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则天当权期间怎么做才能受到重用?看看宠臣狄仁杰怎么做的?虽然在正史中狄仁杰并不是什么神探,但他跟武则天的关系的确不一般,两人因为立嗣的事情还起过争执。狄仁杰是一位忠臣,虽然看到武则天称帝也很无奈,但始终没有萌生叛变之心。而武则天对于狄仁杰的感情就比较复杂了,大家总喜欢把武则天和狄仁杰捆绑在一块,特别是在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对于狄仁杰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武则天的男宠很多,但在重臣里狄仁杰可能是第一位。
都说古代是男权社会,然而,狄仁杰常常觉得自己活在一个女权时代。
不信你看,女皇武则天以及她的女儿太平公主、首席秘书上官婉儿、儿媳妇韦氏,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在这个女权时代,纯爷们如何才能受重用?
方法有许多。
可以做女皇武则天的男宠,比如二张兄弟。(张昌宗、张易之)
也可以做一个酷吏,成天告密,比如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
还可以做宫廷诗人,写几句马屁诗就能升官发财,比如宋之问。
狄仁杰呢?他想做英雄。英雄不走寻常路,当然更不会走歧路。
狄仁杰小时候读书很用功。有次家里闹命案,县吏上门盘问。大家都去凑热闹,唯独狄仁杰自顾自地看书。县吏见状,好奇地问:“小朋友,你怎么不去汇报情况?”
狄仁杰人小口气大:“我正同书中的圣贤神交,那有空理你们这些俗吏?”(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凭着这股学习冲劲,28岁那年,狄仁杰一举考中明经。
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意思是,30岁考上明经,已算晚矣;50岁考中进士,犹未迟也。
Anyway,狄仁杰考试能力还可以,但绝对称不上学霸。
不过,事实往往证明,工作经验远比一纸文凭更重要。
明经及第后,狄仁杰的第一份工作是汴州判佐,相当于汴州刺史(最高长官)的行政文秘。
狄仁杰赴任之后,卷起袖子加油干。
职场上难免遇人不淑,狄仁杰就遇到了小人,遭到诬告。
在当时,朝廷每隔几年就会派京官到地方上考察干部。这种起到纪检监察作用的京官,有个特殊称谓——黜陟使(chù zhì shǐ)。
这一年,黜陟使是工部尚书阎立本。
阎立本不仅是大官,还是大画家,其代表作《步辇图》如今还在故宫博物院高悬着呢。阎立本也是建筑设计师,一手设计了大明宫。
多亏小人的诬告,让阎立本盯紧了狄仁杰。
这一盯,阎立本发现狄仁杰压根不存在什么枉法问题!而且是个人才!
回京以后,阎立本向唐高宗汇报工作,赞狄仁杰是“沧海遗珠”。
这样的人才,朝廷得使劲用啊!狄仁杰遂受命为并州法曹参军。
并州也是狄仁杰的老家。当他路过并登临太行山时,看到山腰飘过一朵云,视线模糊了:“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狄仁杰不仅对至亲孝顺,对朋友的父母也关怀备至。
比如有一次,朝廷采购马匹,出塞买马的重任落到了并州兵曹参军郑崇质的头上。
而郑崇质有个年逾80岁的母亲,瘫痪了。倘若郑崇质出塞,谁来照顾?
狄仁杰就对郑崇质说:“你家老母身患重病,怎忍心让她拖着病躯的同时,还要牵挂塞外的儿子呢?”
然后,狄仁杰又对直属领导蔺仁基提要求,表示自己愿意代替郑崇质出塞买马。
“怀英(狄仁杰字),此去路遥遥,途中强盗出没,你可考虑清楚了。”
但狄仁杰表示自己就是要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坚持要去。蔺仁基拗不过他,只得同意。
事后,蔺仁基感慨:“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大理寺,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狄仁杰入职大理寺不久后,就创造了断案的吉尼斯纪录,史载“周岁断滞狱一万八千人”。
啥叫“滞狱”呢?唐代司法机关效率低,很多犯人因为案件得不到及时审理,而终日挤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案件越积越多,就叫“滞狱”。
狄仁杰入职大理寺不久后,积案一扫而空。一年下来断的案子,竟涉及18000人,且无人喊冤。按照每起涉案人数3人来计算,平均下来,狄仁杰每天断案至少16起。
工作强度何其大!
以至于当朝宰相刘仁轨评估政绩时,看到狄仁杰的“中上”(B+)时,起初有些怀疑。毕竟狄仁杰只是个新人,刘仁轨觉得其中有猫腻,随手又打了个“下”(C)。
大理寺卿(大理寺最高长官)张文瓘一看,这怎么行啊!狄仁杰是咱大理寺的模范标兵,给模范标兵评C,好比给其他人的工作热情泼冷水啊!
