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宋朝 >  章惇与苏轼:从挚友到政敌的北宋传奇

章惇与苏轼:从挚友到政敌的北宋传奇

时间:2025-07-16 15:17:3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北宋文坛与政坛的星空中,章惇与苏轼的交情如同一颗独特的星辰,既闪耀着真挚的友谊光芒,又折射出政治斗争的残酷阴影。这对同榜进士的挚友,在宦海沉浮中历经四十载恩怨,最终演绎出一段令人唏嘘的传奇。

少年结谊:同游山水间的惺惺相惜

嘉祐二年(1057年),章惇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榜,命运的丝线自此交织。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章惇则任商洛令,两地相邻的仕途起点让两位青年才俊有了频繁的交集。他们携手游终南山楼观、仙游潭等名胜,在诗酒唱和中结下深厚情谊。

仙游潭的惊险一幕,至今仍被后人传颂。当两人行至双峰对峙、渊深万仞的绝壁前,章惇竟以藤蔓系腰,荡至石壁题字,其胆识令苏轼惊叹:“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而苏轼那句“能拼命者,能杀人也”的预言,既是对章惇性格的深刻洞察,也暗含对未来变数的隐忧。这段“蜜月期”的友谊,在南山诸寺的晨钟暮鼓中愈发醇厚,章惇曾写下“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的诗句,苏轼则以“早岁归休心共在,他年相见话偏长”相和,二人对归隐田园的向往跃然纸上。

宦海浮沉:政治立场撕裂友情纽带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章惇因在地方执行新法得力,被提拔为三司使,成为变法核心成员;而苏轼则因反对“榷盐”等政策,与章惇渐行渐远。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时,章惇却展现出令人动容的义气。当宰相王珪以“蛰龙”诗句构陷苏轼谋反时,章惇在朝堂上厉声驳斥:“龙者非独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龙也!”退朝后更追着王珪质问:“相公欲杀轼全家耶?”这种以政治生命为赌注的营救,让苏轼在黄州贬所写下“惟子厚平居遗我以药石,及困急又有以收恤之”的感激之语。

然而,元祐元年(1086年)的政治变局成为友情转折点。高太后垂帘听政后,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章惇因坚持“变法不可全废”被苏辙弹劾罢相。此时苏轼的沉默,让章惇寒心不已。更致命的是,苏轼随后上书指责章惇“招降边民,加剧兵祸”,彻底撕裂了友情纽带。当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章惇拜相后,这场积压多年的怨恨终于爆发。

生死相搏:政治报复下的文人风骨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对旧党的报复达到顶峰。苏轼先被贬至惠州,因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句,章惇恼羞成怒,再贬其至海南儋州。此时苏轼已年过六旬,在给友人的信中悲叹:“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而章惇的报复手段远不止于此,他甚至安排与苏轼有旧怨的程之才任广南东路提刑,试图借刀杀人。所幸程之才念及旧情,反而对苏轼多加照拂。

这场政治迫害中,苏轼展现出超然物外的文人风骨。在惠州,他发明“自煮芋头粥”充饥;在儋州,他开坛讲学,培养出海南历史上首位举人姜唐佐。而章惇的铁血手段虽一时得逞,却难逃历史评判。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章惇随后也被贬雷州。当章惇之子章援求情时,苏轼仍以“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的宽厚回应,并附上养生药方,这份胸襟令章惇临终前悔恨交加。

人物: 苏轼 分享 上一篇: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