪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名噪天下的大儒朱熹。
韩侂胄出身贵族,一向对人间规则浑不在意,秉持实用主义。朱熹的学派则不然,讲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学。当时朱熹的学说在士人之中流传甚广,韩侂胄却对此非常不屑。他早就有意北伐,认为理学徒众中都是苟且偷安之辈,只会成为北伐的障碍,故对朱熹及徒众进行打压,将朱熹理学斥为伪学,对朱熹的门人弟子一概不加录用。
就当时来说,韩侂胄手眼通天,朱熹等人肯定斗不过。然而到了后世元朝以后,朱熹学派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韩侂胄也因此名声大坏,被后来的理学家归为奸臣。
src="" />
开禧北伐
当时南宋士人抗金中兴的呼声很高,韩侂胄有意借机建功,便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夺秦桧的爵位,谥号改为缪丑,并积极组织大军北伐。
1206年,韩侂胄经过准备,发动了对金朝的北伐战争。这一年为宋宁宗开禧2年,故名开禧北伐。话说“开禧”这个年号,取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宝”年号和宋真宗赵恒的“天禧”的头尾两字,赵匡胤是宋的开拓者,创立了北宋的版图,赵恒则御驾亲征,北上抗辽,使用这两个皇帝的年号,表示了此时南宋朝廷的恢复之志。
煮茶前面曾经提过,之前宋孝宗赵昚曾经力图振作,搞了一次北伐,但弄得灰头土脸,不得不与金人订立隆兴和议。
可惜这次北伐与宋孝宗那次有着同样的问题,同样是先取得胜利,但随即因为将帅的指挥不利而开始溃败。金兵立即转为反攻,南宋的四川长官吴曦(南宋抗金名将吴璘之孙)也叛宋降金,一时间金的势力大盛,南宋岌岌可危。韩侂胄只得厚着脸皮再去求和。
金兵形势一片大好,皇帝金章宗完颜璟大喜,发话:讲和可以,拿韩侂胄的人头来!
韩侂胄一见求和无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抵抗,甚至自出家财二十万用于抗金,把全部身家一块押进去了。
金人南下反攻宋朝,却意外出现了同宋人北伐攻金一样的情况,也是先胜后败,难以为继。而刚刚降金的吴曦也迅速被部下所杀,四川重新归宋。金人这边议和的口风也就松了。
然而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南宋的杨皇后与韩侂胄之前有隙,便与礼部侍郎史弥远(后来的大权相)等人密谋矫诏杀死了韩侂胄,也不顾当时宋军局面大好,竟然真的将韩侂胄的首级送给金人求和。将自家主战宰相的人头送出去求和,这件事在外交上简直丢老了人了,令南宋朝廷受到全国痛骂。
金人本来都放弃要求韩侂胄脑袋了,至此又得了韩的脑袋,自然心满意足,开开心心地接受了议和。双方以宋高宗赵构时期的绍兴和议为蓝本,又搞了一个嘉定和议。结果金宋又玩回到了起点。
可怜韩侂胄,心比天高,发动北伐,却落了个悲剧下场。
后人有人感慨:宋高宗时,有北伐之将,却无其君;宋孝宗时,有北伐之君,却无其将;宋宁宗时,既无其君,也无其将,只有一个力图振奋的宰相,老哥一个向前冲,结果死无葬身之地。
几十年后,蒙古侵宋,偏安的朝廷再也无法通过交保护费的方式自保,最终南宋灭亡,汉人的政权中断了。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临安大理寺的寒风中,岳飞父子与部将张宪被以“莫须有”罪名处决。这场历史悲剧的背后,除了秦桧的构陷与宋高宗的猜忌,另一位“中兴四将...
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 岳飞 2025-09-01 牛皋之子:文学形象与历史迷雾中的姓名之辨牛皋,这位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麾下的“福将”,以其鲁莽幽默的性格与忠勇善战的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留下深刻印记。然而,关于其子嗣的姓名,却在文学虚构与历史考据间呈现...
岳飞 2025-08-29 岳翔与岳飞:血浓于水的兄弟情及共同抗金壮志在波澜壮阔的南宋历史画卷中,岳飞以其精忠报国的伟大形象彪炳史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而在岳飞的家族故事里,岳翔作为他的兄弟,虽在历史记载中笔墨相对较少,...
岳飞 2025-08-26 杨存中监斩岳飞:忠君与道义的千年困境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临安大理寺狱中,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写下“天日昭昭”四字绝笔后,被宋高宗赵构以“莫须有”罪名赐死。而这场历史悲剧的...
赵构 岳飞 2025-08-22 烽火双星:李彦仙与岳飞的年龄差与抗金史诗在南宋抗金的历史长卷中,李彦仙与岳飞如同两颗并峙的星辰,前者以孤城血战铸就忠魂,后者以北伐雄师震撼山河。尽管二人同为抗金名将,但他们的年龄差距与人生轨迹的交织,...
岳飞 2025-08-19 岳飞与八字军:短暂交集下的抗金烽火在南宋初年抗金斗争的烽火中,"八字军"与岳飞的名字因共同的抗金使命而紧密相连。这支由王彦领导的义军,以面刺&quot...
岳飞 2025-08-18 宋高宗为何执意杀岳飞:权力、猜忌与政治博弈的交织1142年1月27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以“莫须有”罪名处决,其长子岳云与部将张宪同遭斩首。这起震动朝野的冤案,表面是秦桧等主和派构陷,实则根植...
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 岳飞 2025-08-15 吴玠未跪岳飞墓前:历史评判中的身份与道德双重考量在杭州西湖畔的岳飞墓前,四尊铜铸跪像历经六百年风雨,始终以忏悔姿态承受着世人的唾骂。这四尊跪像分别是秦桧夫妇、万俟卨与张俊,而历史上曾短暂出现的第五尊跪像——罗...
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 岳飞 2025-08-04 郾城之战:金军伤亡的惨烈与历史回响绍兴十年(1140年)的郾城之战,是南宋抗金斗争中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以少胜多,以步制骑,彻底击溃了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金兀术)的精锐部队,...
岳飞 2025-07-30 刘光世为何位列南宋七王之首:历史评价与政治博弈的交织南宋建炎年间,金兵铁蹄踏碎中原山河,宋室南渡后,抗金将领成为维系政权存续的支柱。在南宋朝廷追封的七位主要抗金将领中,以“逃跑将军”著称的刘光世却力压岳飞、韩世忠...
岳飞 2025-07-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