张文瓘赶紧找到刘仁轨,并把狄仁杰的“神断本领”以及“工作狂精神”告知对方。
刘仁轨听罢,把狄仁杰的成绩改为了“上下”(A-)。
事情是这样,两位将军打猎归途中,想要生火炙肉。恰好看到一片枯树林,两位将军想也没想就砍倒几株。
这一砍,闹出大事了。原来两位将军误入昭陵,而这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
唐高宗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跑到朕的老爸坟头来烧烤,朕能不生气吗?
唐高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你们胆敢砍昭陵的树,朕也要砍了你们的头!
狄仁杰就劝谏唐高宗:“罪不致死,当免官。”
正在气头上的唐高宗不听劝,好在狄仁杰坚持不懈,唐高宗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免去死罪。
事后,唐高宗感慨:“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狄仁杰也因为这事儿,晋升为侍御史,负责纠察百官。
在其位,谋其政。狄仁杰当上侍御史以后,开始打老虎、拍苍蝇。
司农卿韦弘机怂恿皇帝大兴土木,从中渔利。弹劾!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而骄,胡作非为。弹劾!
公元680年,唐高宗、武则天要前往并州汾阳宫巡幸一番。
并州都督府上表请求朝廷拨款修建一条专用通道,理由是原来的道路归妒女管辖,妒女不喜穿华丽衣服的人通过。
狄仁杰读到后,差点笑出声来。
他对唐高宗和武则天说:“天子出行,那是受上苍护佑的。风伯雨师为之清道,小小妒女胆敢出来挡道呢?”(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
唐高宗和武则天听了后,觉得在理,便下令终止修路工程。
事后,唐高宗对武则天感慨道:“狄仁杰,伟丈夫!”(真大丈夫矣!)
次年,狄仁杰受命为宰相。
“宰相必起于州部”,此话不假。从30岁左右出道,到62岁当上宰相,狄仁杰奋斗了三十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基层工作。
武则天刚当上皇帝那会儿,事必躬亲。居然连太学生请假这种小事,也要亲自发布敕书。
狄仁杰一看,这怎么行啊!武则天是皇帝,又不是班主任,这种小事大可不必亲自过问。
于是,他上书劝谏武则天:“太学生请假这种小事,陛下都要发布敕书。天下那么多事情,陛下能一一发布敕书解决吗?”(若天子为之发敕,则天下之事几敕可尽乎!)
武则天从谏如流,从此,小事都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她自己只负责决断大事。
比如设置“铜匦(guǐ)”,类似举报箱。它有四个口,分别叫“延恩”、“招谏”、“申冤”、“通玄”,告密者把举报信从口中投入。铜匦只有一把钥匙,握在武则天手中。
这个具有科技含量的铜匦,发明者叫鱼保家。
讽刺的是,鱼保家发明的铜匦,却把他送上了死路。
有位叫索元礼的胡人,向铜匦里面投了举报信,举报鱼保家曾经是徐敬业叛军中的武器大师。
鱼保家也确实为叛军发明过刀车和弩车。
起初,鱼保家死不承认,但索元礼整人有一套。
在狱中受尽折磨以后,鱼保家终于认罪伏诛,索元礼也因此升官发财。
索元礼的成功,引来了眼红,比如周兴和来俊臣。
这两位后来都成了臭名昭著的酷吏,其中尤以来俊臣为甚。
来俊臣,成语“请君入瓮”的缔造者。通过这一毒招,坑死了同事周兴。
来俊臣穷尽毕生所学,撰写了酷吏的教科书——《罗织经》,据说周兴读到后,自叹技不如人。
来俊臣的衙门——丽景门推事院,从来都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面对这样一位凶残至极的酷吏,即便英明若狄仁杰,也难防暗箭。
狄仁杰等七位良臣,一夕之间,竟全部沦为阶下囚,罪名是谋逆。
当时在朝为官的陈子昂,也就是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位大诗人,冒死进谏,恳请武则天明察此事。
武则天表示我不听,我不听。
对于来俊臣来说,这就够了。
接下来,来俊臣只要动用拿手的酷刑,就能屈打成招,逼迫受害者承认无中生有的罪名。
不过,面对狄仁杰,来俊臣心里也没底。毕竟狄仁杰的英名播九州,来俊臣早有所耳闻。
万万没想到的是,印象里铁骨铮铮的狄仁杰,竟然直接认罪了:“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狄仁杰是懦夫?非也。留得性命在,不怕没机会翻盘。
来俊臣手下有个叫王德寿的酷吏,见狄仁杰是软柿子,又怂恿他当“污点证人”,逼他诬告另一个大臣。
“按我说的去做,你可以出狱,我可以升官,岂非两全其美?”
