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刘备传位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有四个儿子,他为什么要传位给资质平平的刘禅?
后人之所以有“扶不起的阿斗”的典故,是因为刘禅身边有诸多历史名角的情况下却不见他的政治抱负,这个阿斗长大成人后对于父亲的政治抱负一点都不关心,毫无进取心可言。在权力巅峰之际竟宠信宦官黄皓,弄得蜀国朝内人心惶惶。

除此之外,在邓艾偷渡阴平后,蜀国一方本身实力兼备,却不曾被刘禅的不战而降而延误战机,最终不仅失去了战事的主导权,也损失了多名将士。在司马家族逐渐掌权后,刘禅在问及过往时竟然还说出了“乐不思蜀”这样大逆不道的话,由此更是奠定了其愚蠢和不思进取的一面。
这么一个平平无奇的败家子,刘备为什么还有将位置传给他呢?实际上,这主要有三层原因,这第一层便涉及了古代帝王的沿袭制度,刘禅作为刘备的长子,在古代是一个很吃香的身份,长子在帝王家族中更是如此,自从秦始皇创建帝制以来,嫡长子沿袭皇位的习惯素来便有。
从古代伦理秩序的背景来看,刘备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众所周知,刘备是个非常尊师重道的人,其本身以织席贩履的身份出道,但是这也丝毫不动摇其想要匡扶汉室的决心,在后面的三国纷争中,他往往向外界传递出汉室正统的信息,以自身的势力谋得支持,把位置传给长子刘禅自然也免去诸多争议。

第二层原因便是刘禅背后有诸多“大佬”的支持。刘禅是刘备年纪大了才生出的儿子,这对于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人来说,这个儿子就是蜀国的希望,因此他们在蜀国效力时始终都在护着这个“希望”,希冀他能在日后接过父亲的单子,带领蜀国匡扶汉室。
刘备在命名刘禅时更是将字用成了“公嗣”,嗣在古代本身就非常特殊,往往象征着家庭中关键子女的身份,可见在刘禅出生之际,刘备个人实际上便寄予厚望,只可以刘备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儿子长大后竟这么不思进取,把先辈打下的江山纷纷挥霍。
第三层原因还得从刘禅的个人资质说起。说起刘禅的资质,很多人认为他“资质平平”,但其实不然,历史上的刘禅本身还是有非常高的资质的,诸葛亮就评价他非常爱护下士,天资非常高,为人还十分机智。
在刘禅未成年之际,刘备便让他大量学习书籍,以修炼个人品性,历史、时政和策略等书籍遍布他的书房,他自然也没有错过刘备严苛的要求,在日渐的成长中逐渐阅览了众多书籍,可见其本身并非脑子出了问题,对于先辈的厚爱也倍加珍惜。

后人之所以称刘禅为智障和败家子,这其实还是受到了片面舆论的影响。众所周知,刘禅是蜀国走向毁灭的一大因素,司马昭当时的权力已然可以颠覆朝廷,为了让自己的名号更正义,他们想要污蔑刘禅昏庸无能自然也说得过去,因此后人对于刘禅的评价主要还是以司马昭一方的舆论为主。
真实的刘禅绝对不是后人所说的资质平平之人,其本身具备成就一代君王的条件,只不过司马昭家族为了使得自己的谋朝篡位更正义化而歪曲了事实,作为帝国的余晖,刘禅注定会被他们钉在耻辱的历史上,否者司马家族又怎么开始新的朝代“魏”呢?
相比其余三子“刘封”、“刘理”和“刘永”,刘禅的资质实际上更胜一筹,刘备将位置传给他也说得过去。从刘备对于其余三子的态度也可以了解,刘备实际上还是存有很大的私心的,其余三子或非亲生或用兵不当而被刘备不信任,更谈不上将位置传给他们了。

结语:至于说刘禅宠信宦官和不战而降,这些做法都是其执掌权力的末端出现的,初始时依旧能够与诸葛亮等人共进退,只能说在皇朝重启的旅途中日渐消磨了他的耐心,渐渐地对于统一三国失去了多大的野心,在诸葛亮死后他深知大势已去,匡扶汉室终究还是不现实,最终他选择了躺平。
 人物:
                                            刘备
                                            刘禅
                                        
                
                上一篇: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篇:
                                        张郃的死是司马懿的暗算吗?
人物:
                                            刘备
                                            刘禅
                                        
                
                上一篇: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篇:
                                        张郃的死是司马懿的暗算吗?
                                    
            公元263年冬,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后主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这场看似平静的权力交接背后,却暗藏着两个家族截然不同的命运:关羽满门被灭,而张飞家族却得以...
关羽 刘禅 2025-10-30 忠烈之殇:刘备斩杀张任背后的政治博弈与人性挣扎公元213年,益州雒城城破,蜀郡名将张任被俘。面对刘备“降即免死”的劝降,这位以“忠臣不事二主”自誓的将领,最终以“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的决绝,换来被推出辕门...
刘备 2025-10-30 君臣情深还是权力博弈?刘禅与诸葛亮关系的多维透视公元223年,刘备托孤白帝城,将17岁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千古遗言。这段君臣关系自此被卷入历史漩涡,既有“情同父子...
诸葛亮 刘备 2025-10-30 虎毒不食子?刘备赐死养子刘封背后的权力与责任博弈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刘备以仁德著称,却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含泪赐死养子刘封。这一决定看似违背“虎毒不食子”的常理,实则是刘备在权力格局、军纪维护与未来布局...
刘备 刘封 2025-10-30 刘禅与诸葛亮:君臣关系中的尊重与复杂权谋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自此,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总揽蜀汉军政大权,而年仅17岁的刘禅则以“政由...
诸葛亮 刘备 2025-10-30 半生逐梦终成空:刘备江山半壁的得失悲歌在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仁德宽厚的品格,从一介草鞋匠逐步崛起,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部分地区,随后又...
刘备 2025-10-29 诸葛亮临终抉择:蒋琬何以超越姜维成为蜀汉接班人?公元234年,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最后一丝气息。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政治家,在临终前向刘禅递交的密奏中,仅用十个字便定下了蜀汉的未来格局:“臣...
诸葛亮 刘禅 2025-10-28 孙尚香与刘备的三年无子之谜:政治联姻下的情感困境与权力博弈东汉末年,孙尚香作为东吴权臣孙权之妹,以政治联姻的方式嫁给年近半百的刘备。这场婚姻表面是巩固孙刘联盟的纽带,实则暗藏权力博弈与情感隔阂。史书记载,两人成亲三年未...
孙权 刘备 2025-10-27 卧龙凤雏双璧在侧:刘备为何难圆“得天下”之梦?水镜先生司马徽一句“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将诸葛亮与庞统的智谋推向神话高度。刘备同时得此二人辅佐,却最终未能一统天下,反而成为三国中最先覆灭的政权。这一历...
诸葛亮 刘备 2025-10-27 荆州危局:刘备未援关羽的战略困局与人性挣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荆州军团北伐曹魏,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壮举尚未消散,东吴吕蒙的白衣渡江便撕碎了蜀汉的防线。当关羽败走麦城、最终殒命临沮时,益州方...
关羽 刘备 2025-10-2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