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备和赵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临终前告诫:“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名著《三国演义》开篇的一句话。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各路枭雄、才俊在此时期展现自己的才能,也为我们后人今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三国演义》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大家所喜爱,流传度一直很高。但从书本的性质来说,《三国演义》属于小说,与史书记录的方式不同,小说会采用一些夸张的描述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多智近妖的诸葛亮,礼贤下士的刘备,“一身是胆”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还有枭雄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作者用近乎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三国人物的形象与一生。当我们更加知道三国后,会发现三国的人物关系并不简单。
一、寻有仁德的明主
东汉末,群雄起,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刘备、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局势形成了,其中,刘备以汉室正统而立,虽然居于相对较弱势的地理位置,刘备还是以皇室正统的名号以及礼贤下士的做派招揽了许多文臣武将。
刘备招揽人才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三顾茅庐”将“卧龙先生”诸葛亮请出了山门,由此才开始正式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除了像诸葛亮一样是被刘备邀请一起打天下的,还有被刘备的理念吸引过来的,赵云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赵云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要说起“常山赵子龙”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赵子龙正是赵云。古人一般都有名和字,正如刘备字玄德一样,赵云字子龙。
赵子龙与刘备初见时,刘备也只是一名普通官员,依附于公孙瓒。公孙瓒在东汉末年算得上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当时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被公孙瓒占领的。
赵子龙虽然出生于普通人家,但打仗行军的本事不错,赵子龙年少时就常想能够拥护一位明主造福百姓,不再忍受战乱之苦,公孙瓒是赵子龙的第一选择,在加入时赵子龙说过:“要追随仁政所在”,惋惜的是公孙瓒没有将“仁政”贯彻到底。
明主不是简单就能找到的,但也不能说赵子龙在公孙瓒这里一无所获,在对抗袁绍时,赵子龙在刘备手下任职掌管骑兵,二人的缘分也由此开始。
刘备为人谦和又礼贤下士,不过开始的势力太弱,以至于一直依附于他人,但是刘备身上显示的仁德的气息则会吸引与他有相同理念的人,赵子龙就是其中之一。
赵子龙认为刘备身上有“仁德明主”的象征,在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时,赵子龙求见刘备,二人同榻而眠,共商日后大事,此后赵子龙确实也在建蜀大业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世也一直流传着二人大的君臣之义,但二人之间也有暗流涌动。
二、裂痕
常山赵子龙这个名号不只是在今天广为流传,在当时也是人人熟知,赵子龙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长坂坡救幼主”。
赵子龙当时闯入曹营时,有人向刘备禀告说:“赵云要去投降曹丞相了。”刘备没有丝毫迟疑地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当时刘备处于战败状态依然相信着赵子龙,赵子龙同样没有辜负刘备,将刘禅与甘夫人救出。
君信臣,臣忠君,不需要言语,刘备与赵子龙十分坚信自己的选择,可是谁能想到,如此令刘备信任的赵子龙,在刘备的遗言中却是:子龙不可重用。二人之间的裂痕是从何时出现的呢?
刘备获得的最重要的城池莫过于荆州、益州。当时刘备在拥有荆州后想要攻打益州,赵子龙作为蜀中名将又深得信赖,刘备给了赵子龙独立作战指挥的权力,赵子龙不愧为“勇冠三军”之人,顺利夺取了益州,可是没有想到,他与君王刘备的隔阂由此产生。
顺利夺取益州后,一些谋士说要给众人分点土地,既能激励众人又能收买人心,刘备当时还没有开口,赵子龙率先站了出来痛斥众人不为百姓着想,此举损害了君主的仁德。
赵子龙确实是为民着想,但没想到他的这番话让刘备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意见,刘备虽然也是“仁德、仁政”的代表,但同时也有着深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一名君主,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基于一定的政治考虑。
赵子龙此举伤透了刘备的心,在论功行赏时,赵子龙的战绩没有得到表彰,并且刘备还是将土地分给了众人。君与臣,臣与君的裂痕由此产生。
三、刘备的遗言
刘备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兴复汉室,惋惜直到死亡也没有见到这一天,而他一手建立的蜀汉王朝也在刘禅的手中灭亡。刘备自然不会料到蜀国会是三国之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因为刘备认为自己为后代铺上了一条兴复汉室之路。
前文说过对刘备最重要的城池是荆州,建安二十四年,荆州遭遇东吴突袭,关羽惨遭杀害,刘备急于报仇又失败,兵退白帝城,历史上最著名的托孤产生了。
刘备托孤中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对诸葛亮说的话:“你若觉得阿斗是可造之才就尽力辅佐,若不是,先生可自行当我蜀国的皇帝。”这句话现在看来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试探,毕竟自己多年筹算取得的天下如何会轻易交到别人手里。
不过刘备对诸葛亮的一番话确实令诸葛亮惶恐与感动,诸葛亮也做到了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丞相为蜀国大才,必得重用,那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的其他人呢?新君主要如何善用旧臣呢?从史料中我们无法得知刘备的所有告诫,但有一句必定:子龙不可重用。
刘备真的如此小心眼吗?当年益州之事让他记恨到如今。其实不然,刘备是看懂了赵子龙的。赵子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想要的是事事为百姓着想的人。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必定会考虑自身的利益,这种思想的差异会让君臣越走越远。
四、总结
整体来看刘备与赵子龙相互携手共建蜀国的过程,不免让人为这对君臣感到惋惜,当时如此契合惺惺相惜之人,最后因观念的不同有了隔阂。
或许也对应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过即使刘备留下了“子龙不可重用”的遗言,也抹杀不掉赵子龙做出的贡献,虽然君对臣子有了隔阂,也没有对臣子赶尽杀绝。
赵子龙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这一生也算善始善终,在东汉乱世也是一种幸福。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长坂坡之战:血色长坂下的将星陨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湖北当阳长坂坡的黄土被铁蹄踏碎,曹操五千虎豹骑与刘备残军展开了一场关乎存亡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不仅成就了赵云“单骑救主”的千古传...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公孙瓒为何未重用赵云:乱世枭雄的用人逻辑与历史局限东汉末年,公孙瓒以"白马义从"横扫北疆,成为北方最强势力之一。然而,这位以"疾恶如仇"著...
赵云 2025-09-04 童渊三大弟子武力与功业之辨:赵云、张绣、张任的巅峰对决在三国武学体系中,童渊的"百鸟朝凤枪"堪称枪法绝巅,其三位弟子张绣、张任、赵云更以不同维度诠释了"枪王&a...
赵云 2025-09-03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