悲愤之下,狄仁杰高呼:“皇天后土,使仁杰为此乎!”然后站起来“以首触柱,血流沫面”。
自黑可以,让我黑人,门都没有!
之前的认罪,既是为了免受酷刑,也是为了麻痹来俊臣。
所以,狄仁杰竟然能够从酷吏眼皮子底下送出毛衣,而他的儿子拆开衣缝一看,里头果然有封血书。
血书的内容是申冤,这封血书很快被送到武则天那儿。
几经辗转,武则天弄清狄仁杰等人是蒙冤的,便下令免除狄仁杰等7人死罪,全部流放,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
众所周知,陶渊明曾担任过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或许这是武则天故意安排的,对狄仁杰的为人,或多或少也算是种肯定吧。
公元697年,狄仁杰被召回京,官复宰相。
同一年,来俊臣走上了黄泉路。
老子曰: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来俊臣是被自己作死的。他先是觊觎部落酋长的婢女美色,然后构陷酋长,企图霸占婢女。几个部落酋长联合起来向武则天申冤,甚至以刀划面,表示愤慨。
虽然这些举动很过分,但武则天还能忍耐。
令武则天不能忍的是,来俊臣你可以给别人挖坑,但不可以给我的至亲挖坑。
来俊臣不知道哪根筋搭错,竟然一口气告了皇子李旦、太平公主、武氏诸王,也包括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
这个“超级被告团”,反过来参来俊臣一本。来俊臣即刻下狱,不久就被处死。
来俊臣之死,意味着酷吏制度的终结。
朝堂上出现了新气象,武则天也终于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最后那些年,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武则天总是一口一个“狄卿”,一口一个“国老”,凡大小事,都与狄仁杰商量决断。
所有宰相中,唯有狄仁杰可以不用在中书省坐班,唯有狄仁杰在任何场合面圣可免跪。
狄仁杰也没有愧对武则天的这份信任,他兢兢业业,举贤不避亲仇。
当年,契丹猛将李楷固投降,狄仁杰力保李楷固不死。
而狄仁杰此举,无意间为大唐续命了一个半世纪。因为李楷固有个外甥,大大的有名,叫李光弼,是日后与郭子仪合力荡平安史之乱的猛人。
狄仁杰不仅仅给大唐预留了将星,还给大唐培养了张柬之、姚崇、宋璟等一批治世能臣。(仁杰所荐进……皆为中兴名臣)
时人赞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武则天大呼:“朝堂空也!”并下令退朝三日,以寄哀思。
三百年后,大文豪范仲淹不远千里来到彭泽县的狄仁杰祠堂前,并心怀崇敬地写下了《唐狄梁公碑》。
范仲淹还写过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其中有句,用于狄公身上,同样合适: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鲍照:李白诗歌精神与艺术血脉的源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代诗人李白以“诗仙”之名傲立巅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若追溯其艺术血脉的源头,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身影...
李白 2025-09-18 杜甫:诗史长河中的永恒灯塔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中,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以1400余首传世诗篇照亮了盛唐转衰的历史天空。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文学...
杜甫 2025-09-17 尤俊达是好人吗?——历史与文学交织下的复杂镜像在隋唐英雄的传奇叙事中,尤俊达(原型为唐朝名将牛进达)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隋唐演义》中绿林总首领“铁面判官”,又是历史中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开国将领...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7 诗仙的笔墨:李白诗歌数量与创作传奇的考证在盛唐的月光下,李白以诗为剑,劈开了中国文学史的苍穹。这位自称"谪仙人"的诗人,一生游历四方、纵酒狂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
李白 2025-09-17 沈珍珠之死:权力、贞洁与帝王心术的残酷交织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七月,安徽寿州崇善寺内,一名自称太子李适生母的女尼广澄,在接受朝廷盘问后被乱鞭打死。这场看似荒诞的“假冒案”,实则撕开了安史之乱后大唐...
李适 2025-09-17 李世民未亲养新城公主:礼制、现实与情感的交织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伉俪情深,二人育有七名子女,其中新城公主作为幼女,自出生便承载着父母无尽的宠爱。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幼年却未由父亲亲自抚养,...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09-17 温大雅能否跻身凌烟阁:一场权力、伦理与历史叙事的博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元勋而设立的“功臣博物馆”,其入选标准不仅关乎军功政绩,更暗含政治派系平衡与皇权合法性建构的深层逻辑。温大雅作为唐初重...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7 李贺:中唐诗坛的“鬼才”之光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这位仅存世27年的诗人,以其瑰丽奇谲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李白 李商隐 2025-09-16 郭子仪之死:功高不震主,忠良终得全——驳“灭九族”谣言之真相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以“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功绩载入史册,其八十五载人生横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历经安史之乱、吐蕃入侵、仆固怀恩叛乱等重大危机,始终以...
郭子仪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