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后,为何东吴群臣大多主张投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吴志 孙权传》注引《江表传》: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根据《江表传》的记载,曹操收降刘琮后,在赤壁之战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最近我遵奉皇上的旨意,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束手就擒,现在我治下的水军有80万之众,准备与将军(孙权)在吴地(江东)会面。
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但是曹操在信中突出了三个重点:
1、曹操说他是奉了皇帝的旨意讨伐南方的诸侯,显示了曹操名正言顺的旗号,这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2、曹操说刘琮见我一来就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显示了曹操的威风,刘琮主政之下的荆州,丝毫不敢抵抗我,言外之意就是你孙权最好也跟刘琮一样投降。
3、曹操说他现在有80万大军,这是实力的体现,但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吹牛,后来周瑜就分析过,曹操中原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再加上荆州降军七八万,满打满算曹操手下的军队也就是二十二三万的样子。
如果这信真实存在的话,这完全就是一封恐吓信,曹操写这信的目的就是希望孙权投降,这封信到了东吴之后,引发了东吴君臣的热烈讨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主降派,以张昭为首,孙权手下的绝大多数文武大臣都主张投降曹操。
刘琮投降曹操
张昭等人的理由有两点: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2、曹操实力强大,江东能够抵御曹操的唯有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据了荆州,长江天险不复存在,曹操可以顺江而下,我们的实力无法与曹操对抗。
另一派是主战派,主战派的首领其实是孙权,孙权因为是江东之主,不愿意投降,孙权起初又不愿意在群臣面前表态,因而主战派以鲁肃和周瑜为首,鲁肃主战的理由是从孙权的角度出发想问题,鲁肃认为孙权是江东之主,投降曹操之后没有未来,只有抵抗才能成就帝王之业。
张昭主降
早在赤壁之战发生的8年前,鲁肃就为孙权谋划了成就帝王之业的榻上对,鲁肃劝孙权独霸江南,与曹操划江而治,成就帝业,正因为当年鲁肃给了孙权野心,所以年轻的孙权不愿意像刘琮一样埋没自己。
周瑜与鲁肃的理由不一样,周瑜主战的理由有三点:
1、曹操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是汉朝的贼臣,等于是驳斥了曹操的名正言顺。
2、曹操中原的军队只有十五六万人,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经疲惫不堪,刘琮投降曹操的军队不过七八万人,人心并没有归顺曹操,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怕,这等于是驳斥了曹操有80万大军的神话。
3、周瑜分析了曹军的弱点,指出曹操犯了用兵四忌,一忌曹操的西北方向没有完全平定,有马超、韩遂的威胁;二忌曹操的军队是北方人,擅长马战,现在舍弃马战改用水战,等于是用弱势来对抗我们的强项;三忌现在是寒冷的冬天,曹操的骑兵缺乏草料补给;四忌曹操手下的北方士兵到南方作战,必然水土不服,会发生瘟疫。
主降派与主战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很明显主战派人数较少,除了鲁肃、周瑜与孙权主战之外,江东政权的文武大臣大多跟张昭一样主张投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要投降呢?
至少有三大理由:
一、权衡利弊的结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曹操南下时,刘琮本来也不想投降,但刘琮手下的蔡瑁、蒯越、韩嵩、傅巽等人都劝刘琮投降。
周瑜主战
傅巽的理由有三点:
1、曹操代表朝廷,我们对抗朝廷是叛逆之道,名不正言不顺。
2、荆州之地无法对抗中原之地,这是实力不足。
3、用刘备抵抗曹操是不适当的,如果刘备打败曹操,那么刘备不会臣服于我们,如果刘备被曹操打败,那么荆州仍然不能自保。
而蔡瑁、蒯越等人则利用自己是刘琮的长辈威逼刘琮投降,蔡瑁的姐姐是刘琮的母亲,蒯越是当年协助刘表平定荆州的襄阳豪强,就连刘表也要畏惧三分,更何况是刘琮,刘琮在多方劝说甚至是威逼之下,只好投降曹操。
刘琮投降曹操之后,那些劝刘琮投降的蔡瑁、蒯越、韩嵩、傅巽等人则成为曹操平定荆州的功臣而被封侯,成为曹操政权的功臣,照样高官厚,跟之前相比没有一点损失,这就是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孙权志向远大
另外蔡瑁、蒯越是荆州襄阳本地豪强,在当地有很大的势力,没有必要跟曹操对抗,只要投靠了曹操,蔡瑁、蒯越的家族还是当地的豪强,他们不在乎谁当荆州之主,他们只在乎自己家族的利益是不是能保存并扩大。
从刘琮的例子来看,孙权的手下与刘琮的手下是抱着同样的心态的,孙权的手下主要有两批人,一批人是像张昭这样从北方流亡到江东的,另一批人是像陆逊那样在本地土生土长而被孙策或孙权征服的当地豪强。
不管是张昭这样的流亡士人还是陆逊这样的本土豪强,对于他们来说,只会做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张昭如果投降曹操,绝对会像蔡瑁一样被封侯,并且高官厚,要知道孙权投降后,张昭就是最大的功臣,而张昭继续跟着孙权不投降,不仅有战争失败的风险,而且还有可能会被曹操杀死。
孙权根本不想投降
江东的本土豪强同样是这样的心态,如果打仗,江东本土豪强要出人、出钱、出粮,而且还有战争失败的风险,如果一旦战败,很多大家族还可能因此而灭门,权衡利弊之下,投降是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会选择投降,这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换了谁也会算这笔账。
二、孙策的遗诏。
张昭是徐州人,因为躲避战乱来到了江东,后来被孙策重用,成为江东政权的文人之首,相当于曹操的荀彧和刘备的诸葛亮,孙策临死前托孤的唯一人选就是张昭,没有周瑜,可见孙策对张昭的重视。
