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封建社会的皇位实行的嫡长制,就是有嫡出的大儿子来继承皇位,只有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传给弟弟,所以在封建社会如果是自己有儿子,还让弟弟继承皇位的,一般都显得很不正常,但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如此,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做呢?
历史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赵匡胤是心甘情愿的传位给弟弟,另一个就是说的是形式所迫,并且最后有可能是被害死的,毕竟成语斧声烛影,让后人生出很多议论,那么事实到底如何,我们所看到的到底是事实还是假象,今天就说说这个事情。
赵光义即位的官方说法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知道后,来到赵匡胤住处,就在灵柩前就即位了,第二天天亮才向群臣说这个事情,至于为什么会是赵广义即位,群臣当时没有异议,是因为赵光义之前就手握重权,可以说称得上是当时朝廷的第二号人物。
相反,身为赵匡胤儿子的赵德芳和赵德昭并没有封王,当时朝廷上下的共识就是赵匡胤死后会传位给赵广义,所以虽然赵匡胤没有留下遗诏,但大家对赵广义即位没有异议。
而且在这之后,赵普又说出了“金匮之约”,就是说赵匡胤的母亲在去世之前,为了防止柴家主幼国疑的悲剧重演,就让赵匡胤死后把皇位给赵光义,赵广义死后把皇位给赵光美。
赵光美死后才把皇位给赵匡胤的儿子,以此类推,就不会出现幼主了,属于后周的悲剧就不会重演。当时赵匡胤是完全同意了,他母亲要他立誓,并让赵普记录下来,放在金匮里。
“金匮之约”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的合理性。但这一切并不能消除大家的疑虑,因为赵匡胤虽然一直对赵光义委以重任,但却从没有明确的提出要传位于赵光义,甚至在赵光义即位之前,也没有人提出过“金匮之约”,事后在说出这些事情,就让人觉得有贴金之嫌,毕竟太后和赵匡胤已经去世了,谁也说不出话。
让人蹊跷的去世和其他人的结果
其实赵光义的整个即位过程历来就饱受争议,最雷人的莫过于是说赵光义趁赵匡胤睡着的时候,调戏他的妃子,被赵匡胤发觉,大声斥骂他,赵光义怕哥哥报复,干脆先下手为强,给哥哥下了毒,导致了赵匡胤的暴死,所以历史上有了斧声烛影之说。
就算忽略赵匡胤的死,从赵光义即位的过程来看也有问题,赵匡胤死后,当时在场的妃子让人去喊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来,但是这个下人已经被赵光义收买,所以并没有去找赵德昭,而是直接去喊的赵光义。
那个妃子见是赵光义进门,知道事情已无转机,只得恳求赵光义保全母子性命。赵光义满口答应,之后就在赵匡胤的棺材旁边即位了。到了第二天早上,才通知的群臣。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如果有“金匮之约”,赵光义是不用做这么多的,要知道,他一直是大权在握,赵匡胤一死,根本就无人可以和他相争,他那么急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无非还是觉得心中不踏实而已。
如果真的有“金匮之约”,那么按照这个约定,赵光义死之后他的皇位就该传给赵光美,但结果就是赵光美却被赵光义以造反之名,被一贬再贬,不仅失去了做继承人的资格,而且最后还抑郁而死。
“金匮之约”除了牵涉道赵光美之外,还有两个人,那就是赵匡胤流下来的两个儿子,其实这两个还在都已经是十几二十岁的的小伙子了,但赵光义刚刚登基三年,就被叔叔施加压力,最后自杀而死。
小儿子就更是死得蹊跷,就是在睡梦中死去的,所谓事怪必有妖,这其中的事情,很难让人觉得和他没有关系,因为,两个侄儿死了,他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可以名正言顺的摆脱“金匮之约”束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
重新看待这个过程
如果我们重新来梳理一下宋朝第一次传位的过程,也许可以这么理解,赵匡胤在赵光义的帮助下取得了皇位,为了避免后周相同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他一方面节制武将的权力,甚至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收回了兵权,一方面将全部的信任投注到了自己兄弟的身上。
而她们的母亲,也对这个皇位的继承深表忧虑,提出过如果孩子太小就让位个弟弟的说法,当时的赵匡胤应该是答应了的,但应该不会写成条约,因为如果一个孩子上了三十岁,就用不着这样做了,要知道,他们夺取柴家江山的时候,所谓幼帝只有七岁。
之后的赵匡胤一方面出于赵光义功劳在身的酬答,一方面也是身边没有可靠的人,就开始重用赵光义,大权在握的赵光义开始罗织自己的势力,而赵匡胤出于各种顾虑并没有制止。
而且出于不激化矛盾的想法,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任何封号,在他的想法里,自己应该天命还早,这件事情可以缓一缓。毕竟,赵匡胤49岁就死了,而且死得突然。
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赵光义应该没有必要杀死哥哥,所以,我们假设赵匡胤是病死的,而赵光义早已在赵匡胤身边遍织眼线,所以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获得权力。之后再编出“金匮之约”来强化自己即位的合理性,然后再铲出弟弟和侄儿,扫清了自己孩子即位的障碍。
