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张飞和将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张飞号称万人敌,为何总喜欢鞭打将士,经过分析有三个原因。
说张飞喜欢鞭打将士这种说法来自《三国志 张飞传》,这是出自刘备劝说张飞的一段话,是这么记载的: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刘备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你(指张飞)过度运用刑法,又随意鞭打将士,还把这些被打的人安排在身边办事,你这样做会自招祸害的!
张飞
不仅仅是在正史上,在《三国演义》中也记载了张飞两次鞭打他人的事情,一次是鞭打督邮,另一次是鞭打张达和范强,张飞的死就是因为鞭打张达和范强,而起发他们的报复,导致在睡梦中被杀,这都给了张飞喜欢用鞭子打人的形象。
但是话又说回来,《三国演义》不是正史,关于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张飞鞭打督邮的事,在正史上实际是刘备打的,以正史上刘备的仁义来看,连刘备都会拿鞭子打人,打的还是朝廷命官,可见用鞭子打人在当时确实算不上什么。
另外,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张飞鞭打张达和范强,而导致自己被张达和范强所杀,虽然在正史上,张飞确实是张达和范强所杀,但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张达和范强为什么要杀张飞,也许是张飞过度运用刑法对待他俩,也许是张飞鞭打他俩,总之各种可能都有,因为没有记载。
用鞭子打人从而实行惩罚是一种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开始实施的刑法,当时叫笞刑,是用竹条或者木板等工具拷打犯人臀部、背部和大腿,这在秦汉时期都算是一种酷刑了,在当时都能把人活活打死,所以在汉文帝时期改革了笞刑,规定了行刑工具的规格、受刑人部位以及中途不得用人,在当时遭受刑罚,是用于惩罚犯罪,是一种常用的惩罚手段。
不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国时期的事,在当时用鞭子打人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张飞身为万人敌,熊虎之将又是刘备手下大将,用鞭子惩罚手下人是非常正常的,连仁德的刘备都干的事,张飞鞭打将士并不奇怪。
再来看本文开头的那句话,刘备之所以劝说张飞,不是劝说张飞不应该用鞭子打人,而是劝说张飞不要把受过刑的这些人留在身边,刘备的言外之意非常明确,就是这些受刑人会报复的,刘备劝说张飞的重点在于后两句。
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
很明显张飞没有把刘备的话听进去,包括张飞的死可能都与这个有关,那么问题来了,张飞为什么喜欢鞭打将士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严肃军纪。
张飞被称为万人敌,不是说张飞能打一万个人,而是指张飞懂得兵法,同时又作战勇猛,懂得兵法就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一项是严肃军纪,张飞长年跟随刘备东征西战,在将近30多年的战争中,张飞一直活着,而且一步一步打出了自己的威名,没有一个严格的军纪是不可想象的。
东汉末年的各方势力中,以刘备的势力最为弱小,但在早期,以刘备、关羽、张飞为主的势力中,经常战败但从来没有害怕过,也从来没有畏缩过,这与他们的军纪严明有着重要的原因。
刘备、关羽、张飞
举个例子,正史上张飞在长坂坡据水断桥,仅仅只率领了20多个骑兵,就敢面对曹操五千虎豹骑,张飞固然勇猛,可是他手下的20个骑兵也绝对不会弱,也没有害怕逃走,而是跟着张飞一起面对五千有勇有谋的虎豹骑,靠的是什么,就是军纪。
严明的军纪是怎么来的?就是靠各种惩罚手段,作为鞭子就是其中一种,张飞就依靠这种手段来严明军纪。
第二个原因就是:鞭刑是当时最合适的刑法。
乱世之中,如果下属犯了错或者犯了法,应该用哪一种刑法来处置人是一门学问,用鞭子打人在当时应该算是一种既能有效惩罚犯法的人,又不至于让人太过痛苦。
以东汉为例子,基本上是沿袭了西汉的刑法,西汉时期主要有五种刑法,分别是:刵(èr)刑--割耳朵,劓(yì)刑--割鼻子,剕(fèi)刑--砍双脚,宫刑--割性器,大辟--死刑,这五种刑罚太过于残酷,而且不可恢复,对犯人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
乱世之中,手下的将士还要留着打仗,如果仅仅因为犯了法就动用这五种刑法,而造成不可恢复的永久性损伤的话,那么谁还愿意跟随张飞打仗,而鞭刑在当时算是非常合适的一种刑法了,用鞭子打人既能达到有效惩罚人的目的,又能避免给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所以张飞会用鞭子打人,这并不奇怪,也不止张飞一个人这么干。
第三个原因就是:张飞喜欢用鞭子打人是受刘备影响的。
从正史上看,鞭打督邮的是刘备,刘备因为要被免官所以求见督邮,可督邮不见刘备,要了解当时刘备任职的安喜县尉是刘备平生的第一个官,刘备很珍惜,惋惜督邮不给刘备机会,于是刘备就把督邮捆起来,狠狠地打了200鞭子,这事记载在《三国志 先主传》中。
张飞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早期创业过程中,向来是形影不离的,刘备鞭打督邮,张飞当然也在场,耳闻目睹,这估计是张飞第一次看到用鞭子打人,也是张飞第一次看到刘备用鞭子打人,所以给张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飞就有样学样,也开始学刘备用鞭子打人。
但是张飞没有学到精髓,刘备用鞭子打了人后,不会把挨打的人仍然留在身边继续做事,而张飞不同,同样用鞭子打人,过后就不记得这事了,仍然把受刑之人留在身边做事,这样就埋下了张飞之死的隐患。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正史中的张飞与吕布:交锋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军事较量在《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下,张飞与吕布的“宿敌”形象深入人心,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小沛城外百回合单挑等情节成为经典。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三国志》《后汉书》等正...
吕布 张飞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 公孙瓒为何“放手”赵云:乱世中的人才博弈与命运抉择汉末群雄割据之际,公孙瓒与刘备的同窗情谊,意外成为赵云人生转折的起点。这位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常山名将,从公孙瓒麾下转投刘备阵营的过程,绝非简单的“赠予”或“背...
赵云 刘备 2025-08-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