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封建时代开国功臣的大多人结局。这残酷的十二字至理真言,也是对韩信、张良等命运的精确评价。
如果没有韩信领兵打仗,刘邦根本敌不过项羽,可韩信的下场是悲哀的。张良主动归隐,所以他得以善终。
那么提携过韩信的萧何,为什么要与吕后合作拿下韩信?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也被称为“汉初三杰”,那为何最终却只有萧何还在朝为官?
萧何和刘邦相识多年,两人更是同乡,认识和相处的时间比刘邦与张良、韩信认识的时间长。早年刘邦就是个街头混混,而萧何是个被别人称为“文无害”的县吏,曾经还被泗水的御史大人推荐去咸阳做官。
这俩人的差别,就相当于今天一个村里混混和备受领导赏识、前途光明的公务员的差别,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却很要好。
我们知道刘邦是个小混混,必然会有一些兄弟,领着这帮子兄弟能不干点啥事儿吗?打架斗殴,聚众闹事估计是少不了,还没有做亭长的刘邦有什么权力和关系逃过严酷的秦朝法律制裁?还真有,就是萧何从中周旋,总是为他化险为夷,免受牢狱之苦。
后来刘邦当上了亭长,姑且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小村长,那时候要押送犯人,去很远的地方。按照老规矩,送行的朋友要给刘邦凑一些路费,别人都是两百钱,萧何出手就不吝啬,一下子给五百钱。
这就是患难之交,贫贱之交,就算两个人后来一个是帝王一个是臣民,但是一路走来的情意,难道没有在刘邦心底留下什么吗?肯定是有的,不然为什么韩信被捕杀,张良极力归隐,而萧何还是好好的在朝廷做官呢?
至于后来刘邦和项羽进行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多次被项羽打的没有兵马了,都是萧何紧急调配,紧急输送,牢牢地掌握着汉军的有生力量。这样的作为,除了萧何,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做得到,唯一做到的这个人对自己始终如一,刘邦的心里肯定是很感激萧何的。
当然,刘邦也不是完全放心萧何的,但他知道萧何是做后勤工作的。而且萧何脑子又不笨,知道自己不会带兵打仗,心里门儿清着呢,两个人的心里就有一种默契。
萧何自刘邦起兵以来一直都是为刘邦安定后方的一个存在,多次刘邦能够绝地反击,苟延残喘,都是依赖萧何源源不断调运物资、筹谋人力。
萧何做的最令人惊叹的几招棋,充分展示了他为人臣子的智慧。刘邦带军冲进关中之后,满眼都是珠宝财富,雕梁画栋的宫殿,含情脉脉的美人,有些飘飘然。可是萧何第一时间就把秦王朝的那些书本收集起来,统统归为汉军自己所有。
咱可能觉得,收了这些书有什么用处?不就是一些字,几幅图,其实不尽然。军事地图可不是一般的图,地方占领区的风俗人情之书也不是什么闲书。有了它们,汉军不仅能够熟悉项羽所在地方的地形地貌,还可以依照秦朝律法制定新律法,便于更好的统治。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韩信作为一个杰出的人才,在项羽手下得不到重用,便投奔刘邦。说是投奔了刘邦,实际上连刘邦的影儿都没见到,郁郁不得志的在刘邦手底下做了一个小官。
韩信会拘束在一个小官职吗?当然不会,能人自有自己出头的日子和方法。夏侯婴发现了这个良才,刘邦却不为所动,只是让韩信去管粮草。这一管理粮草,可就不得了了。
粮草是后勤工作的一部分,韩信少不了和萧何打交道。一来二去的,萧何对韩信有了一些了解,对他的能力更是大加赞赏,于是给刘邦推荐。刘邦也是固执,还是不给韩信想要的。
接下来就是某天夜晚,韩信趁着夜色跑了,萧何听说后急忙前去追。大家都对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这段故事津津乐道,可是为什么是萧何去追呢?因为萧何有眼光,他知道这个人是刘邦需要的最大助力!
试问,这样一个一心为刘邦着想的人,刘邦怎么舍得杀了他?
刘邦是一个心眼特别多的人,萧何是很乖,但乖并不意味着不会闹腾,不会咬人,刘邦时刻防备着身边任何对皇位有威胁的人。
楚汉战争开始的时候,刘邦在外征战,对萧何也是十分挂念,总是派使者去慰问萧何,可把萧何感动坏了,更加埋头苦干。这时候萧何身边的谋士就说了,你这样子长期负责后方事物,汉王是不放心才派使者来的,可不是挂念你身体保重!