所谓帝王心,其实就是抛却平常人的感情,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们平常人其实有时候是把有帝王心的人放在异类的位置,我们最多也只能做到理解,而不可能认同,因为,人间,总还是需要一些温情的。
也许,这种温情会被人利用,但总归还是不能缺的。这让我们不会把成功者一捧上天,也不会对失败者一踹到底,这种对事情的柔性处理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
隋末乱世,风云激荡,天下豪杰并起,逐鹿中原。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侯君集凭借自身独特的特质与机遇,成功踏入李世民幕府,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勇武之名...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启 2025-08-20 巴洛克音乐代表作:理性与激情交织的华彩乐章巴洛克音乐(1600-1750年)以其繁复的装饰性旋律、强烈的情感表达和严谨的复调结构,成为西方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黄金时代。从德国的管风琴到意大利的小提琴,从英...
启 2025-08-20 嘉庆皇帝下场有多惨:盛世余晖下的悲剧终章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其统治时期上承“康乾盛世”的余晖,下启“嘉道中衰”的乱局。他的一生勤勉节俭,却未能扭转清朝的颓势,最终在承德...
嘉庆怎么死的 启 2025-08-18 赵匡胤尸骨鉴定死因:千年谜案的科学解密之路公元976年冬夜,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万岁殿暴毙,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千年后,现代科学技术为揭开这一历史悬案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尸骨鉴定探寻死因。尽管赵...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8-14 大禹治水:穿越千年的精神启示录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大禹治水的传说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镌刻着先民与自然抗争的集体记忆。这场持续十三年的浩大工程,不仅重塑了华夏地理版图,更沉淀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启 大禹 2025-08-14 王安石与王珪:同榜进士的政坛双轨人生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的春闱,将两位未来政坛巨擘的命运悄然交织。来自临川的王安石与舒州迁居的王珪,以第四名与榜眼的身份同登进士榜,开启了这段跨越四十年的复杂...
启 王安石 2025-08-14 英国革命与启蒙运动: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与现实错位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欧洲大陆与不列颠群岛先后经历了两次思想与政治的剧烈震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与启蒙运动(17—18世纪)。前者以...
启 2025-08-13 从军事奇迹到历史见证:马奇诺防线的现状与启示在法国东北部边境,绵延390公里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群静静伫立,这里曾被视为“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马奇诺防线。作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耗资50亿法郎、历时12年打造...
启 2025-08-13 静水流深处,理韵自生辉——罗从彦诗歌中的理学精神与诗意栖居在中国理学发展史上,罗从彦(1072—1135)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作为程颐三传弟子、杨时高足,他以“主静”为宗的修养论奠定了闽学根基,更以诗歌为载体,将深奥...
启 2025-08-13 薛生白:以湿热为钥,开启温病学新纪元的医学巨匠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南园俞家桥畔,一位自号“一瓢”的医者薛生白(薛雪),以《湿热病篇》打破传统伤寒论的桎梏,开创了温病学中湿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这位与叶天士齐名的...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启 2025-08-1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