《三国志 张昭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是史书上记载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说的话,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孙权不能担当大任,你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做,如果形势不利的话,你们可以向西撤离,也可以理解为投降。
孙策托孤张昭
孙策说这话的本意跟刘备对诸葛亮说的意思差不多,这是君臣之间的肺腑之言,等于是给张昭一条后路,你可以辅佐孙权,也可以选择投降,让张昭感动,从而死心榻地跟着孙权。
从张昭的角度来看,既然孙策都说了可以选择,他为什么不能选择投降了,况且张昭说投降曹操,实际上就是投降朝廷,从另一个角度说,孙权如果投降曹操,哪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了,曹操早就统一天下了,一旦统一,天下便没有战乱了。
从这一点来说,张昭说投降也没有错,孙策的遗诏实际上给了张昭投降的法理,张昭也可以把孙策当年说的这句话拿出来作为理由,别人还不好辩解。
三、实力的对比。
当时的天下形势是曹操占据了中原和北方八州之地,除了西北的凉州、西南的益州、南方的荆州、交州和江东的扬州之外,天下十三州,曹操独占八个州,就算是其他所有的州联合起来,也不及曹操实力的一半。
曹操当时的实力太过强大
更何况曹操南下还拿下了荆州,占据了中原进入南方的战略通道,并从中间切割了长江,曹操占据荆州的行为就像一把利剑从中原插向了南方,对当时的整个天下都产生了地缘政治。
当时客居荆州的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逃到了夏口与刘琦会和,益州的刘璋则在当时投靠了曹操,还为曹操提供士兵与粮食对抗孙权,整个天下唯二能与曹操对抗的只有江东的孙权与西北的马超、韩遂。
曹操虽然没有80万大军,但以曹操当时的实力来对比,在绝大多数当时人的眼中,曹操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没有任何势力能与曹操对抗,以张昭为首的东吴大臣同样这么看待,既然如此,张昭为何不早一点投降曹操,以为自己将来的前途做打算呢?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湖北当阳长坂坡的黄土被铁蹄踏碎,曹操五千虎豹骑与刘备残军展开了一场关乎存亡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不仅成就了赵云“单骑救主”的千古传...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9 三国杜氏为何嫁给秦宜禄:乱世中的命运抉择与政治棋局在三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杜氏——这位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美人”的女子,其婚姻轨迹始终与权力博弈、人性挣扎紧密交织。她先嫁秦宜禄,后被曹操纳为妾室,甚至引得关羽两...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7 赤壁之战:谋略交织的经典战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江赤壁的江面上火光冲天,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大破曹操二十万大军,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不仅改写了三国格局,更因其精妙的谋略运用成为军...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7 曹松是谁的儿子:历史迷雾中的家族探寻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曹松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曹操、曹植等曹氏名人般如雷贯耳,但他以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晚唐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曹松的身...
曹操怎么死的 曹植 2025-09-15 关羽为何在华容道放过曹操:忠义、恩义与战略的交织建安十三年(208年)冬,赤壁战火未熄,曹操率残军逃至华容道。当这位曾以“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枭雄,面对关羽横刀立马的阻截时,却因一句“将军别来无恙”触动了对方心...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5 杜畿:乱世中堪比萧何的曹魏能臣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岁月里,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在这璀璨星河中,有一位被曹操赞誉为“堪比萧何”的能臣——杜畿。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治理才能和...
曹操怎么死的 萧何 2025-09-11 黄盖的传奇人生:从沙场宿将到寿终正寝的岁月考据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人,作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核心将领,其军事生涯贯穿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主君的征伐历程。这位以“苦肉计”闻名于世...
孙权 孙策 2025-09-11 鲁肃与孙权:乱世中的君臣相知与战略共谋东汉末年,江东群雄逐鹿,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弱冠之龄统御江东。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鲁肃以豪杰之姿投效孙权,二人以“榻上策”为纽带,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君臣相知。这段...
孙权 启 2025-09-10 孙权七子的命运终章:权力漩涡中的血色悲歌在三国鼎立的宏大叙事中,东吴开国皇帝孙权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名垂青史。然而,这位在位五十二载、活到七十一岁的长寿帝王,其七个儿子的结局却如被狂风摧折的七株...
孙权 2025-09-10 荀彧之死:理想与权谋的终极碰撞公元212年,曹操首席谋士荀彧在寿春离世,终年五十岁。这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王佐之才”,其死因在《三国志》《后汉书》《魏氏春秋》等史籍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