萧何果断将子孙兄弟送到前线,作为“人质”,表明自己忠心耿耿。
当诛杀各个异姓王的时候,萧何仍旧是后勤角色,可是刘邦仍旧不停派使者来问萧何今天做什么了?明天要做什么?问的可细致了,萧何傻乎乎的心里还挺感动,一一汇报,更加勤奋工作。
还好谋士又站出来指点萧何:你这样可不对,勤勤恳恳,爱民如子,这是天子才该有的好名声,你一个臣子趁天子不在京城,就积攒了这么大的名气,这么多的民心,想造反吗?
萧何赶紧“作恶多端”,又是强行以低价霸占百姓土地,又是放高利贷。坏事做尽的名声臭到了刘邦耳朵里,刘邦这才又绕过萧何一命。
刘邦驾崩后,萧何辅佐汉惠帝,直到惠帝二年才去世。
萧何有眼光,知律令,通晓文书,物资调配之事,为人老实忠诚。刘邦和大臣们评定谁是第一功臣的时候,诸位功臣都争来争去,说不到刘邦心里。可刘邦认为萧何是“功人”,而在他身边打仗的是“功狗”。
这样一来,众臣都心服口服,萧何得以成为第一功臣。萧何知道刘邦的疑心,不仅老实做事,还主动沾染污名,是一个圆滑老道的政治家,这也是为什么他虽然和张良韩信一样作为开国功臣,却笑到最后的原因。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他以非凡的胆略、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西域的广阔舞台上书写了属于...
班超 2025-09-16 董奉:三国医道双修的杏林始祖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动荡岁月,不仅催生了英雄辈出的政治格局,更孕育了中华医学史上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华佗、张仲景与董奉。其中,董奉的生平轨迹与三国吴国政权存在...
华佗 2025-09-16 正史中的张飞与吕布:交锋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军事较量在《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下,张飞与吕布的“宿敌”形象深入人心,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小沛城外百回合单挑等情节成为经典。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三国志》《后汉书》等正...
吕布 张飞 2025-09-16 蔡伦革新造纸术:从竹帛之困到纸写文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汉和帝刘肇收到一份特殊的奏章——尚方令蔡伦呈上了一批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制成的纸张。这些纸张质地轻薄、表面平滑,成本仅为传统...
刘肇 2025-09-15 刘恭之后:西汉皇权的短暂更迭与吕氏阴影下的权力博弈公元前184年,西汉第三位皇帝刘恭在永巷的幽禁中悄然离世。这位年仅七岁的幼帝,因一句“壮即为变”的怨言触怒吕后,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死亡不仅终结了西汉...
刘恭 2025-09-15 刘邦返乡寻曹氏:历史迷雾中的情感与权力博弈关于刘邦与曹氏的关系,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仅以“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一笔带过;《汉书·高五王传》进一步补充“曹...
刘邦 2025-09-12 赵婕妤怎么读?从历史称谓到现代认知的音韵解析"赵婕妤"这一名称因西汉历史人物钩弋夫人与影视剧改编而广受关注,但"婕妤"二字的读音常引...
钩弋夫人 2025-09-12 刘秀与刘发:跨越时空的宗室血脉与正统重构在东汉王朝的恢弘叙事中,光武帝刘秀的崛起不仅重塑了汉室江山,更以一场精妙的宗法重构,将庶出支脉的身份升华为正统象征。而这场历史剧变的核心纽带,正是其与西汉长沙定...
刘秀 2025-09-12 傀儡天子与权臣岳父:刘衎与王莽的权力困局西汉末年,朝堂暗流涌动,外戚专权与皇权衰微的矛盾达到顶点。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被推上皇位,成为权臣王莽手中的提线木偶。这对翁婿的复杂关系,既是...
刘衎 王莽 2025-09-11 刘武:文景盛世中的皇室贵胄与权力漩涡中的悲情人物在中国西汉王朝的皇室谱系中,刘武的名字始终与“文景之治”的辉煌和宫廷权谋的暗涌紧密相连。作为汉文帝刘恒与窦太后窦漪房的嫡次子、汉景帝刘启的同母胞弟,他既是盛世中...
刘启 刘恒 2025-09-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